江苏省最北部的2个县在1955年为何划分给了安徽省宿州?

颜丶颜


其实往往涉及到区划调整的问题,都非常有意思,所以,我就特别喜欢回答这类问题。题主所提到的“江苏省最北部的2个县”,其实就是砀山县和萧县。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简单说说这两个县在江苏和安徽之间的来来往往吧。

一、徐州“老八县”

老徐州人都应该知道,有徐州“老八县”之说。清朝时期,徐州由州升为府,归属江苏省,府治在铜山县,下辖铜山、萧县、砀山、宿迁、丰县、沛县、睢宁7个县和一个散州邳州,这就是传说丰沛萧砀、铜邳睢宿,自古有丰沛萧砀是一家的说法。

(↑清朝时徐州地图,红圈处即为徐州“老八县”)

二、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时期的萧县和砀山

1949年1月,砀山县和萧县解放,暂归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1949年10月,划给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这段时间,其实砀山和萧县已经短暂不属于徐州,一直到1952年11月才重新回到江苏的怀抱。

(↑1950年中国地图中的“安徽、江苏”两省,红圈处即为萧县和砀山两县)

三、1953年徐州专区时代的萧县和砀山

1953年2月,徐州专区成立,领导华山、铜北、丰县、赣榆、沛县、邳县、东海、砀山、萧县9个县,后华山县、铜北县撤销,复设铜山县,睢宁县从淮阴专区又重新划归徐州,除宿迁外,原来的徐州“老八县”回来了七个。

(↑1953年中国分省地图“江苏”篇,红圈处即为砀山和萧县)

四、1955年,砀山和萧县划归安徽。

时间到了1954年,这一年,淮河流域爆发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自黄河夺淮以后,淮河就失去了入海通道,只能注入洪泽湖中,然后再经过高邮湖至扬州,注入长江后流向东海。

(↑1953年左右洪泽湖周边县市分布,红线处即为淮河入长江流向)

当时隶属安徽省的盱眙县扼守淮河入洪泽湖口,安徽主张经盱眙向洪泽湖泄洪。但是,当时洪泽湖大坝防洪能力有限,江苏为了保住洪泽湖大坝,一力主张在盱眙泄洪,缓解洪泽湖大坝的压力。两省为了这个一直达到了当时的政务院。为了避免围绕洪泽湖再次出现泄洪矛盾,1955年,安徽沿洪泽湖的泗洪和盱眙两县划归江苏,属淮阴专区管辖,使得洪泽湖绝大部分水域完全归属江苏。本着等价交换原则,江苏也要分出两个县来给安徽。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是砀山和萧县呢?

我觉得,安徽之所以要砀山和萧县,除了因为这两个县曾经短暂归属过皖北以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处于交通方面的考虑。

在1955年以前,途径安徽境内的重要铁路线仅有从徐州入境个津浦线一条南北铁路线,取得砀山和萧县后,安徽自己就有了一条陇海线这条东西交通大动脉,对于安徽经济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次划分,使得历史上不分家的“萧沛”分了家,对于重感情的人来说,也确实有点儿难以接受。

(↑1955年中国分省地图“安徽”篇)

其实因为防洪而引起的行政区划调整有意思的有很多,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县城反在县域外”的河南范县。


廊里坊间


1955年前由于两省共有的洪泽湖多次泛滥,造成洪泽湖大堤多次溃堤,给堤以东的里下河地区以南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人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惨重,为了便于管理好洪泽湖,将洪泽湖上游.安微的泗洪、盱眙连同洪泽湖全境划给了江苏,便将江苏徐州的砀山、萧县划给了安微的宿州以此着为交换。


荷韻蘭风


盱眙县

在江苏省西部,北临洪泽湖,与安徽省为邻。属淮安市。面积 2474.4 平方千米。人口73.2万。辖13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盱城镇。秦置盱台县,属东海郡,故治在今县东北盱眙山麓。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项梁拥立楚怀王建都于盱台,历六年。西汉改名盱眙,属临淮郡。因县治初设圣人山,登临其上,可以远眺,故取“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即“高瞻远瞩”之意命名。《大清一统志》泗州直隶州:盱眙故城“在今县东北。许慎曰:‘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城居山上,可以远眺,故名”。东汉复名盱台,属下邳国。西晋仍名盱眙。东晋置盱眙郡。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移今县东北都梁山麓。隋大业初,境内都梁山上盛产梁香草,炀帝在此置都梁宫,由此盱眙别称“都梁”。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县属江都郡。唐改属楚州,移治今址。宋属泗州,后属濠州、淮南东路。元属泗州。明、清因之。1914年属安徽省淮泗道,1927年直属安徽省。1940年属淮南津浦路东行政区。1949年属皖北行署区滁县专区。1955年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1966年改属六合专区。1971年六合专区撤归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2000年淮阴市改名淮安市。南部属大别山余脉,系淮南山丘区;北部为平原圩区及沿淮、沿湖洼地和滩涂。淮河、洪泽湖、淮河入江水道横贯县境。属北亚热带-南温带过渡气候。农产以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油菜籽、芝麻、花生为主。山区林果、沿湖沿淮水产养殖业较发达。盛产蜈蚣、猫爪草、柴胡等中药材。矿产有石灰石、凹凸棒黏土、大理石、硫铁和矿泉水,其中凹凸棒黏土储量居全国第一。有采石、水泥、酿酒、纺织、皮革、粮油加工、建材等工业。205国道经县境东部。有全国最大的公路、油管两用桥——淮河大桥。名胜古迹有第一山、铁山寺东阳城、霸王城、考城、虎头城、泗州城、禹王河、明祖陵等。纪念地有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淮南行署驻地、新四军五支队司令部、淮南银行总行等。


泗洪县

在江苏省西部、洪泽湖西岸,西与安徽省接壤。属宿迁市。面积 2111.4 平方千米。人口102.7万。辖15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青阳镇。1940年分属泗南、泗宿两县。1949年析置泗洪县,治青阳镇。取泗州和洪泽湖首字命名,隶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5年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1970年属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1996年划属宿迁市。地处洪泽湖西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淮河、徐洪河、新汴河、漴潼河流贯境内。属北亚热带-南温带过渡气候。农产以小麦、稻、花生、大豆、油菜籽、玉米、棉花、烟叶、薯类为主。富水产。有酿酒、化学、农机、建材、食品、纺织、印刷、机械等工业。特产双沟大曲、分金亭特酿、天岗湖银鱼、空心挂面、芙蓉果。矿产有石英、黄沙。宁徐公路纵贯县境。有公路西通安徽省宿州、固镇与京沪铁路相连,东达淮阴与苏北公路相通。淮河、漴潼河、新汴河、徐洪河、濉河、汴河通航运。古迹有松林庄森林古猿化石遗址、下草湾人股骨化石遗址、赵庄梅花鹿化石遗址、曹庙汉画石墓、孟州城、马湖城等。纪念地有苏皖边区党委及行政公署所在地张塘、新四军第四师师部驻地大王庄、朱家岗烈士陵园、雪枫墓园、县烈士陵园、应山烈士陵园。


萧县

(1)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北齐时废。(2)今县名。在安徽省北端。属宿州市。面积1871平方千米。人口130.2万。辖18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龙城镇。据《路史》载,夏代启封孟亏“作土于萧”,“是为萧孟亏”。周庄王十五年(前682年),萧邑大夫大心平宋乱有功,封为萧君,建萧国。周定王十年(前597年),萧为楚灭,后楚兵撤,萧旋为宋邑。战国时,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为齐灭,萧属齐。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始置萧县;初属砀郡,后属泗水郡。西汉属沛郡。东汉初属沛郡。建武八年(32年)属沛国。三国魏属豫州谯郡。太和三年(229年)称萧国;青龙二年(234年)复为县。两晋属沛国。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属彭城郡。天保七年(556年)改为承高县。隋开皇六年(586年),改承高县为龙城县。开皇十八年改临沛县。大业元年(605年)仍改萧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属徐州。其后至清末,均为徐州辖地。1912年属徐海道。1927年属江苏省徐州管辖。1949年划属皖北行署区宿县专区。1952年直属江苏省。1953年属徐州专区。1955年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复宿县专区。1999年属宿州市。因古为萧国地得名。地处淮北平原东北部、黄泛区南侧。大部分为平原,仅县东南部和沿县城东北、西南一线为低山残丘。黄河故道堤南属淮河水系,堤北属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大沙河、闸河、岱河、龙河、洪碱河、倒流河、湘西河、港河、毛河、申河等。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有小麦、大豆、玉米、花生、芝麻、甘薯等,并产葡萄、苹果、梨、黄桃、白桃、巴斗杏、柿子、石榴、山楂。矿产有磷、大理石、方解石、磁土、白云石、砚墨石、膨润土等。主要工业有建材、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纺织、冶金。陇海、徐阜铁路纵横穿越,东临京沪铁路,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会,310、311国道经此。古今画家辈出,有“国画之乡”誉称。名胜古迹有花甲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白土萧窑遗址和皇藏峪森林公园。


砀山

在安徽省最北部。属宿州市。面积 1219.4 平方千米。人口91万。辖14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战国时楚砀邑。秦置砀县,以芒砀山泽为名,治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西汉属梁国。东汉改为砀山县。西晋并入下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置砀山县,治今城关镇东毛李庄,属宋州。宋属单州。元属济宁路。明属徐州。金、元以来因黄河水患,县治多次迁移,至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始迁今址。清属徐州府。1914年属徐海道,1927年属江苏省徐州管辖。1949年属皖北行署区宿县专区。1952年直属江苏省。1953年属徐州专区,1955年复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复属宿县专区。1971年属宿县地区,1998年属宿州市。属淮北平原东北部萧砀黄泛平原,黄河故道横亘县境。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有小麦、大麦、大豆、玉米、高粱、甘薯、棉花、油菜籽、花生、芝麻等,为省重点产棉县。黄河故道成为大型果园,特产酥梨,还有苹果、油桃、葡萄等,素称“水果之乡”。黄花菜有名。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工业有化肥、化工、磷肥、农机、罐头、果脯、轧花、纺织、制革、面粉、饲料、纸箱等。陇海铁路、310国道横贯县境。名胜古迹有宴喜台、明建邵普宅、清真寺、薛显墓、梨花观景点等。建有烈士陵园。


1955年江苏高拿萧县和砀山换安徽的盱眙和泗洪,现在就剩天长还镶嵌在江苏省地图内。大家猜猜江苏拿哪个地方来换。


明天你会回来


当时为了治理洪泽湖,洪泽湖当时有安徽的一半就,用安徽的泗洪盱眙换了江苏的萧县砀山。太湖也是如此,现在浙江只有太湖50米的沿岸权,基本上都归江苏管。可见江苏在管理湖泊上是下了大功夫的。


Silhouette暗


1955年以前,因为安徽和江苏两省共有的洪泽湖多次大水泛滥,造成大堤多次溃堤,人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惨重,为了便于管理好洪泽湖,将洪泽湖上游.安微的泗洪、盱眙连同洪泽湖全境划规给了江苏省,将江苏徐州的砀山、萧县划给了安微的宿州。


陈志明先生


为了治理洪泽湖,不在一个行政区域内治理起来很麻烦的,所以当时就把属于安徽的泗洪盱眙换了江苏的萧县砀山,到现在萧县砀山人民去城里都是去江苏徐州,就是这么任性!


皖北郭大侠


治理水患,淮河,洪泽湖


无极剑圣85960642


zum8nm6i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6831d09b97f4428dc9b5fa3fce2c17f4\

v3atzu03wn7demxyebjk


方便洪泽湖的管辖,萧山,汤山


MC七少爷


为了方便管理两省交界的洪泽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