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界的“華為”,永不上市的西貝是如何做到一年營收50億?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說:“如果老闆學不了任正非捨得分錢,企業學華為白學了”。而通過合夥人機制把利潤分給奮鬥者,或許就是西貝成功的秘訣。

今年9月底海底撈上市後,一撥撥投資機構約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見面,鼓動西貝登陸資本市場,因為行業裡海底撈之後最具規模和實力的,就屬擁有300多家直營店、員工23000名、銷售額達到50多億的西貝。但賈國龍回應:“西貝永遠不上市,把利分給奮鬥者!”


餐飲界的“華為”,永不上市的西貝是如何做到一年營收50億?


西貝創始人 賈國龍

1、把利分給奮鬥者,用價值分配拉動價值創造

西貝的直營店實行合夥人制,每家門店分店佔股40%,總部佔60%,而且,賈國龍還承諾,每年拿出自己50%以上的分紅作為獎金髮放給員工,僅在2018年1月的西貝年會上,現場就發放的獎金額就達7000萬元,不僅是這樣,賈國龍還立下規矩,這條規矩是給分店的老闆和總部高管立下的,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的部分,需要拿出一半來激勵自己團隊成員中的奮鬥者。

還有一件事情,同樣可以看出西貝不尋常的管理思路,那就是“先拿獎金,再做事”,這跟一般企業的先幹活後拿錢不同。例如,在某一門店,今天的銷售任務是賣莜麵200份,每人需賣10份,每份提成10元,在早上就先將獎金100元發給各崗位人員,然後規定,銷量最多的人再額外獎勵200元,結果,那天創紀錄的賣出了242份。

賈國龍對員工薪酬也有自己的想法:一名基層員工市場上的平均薪資五千元,你卻給他開六千元工資,首先這名員工肯定心裡很滿足,再給他賦能,讓他幹出七千元的活來,等到他能力達到七千元時,我再給他加工資,這不就是用人的良性循環嗎?賈國龍在管理企業時,還經常跟高管和領導層訓話說:“

利益要向一線傾斜,不要想著員工有2萬多人,每人多發1萬元,就會要多支出成本2億元,不要只看到成本,要看到由此帶來的收益,可能是4億元,在設計員工薪酬待遇方案時,把員工算計得死死的,就一定好嗎?你們幾十人,能算得過基層2萬多人嗎?”

在人才激勵問題上,賈國龍曾和高管們討論過一個問題:對西貝的發展而言,是人的貢獻更大,還是資本的貢獻更大。結論是,人的作用更大。原因是,“資本、設備乃至食材都好複製,最難複製的是人——一個個動力十足、訓練有素的操心小老闆和一線員工

賈國龍創業30年,有一點想得越來越透,就是用價值分配拉動價值創造。“先把分利規則定下來,作為老闆,這才是最有力量的。”“先分錢,再賺錢”的本質,其實是用分利的方式分權、分責,通過做成事最終成就一批人

餐飲界的“華為”,永不上市的西貝是如何做到一年營收50億?


2、員工是企業最大的產品

比起很多公司“走過場”的員工培養制度,西貝對於員工的投入非常巨大。

2012年5月,賈國龍看到《舌尖上的中國》裡有一個黃饃饃非常適合西貝,第二天,他就直奔陝西綏德老黃家,開口就是30萬年薪。當年7月就推出了黃饃饃“3元一個”,僅2012年全年,賈國龍就賣了1000萬個黃饃饃。

2014年,賈國龍投資了1000餘萬元,建立餐飲職業技術學校,他還經常派青年廚師去外地學習、實踐,工資照發。

六星導師吳俊義說:“自己一個廚師,剛從澳洲、新西蘭考察回來,六次去日本,每次光吃,兩萬塊錢打不住,一天幾頓米其林是標配。我媽老問我,你一個廚子不在廚房好好做飯,怎麼成天飛來飛去,滿世界跑,得花掉老闆多少錢?”2016年底,為了研發“烤全羊”一道菜,吳俊義團隊兩個月就吃了不下200頭羊。

賈國龍說:“2017年全公司的培訓費用超過1個億,2018年更多。這個數字還不包括付給諮詢公司的定位、諮詢費用,西貝的諮詢費是4000萬。”

3、創業分部+西貝賽場

賈國龍說,人在什麼環境和場合中狀態最好?比賽。只要是比賽,精神就高度集中,自驅力最強,最高效。這與比賽中有健全的遊戲規則,有排名,有獎金,有裁判監督不能犯規,還有更高、更快、更強的能量場都有關。

西貝賽場是西貝獨特的績效考核體系,它不是簡單的上級評價,而是從店長、廚師長到洗碗阿姨、撤餐大叔,每個人都被捲進賽場,為創造極致顧客體驗而努力,處於和同店乃至全國其他門店同崗位的競爭之中,成績實時可見。賽場上爭的是工資、福利、年底雙薪之外的增量獎金,

恆隆廣場店是西貝山東首店,500平米,開業8天營收80萬,季度營收750萬,怎麼做到的?一早崗會,店長李陽鼓勵A、B、C三個區的部長挑戰一個高目標:當天“阿克蘇蘋果烤雞+澆汁莜麵套餐”賣出180份。行業慣例都是閉餐後統計銷售,第二天發提成,但店長李陽選擇早崗會先發提成,每份提成10元,平均每人銷售12份,每人手舉120元鈔票先拍照,然後規定,三個區PK,第一名獎勵100元,第二名獎勵5毛錢鋼鏰一枚,最後一名負責買奶茶。結果那天創紀錄地賣出192份。

西貝副總裁楚學友對於門店競爭談到:“舉例來說,A老總在上海負責一個創業分部,只要符合條件,B老總也可以申請一個創業分部到上海去開拓市場,從而形成了與A的競爭。但總部會協調A和B門店選址,以確保A和B之間是良性競爭,而非門對門的’骨肉相殘’”。

4、裁判員制度

有競爭,就要有裁判。賈國龍就把體育賽場的“裁判員制度”引入到了西貝。

引入裁判員制度之初,賈國龍就有一個表述:希望考核機制從以結果為導向,轉向以過程為導向

2015年底,西貝開始小規模嘗試。從總部向各個門店派出“裁判”(相當於管理人員下基層),以“巡視”的方式進行考核。一個裁判員“裁”四個店,後來反饋“制度好,密度不夠”。因為裁判員一個月裁看一次就決定了門店的考核結果,門店覺得“不公平”。後來又改為兩個店一個裁判,還是不行。

最後,賈國龍一拍板,“全覆蓋,一個店一個裁判”。“裁判員”是一個輪值的崗位,這個月是裁判員,下個月就又回到門店裡成為運動員了。以西貝目前龐大的裁判員“人才庫”來說,一年能輪上一次就是很幸運的。

裁判的作用,如何體現在企業獎罰設計裡呢?

賈國龍說,主要是牌照,“換開店牌照”。“一個A+等於兩個A,四個A就能換一張開店牌照。一個新店按六四分成,開店40%的利益是他們的,所以他們就積極地掙牌照來開店。越好的店,換的牌照越多;管得不好,那你就永遠換不到牌照,就開不了店。”

餐飲界的“華為”,永不上市的西貝是如何做到一年營收50億?


5、折騰是把資源投給未來

1999年西貝莜麵村品牌誕生;2011年2月,西貝定位在“西北民間菜”;2011年11月,改為“西北菜”;2012年,又改成“烹羊專家”;2013年,賈國龍自己改回“西貝莜麵村”。四次定位,光是改裝修換牌匾就花了幾千萬。

2018年開始,西貝連續做了好幾個大項目:西貝Express、超級肉夾饃、天貓旗艦店、拼團小程序……西貝快餐項目也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前後耗時三年多。

很多圈內朋友說:“老賈就是折騰,花了這麼多錢,不還是回來了”。但賈國龍認為:為了搞清楚我是誰,這錢花得就值。“要相信自己有侷限,有些東西搞不定的,就得花錢去買。我們花錢買原料,買羊肉,其實創意也一樣。創意有創意領域高手,管理有管理方面高手,企業家就是組合各種資源,組合原料,組合人,創意,最後再把它銷售出去,把錢收回來,然後繼續循環。”

賈國龍認為:西貝人的折騰,從來不是應對眼前,而是一直在打破邊界,是在把更多資源投給未來

賈國龍還愛折磨人。比如西貝“紅冰箱機制”,按他的說法:“我們每天‘紅冰箱’會議,一開幾個小時,屁大點兒小事,找真因找倆小時。你把他揪出來,罰他五塊錢就行了嗎?處罰文化只能掩蓋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必須找,讓錯了的員工跟著一起找,他把解決方案找出來,以後就不再犯這個錯誤,他成長了,成長是會上癮的。”

賈國龍說:“全球每一座城市、每一條街都開有西貝,是顧客最愛用餐地。這就是我現在的動力。它會強烈地激勵我自己,不停地想,不停地做,不停地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