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就是去逛了一下圆明园,为什么皇帝就下旨处罚他?

追溯历史传奇


这里面水有点深,我先啰嗦一下,讲讲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之后帝王都对其进行扩建,经过150多年的修建,圆明园成为了清朝皇帝的“夏宫”,被称为“万园之园”。

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这群盗贼将圆明园洗劫一空,最后还放火焚烧,这个皇家园林被毁得满目疮痍,事后据清廷统计,圆明园仅有二十多座建筑幸存。

同治时期,清廷打算重修圆明园,但是经费不够,最后作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又圆明园进行了劫掠,一些土匪也加入了这次劫掠中,圆明园被彻底毁灭。

圆明园遗址

圆明园彻底被毁,但毕竟曾是皇家园林,清廷在之后还是将其封禁,这个废墟依然显得是那么的庄重。

李鸿章与圆明园挂上勾,是他自己都不曾想到的。

1895年甲午战败,慈禧太后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经过多次谈判,最后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哗然,泱泱大国居然屈身于东瀛岛国,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李鸿章也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也想着一雪耻辱,所以心里比较倾向于维新派。

甲午战败,总有人背锅的,这口锅最终落到了李鸿章身上,朝廷上下和百姓不可能骂皇上和慈禧太后吧,只能骂全权大臣李鸿章,朝廷为了平息民愤,只好解除了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李鸿章对此心里是不平衡的。

《马关条约》

1896年闲赋在家的李鸿章接到上命,让他出使沙俄,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李鸿章到达俄国后,受到了俄国的盛情招待,在场的一些西方国家纷纷邀请李鸿章去访问,李鸿章向慈禧太后请了上命之后,一路向西,开始了自己的访问之旅。

李鸿章在欧洲访问了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英国,之后又横跨大西洋,访问美国,最后从美国启程回国,李鸿章乘坐的轮船不直达我国,需要在日本横滨转船,自从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便发誓不再踏上日本的国土,他不愿上岸,之后准备用小船摆渡过去,李鸿章看是日本船,就不肯上船,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搭上木板,就这样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在木板上慢慢地挪到另一艘轮船上。

李鸿章和俾斯麦

李鸿章遍访欧洲各国,更加倾向于变法改革,他与维新人士之间有来往,朝廷召他复命,李鸿章对于自己在西方的所见所闻都向朝廷倾吐出来,然后又讲述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家亟需改革,要求学习西方法制,这样国家才能强大。

但是光绪帝好像对其不太感冒,让他去和恭亲王商讨,朝廷授他一个没有实权的职务,任其为总理衙门上行走,李鸿章对此愤愤不平,他拖了八天才去上任。

就在他上任这一天,有人检举他,称其私自游览圆明园,圆明园虽然是一片废墟,但是皇威还在,光绪帝下旨严责李鸿章:“李鸿章擅入圆明园,殊与体制不合,著交部议处。”吏部给出的结果是将其革职,光绪帝将其改为“罚奉一年,不准抵销。”李鸿章心里苦啊。

李鸿章一家

对于这件事,从上谕上看就是一件寻常的事,但是结合起来看,李鸿章这件事有可能牵连到帝党、维新派、清流派、保守派,李鸿章本人比较高傲,不排除有私人恩怨在其中,还有他拖延八天不去上任,肯定朝中早就有人看不惯他了。

我在其他文章中看到李鸿章为何游圆明园的原因是李莲英叫他去的,李莲英是慈禧太后的人,说明叫李鸿章去游圆明园是慈禧太后的上谕。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李鸿章这件事又牵扯到了后党,反正水很深。

晚清官场的水深啊!连李鸿章这个官场老手都要被淹。


司马长史


说起李鸿章逛圆明园受处罚这件事,还得从他第二次出国回来说起。在游历了俄、德、比利时、法、英、美各国后,李鸿章于1896年10月3日归来,还是在大沽口登陆。这是李鸿章第二次出国,没有背负令人沮丧的条约,自然神清气爽。

以73岁高龄出国访游,水土能服,身体无恙,真是“喜得生还”。在国外奔波辗转190天,终于重踏故土,不禁有“子瞻还朝如梦中之慨”。在给旧日幕僚吴汝轮的信中,李鸿章心绪之激动复杂可见一斑,我们可以从这封信中推测一下李鸿章当时的心情:

他心里有得意,得意在各国所受优待与媒体关注。也有感慨,感慨国外能上下一心、积富为强,而为中国所无。进而忧虑,忧虑中国,政杂言多、生财无方。一句“每于纵观之际,时增内顾之忧”,道尽了一个“见过世面”的晚清大臣的生逢末世之哀。虽身处异国7个月,李鸿章对此间大事并不隔膜。甲午战后掀起各种改革的讨论,其中就有关于人才培养的问题。

9月21日,礼部尚书孙家葡于上奏提议设立京师大学堂,“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感于“数百年积重之势”,李鸿章对此不但赞成,还认为应该裁并全国的书院而改为学堂,分门分年学习功课,学成就授予官位,并暂停其他的仕进之途,说不定过个二十年能“风气变而人才出”。行笔至此,或许是对中国的改革前景不抱希望,或许是觉得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非比从前,笔锋一转,叹道仅仅是空言罢了。

在天津休息了两周,10月17日,李鸿章进京复命。可能是忙于与日本签订《通商行船条约》之事,朝廷并没有理会他。直到21日,李鸿章才获准请安召对。

想必是很想把这段日子来的见闻与想法倾吐而出,他强调了各国的强盛与中国的衰弱,认为亟需改革,却只换来光绪帝一句“与恭亲王商办”的敷衍之语。

受挫的李鸿章趁机请退,未获允许。而在翁同龢同一天的日记中,他只记录了李递交国书、宝星,并无特别的对话,可见翁同龢这样的大员对李鸿章口中的改革不以为然。

三天后,李鸿章奉上愉,命在总理衙门行走。同一天,却还有另一道意想不到的明发上谕:

本月十五日,李鸿章擅入圆明园禁地游览,殊于体制不合,著交部议处。寻议革职,得旨,加恩改为罚俸一年,不准抵销。

原来10月21日,在李鸿章召对的同一天,他顺道逛了下圆明园。不想,此时圆明园正在大修,由废园变为禁地。但仅仅因为这样,就明发处罚李鸿章,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一向好强的他在别人来访时,也不禁流露出“悲哀和心酸”的神色。大学士不管部,而去当一名全职的总理衙门大臣,己经感到委屈,又在同一日受到罚俸的“加恩”惩罚,实在是始料不及。

借用赫德的话,朝廷是在提醒李鸿章,他看似一路风光地归来,不应有太大的期待,而是“同别人一样应该‘原地踏步'和‘听从命令’!”换句话说,这给大家传达的政治信号是:李鸿章并不受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