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蘇浙皖迎重磅利好 2025年長三角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

長三角教育發展進入到一個全新的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階段,未來3年,長三角教育將率先在高教、職教、師資等若干領域深化協作、重點發力。

滬蘇浙皖迎重磅利好 2025年長三角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

第十屆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會議現場照

12月13日,第十屆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會議13日起在上海召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同簽署了《長三角地區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協作框架協議》和《長三角地區教育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江蘇省副省長王江、浙江省副省長成嶽衝、安徽省副省長王翠鳳等出席並簽約。同日,三省一市教育領域多個重點協作項目揭牌。這些重點協作項目,將在未來三年內,從多個領域推動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的發展建設。

據介紹,三省一市分管副省(市)長共同簽署的《長三角地區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協作框架協議》,明確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主要目標、推進路徑以及保障機制。作為今後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戰略規劃和綱領性文件,《戰略框架協議》的發佈標誌著長三角教育發展進入到一個全新的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階段。《戰略框架協議》提出了“兩步走”目標:

到2020年,長三角地區基本形成富有效率、更加開放、聯動發展的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機制;到2025年,長三角地區整體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形成具有區域特點、中國特色、世界發達國家教育發展水平的區域教育體系,形成亞太地區教育高地。

滬蘇浙皖迎重磅利好 2025年長三角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

三省一市教育部門負責同志簽署“三年行動計劃”等

三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共同簽署的《長三角地區教育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在未來3年,長三角教育將率先在高教、職教、師資等若干領域深化協作、重點發力:

在高等教育領域,三省一市教育部門將探索建立長三角跨區域聯合實驗室,形成需求導向的聯合共管機制;在職業教育領域,相關教育部門將搭建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臺,形成職業技能人才的錯位培養機制。三省一市教育部門將共建基礎教育校長及教師培訓聯動平臺,構建“影子校長、影子教師”的後備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在實踐研究方面,三省一市教育部門將探索聯合開發“區域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區域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等若干標準體系。

滬蘇浙皖迎重磅利好 2025年長三角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

三省一市分管副省(市)長為重點協作項目揭牌

第十屆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會議聚焦“開啟新時代長三角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徵程”,共同會商三省一市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以更高站位、更寬領域、更高質量、更深協同來創新區域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全球卓越的區域教育協作典範,支撐長三角地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教育集團化效應:從一地到跨地

會上,“中國長三角浙江省智能製造職業教育集團”、“中國長三角江蘇軟件職業教育集團”、“中國長三角上海市電子信息職業教育集團”、“中國長三角安徽省國際商務職業教育集團”首批四家“長三角地區聯合職業教育集團”正式揭牌,將在今後發揮各省市地區優勢,進行職業教育的錯位培養。

基礎教育集團也在行動,足跡覆蓋上海周邊三省。繼華東師大鹽城實驗中學、華東師大星源淮安實驗學校新建之後,華東師大基礎教育集團今夏又與湖州市戰略合作,校地共建“華東師大湖州實驗中學”;無獨有偶,上海師大附校品牌今年進一步輻射安徽,“上海師大附屬合肥實驗學校”明年有望招生,此前其附屬實驗學校在浙江嘉善、江蘇吳江也已開展一貫制學校合作辦學。

打造世界級城市群:讓成果“動起來”

在長三角,“動起來”的不僅是學校,還具體到服務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各種成果。簽約即行動,“長三角高校技術轉移聯盟”同期揭牌成立。聯盟由上海市教委科技發展中心會同復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等高校聯合發起,將加速長三角主要相關高校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過破除阻礙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共性關鍵問題,提升高校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實現區域高校及校企的深層合作和共贏發展。

長三角正在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成果也在城際間互聯互通。上海市教委科發中心主任陸震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從南京工業大學的“益生優良芽孢桿菌發酵關鍵技術”,到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五行香源系列香類保健產品”,第20屆工博會高校展區與企業當場洽談合作意向的參展項目就有百餘項。

共建教培聯動平臺:聯合培養無地界

從“青椒”、骨幹到校長,聯合培養均無地界。滬蘇浙皖將共建基礎教育校長及教師培訓聯動平臺,構建“影子校長、影子教師”的後備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在新成立的“長三角教育人才服務聯盟”框架內,不僅聯合舉辦招聘會議、聯合引進海外人才等,還探索建立“長三角訪問學者”,以及各級各類學校骨幹教師交流掛職機制等。

滬蘇浙皖迎重磅利好 2025年長三角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

第十屆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會議現場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