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許哭”說起

※ 一個有教育情懷的文字工作者,希望用文字喚醒人們心中的愛和力量,關注我,一起遇見最美的自己。

從“不許哭”說起

昨天去飯店,看到一個媽媽打兒子,打得孩子哇哇哭,媽媽說:"閉嘴!不許哭!"

我想起小時候有一次媽媽打我,一邊打一邊喊:"不許哭!"那時候又疼又委屈又害怕,怎麼能不哭?可是越哭媽媽越大,我拼命忍住眼淚,直到憋住真的不哭了媽媽才助手,這件事過去了很多年我還是記得。

沒有學習家庭教育的時候,兒子一哭全家人都圍過來,爸爸生氣的說:"不許哭,丟不丟人!"奶奶說:"別哭了!男孩子哭什麼哭?"我說:"別哭了,煩死了!"

"不許哭!"有多少人是聽著這句話長大的?現在又在不停的對孩子重複著這句話?

一邊打孩子一邊說"不許哭",想想覺得不可理喻,我們都不喜歡孩子哭,這到底是種什麼心理?

通過這些年的學習,我才明白這都源於我們的無知和脆弱。

孩子哭的原因有很多,雖然都是哭,但是有傷心的哭,無助的哭,痛苦的哭,委屈的哭,不依不饒的哭......我們不理解孩子的感受,不知道孩子的需求,不知道該怎麼做,看見孩子哭就很煩。細究起來,我們不喜歡孩子哭也有很多典型心理:

1、 我們認為哭是錯的,引起哭的所有負面情緒都是不好的,希望孩子儘快擺脫,不允許孩子有不好的情緒;

2、 我們內心不夠強大,內心埋藏了很多不能表達的痛苦情緒,孩子一哭引發了這些痛苦,我們不願意面對;

3、 認為孩子哭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希望孩子堅強

4、 如果孩子在外人面前大哭,我們會覺得沒面子;

5、 害怕孩子學會用哭要挾大人。

孩子的"哭",父母的"不許哭"背後居然有這麼多的複雜原因,那麼我們來檢視一下,你能瞭解孩子大哭背後的需求嗎?你不許孩子哭到底又是哪種心理在作怪?

現代心理學認為情緒沒有好壞正負之分,他只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採取相應的行動,滿足自己的需求。七情六慾只是最真實的人性,即便是我們不喜歡的很難接受的情緒,比如憤怒、抑鬱,那麼對付情緒本身也是本末倒置,因為情緒只是一個信息中介,我們要找到它的根源,滿足內心深層次的訴求才能根治。比如一個孩子因為缺少父母關愛,在學校沒有歸屬感和價值感而哭鬧,不肯上學,只是逼迫他去學校是沒有用的。對孩子來說最激烈最常見的情緒表達就是哭,孩子的哭如果不是因為慾求不滿,就是因為我們過度滿足,不滿足的時候就要哭,說到底還是我們的問題:或者是虧欠了孩子;或者是沒有原則和底線的滿足孩子。

其實,我們不喜歡孩子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教養傳統就是不允許表達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我們內心埋藏了很多的痛苦和無助,我們習慣了壓抑情緒、逃避情緒,這些隱藏的痛苦很容易被孩子的哭聲引發出來,所以聽到孩子哭就想"消音",孩子的哭聲成了讓我們痛苦的心理應激源。所以為了不讓孩子哭要麼就趕緊轉移孩子注意力,要麼就直接攻擊孩子哭的行為。

不許孩子哭只是一個縮影,其實中國家庭根本就不允許表達情緒。我一個朋友嫁了一個老外之後,對我大發感慨,她說原來我們可以真實自然的表達情緒,你可以憤怒而又不受到批評指責,對方給你空間宣洩,或者只是安靜的陪著你;如果你傷心落淚他什麼都不說,默默的給你一個肩膀。聽起來真的是很暖心,在中國的家庭裡這樣表達情緒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憤怒,會引來對方更狂暴的憤怒,他會馬上指責、評判你,引起巨大的矛盾,結果就是雞飛狗跳,嚇壞孩子;如果你大放悲聲,對方會不耐煩,不停的問東問西,著急的要幫你解決問題,可是你根本不需要他做任何事情,只需要他的理解和陪伴罷了;公婆見了就更有話說了,好吃好喝,老人這麼幫忙,好好的日子不過,不知道作什麼呢!

在中國的很多家庭裡,有些的情緒是不被允許的,你可以平靜,可以快樂,但是你不能憤怒、不能悲傷、不能沮喪......如果萬一你真的很憤怒,要麼做好大幹一架的準備,要麼你就自己憋著吧;如果你感到很脆弱,你很想傷心落淚,對不起,不允許,否則會出大事的!在家裡我們可以平和快樂,可以冷漠壓抑,但是就不許真實的表達自己。家成了最壓抑的地方,親人成了我們真實表達自己的障礙。

中國的經濟不管怎麼衰退,娛樂業總是很發達,餐飲尤其紅火,排除我國飲食文化發達的因素,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家是個讓人很糾結的地方,在那裡我們不能也不敢真實的表達自己。其實觀察一下身邊,很多人下了班喜歡呼朋引伴,去飯局去酒場消磨時間,曲終人散了才戀戀不捨的回家。在家裡我們不能真實表達自己,一方面是不被允許,可能遭到攻擊和誤解;另一方面不能也不願,我們為人子女不能讓老人擔心,我們為人父母必須撐起一片天空,為人夫必須堅強,為人妻要頂起半邊天。

所有的人都要按照他"應該"的樣子活著,不能脆弱,不能悲傷,不能退縮,因為這些統統不被允許和接納。所以在外面我們活在人格面具下,到了家裡我們也無法卸下偽裝,這是多麼深刻的悲哀啊。長此以往,很多人對情緒已經喪失了感受能力,他們只盯著外在的行為和結果,離自己的心越來越遠,為了世俗的目標活著,因為他們丟了自己,不可能從心所欲找到自己的使命。

憤怒了不許喊,悲傷了不許哭,軟弱的時候被嘲諷......如果孩子有辦法,有資源也會盡快離開這樣的家吧。我們總說家是心靈的港灣,能量可以自由流動,允許我們真實表達自己的家才是心靈的港灣,否則就是心靈的牢籠。為什麼不能在我們最親的人面前表現脆弱?為什麼不能接納愛人的悲傷?我知道你已經撐得夠久了,我知道你已經很累了,現在卸下偽裝吧,靠在丈夫的肩上,你可以淚流滿面,說說照顧老人孩子的辛苦;你可以趴在妻子的膝頭,告訴他你的事業遇到瓶頸,你內心充滿了恐懼,抬頭看看——她正對你微笑,像年青時的母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