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懶散、沒時間觀念,這3招教你改變!

很多家長對孩子懶惰散漫、磨蹭拖延感到十分頭疼,但卻沒有什麼好的方法來應對。

經常是家長催的著急、孩子不緊不慢。

以至於叫孩子起床、催孩子寫作業、按時作息,都是對親子關係的極大考驗,弄不好就跟打仗似的,雞飛狗跳。

其實,那就是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的表現,不僅常常耽誤一些事情,家長也倍感心累。

沒有時間觀念也是職場和人際交往中的大忌,會給人留下不負責任、態度不端正、辦事不靠譜的印象。


孩子懶散、沒時間觀念,這3招教你改變!


因此從小就培養孩子良好的時間觀念,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的原因,最關鍵的是以下3種:


1.時間對孩子來說非常抽象,沒有真正的具體的認識,孩子很難能體會到時間的重要性

2.孩子日常學習、作息時間隨意、混亂,做事沒有章法、缺乏條理,養成了不良習慣

3.家長過度包辦替代,所有事情都幫孩子安排好,孩子沒有自主權,久而久之會變得機械麻木


一、多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時間


學齡前我們就應該幫助孩子感受時間和認知時間的意義。

帶孩子去商店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鬧鐘,教孩子認識時間:“你看,鐘錶裡最長的,它是秒針,它轉一圈是一分鐘”;

跟孩子玩計時做事的小遊戲:“我數十個數你看看能完成什麼事”、“計時一分鐘,看看你能寫幾個字”、“5分鐘,可以在滑滑梯上滑幾次”等等;

適當給他的事情制定小小的期限:比如,在多長時間內收拾好玩具、在多長時間刷好牙、穿好襪子等;

經常讓孩子留意時間:告訴孩子做一些事情用了多長時間,或者預計需要多長時間:

“你剛剛玩玩具,玩了十五分鐘”“看一集動畫片大約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剛剛在海洋館裡待了一個小時” ……


孩子懶散、沒時間觀念,這3招教你改變!


隨著生活經驗的累積,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能夠得到增強和發展,可以越來越好地把握時間長短,對1分鐘、20分鐘,1小時這些具體的時間段也有了更真實的體會。

在孩子洗手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時間就像水龍頭裡的水,一直在流逝。我們把水龍頭關掉,水就會停止流動,但是時間卻永遠不會停滯,在一些類比中教育孩子懂得珍惜時間。


二、規範作息時間、養成良好的習慣


很多孩子平時做事沒有計劃性,經常東一件西一件,隨意性強、自控能力差、缺乏條理。

有規律地過好每一天,是時間管理的第一步。

良好的作息習慣是孩子形成時間觀念的前提,只有把作息時間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孩子才能對時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家長在和孩子協商一致的前提下,制定每日作息表,何時起床、何時出門、何時吃飯、寫作業,鼓勵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每一項事宜。

尤其是學習時間一定要固定下來,規定孩子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學習,會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緊迫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家長應該事先與孩子商量好做作業時間、中間休息的時間,然後按規定進行,用規則代替無盡的嘮叨。

作息計劃表一旦制定好,家長一定要有原則地和孩子一起執行,不要隨意變動。

在孩子按照規定時間做事,表現良好時,及時獎勵孩子,給予積極的反饋,比如在規定時間內做好了,就可以在剩下的時間裡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與做事效率;

未按規定完成時,特殊情況除外,要給孩子適宜的懲罰,比如減少一點娛樂的時間用於閱讀或學習,視孩子的情況合理制定,做到獎罰分明。

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孩子自然會慢慢養成良好的作息、學習習慣,做到什麼時間對應做什麼事,心中有自己的一杆秤。

孩子學會安排好自己的24小時,才能管理更長的時間。


三、多讓孩子自己把握時間、管理時間


“事事被父母安排妥當的孩子,就像算盤上的珠子,撥一下、動一下。”

家長事事包辦替代,孩子就不會有時間管理能力。

有些家長總是把孩子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寫作業、複習、預習、上興趣班······不會留給孩子絲毫可自由支配的時間。

一直處於沒有希望、沒完沒了的學習時間,孩子的心態是消極的,缺少空白的調節期,孩子的興趣只會不斷下降,更加不會珍惜時間。


孩子懶散、沒時間觀念,這3招教你改變!


而且,長時間在父母的管理和安排下生活,孩子的時間觀念反而會越來越淡漠,因為他沒有主動權,反正事事都有家長的提醒,他就會習慣了聽話、被安排。

因此,家長要注意給孩子多一些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讓孩子成為自己時間的主人。

比如,每天回家後,是先寫作業還是先完成其他事情;週末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合理規劃好學習、運動、閱讀等事情。

尊重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家長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輔助給一些建議。

在孩子自己管理時間的基礎上,家長可以更進一步,幫助他們學習衡量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緊迫程度,更好地做出時間安排。

孩子時間觀念建立的越早、越好,父母在放手時也就會越放心、輕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