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祖师爷

杨朱:“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祖师爷

杨朱:“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祖师爷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这首汉末《古诗》,是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思想,追溯起来,它的源头是先秦时期诸子之一的杨朱先生。

杨朱:“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祖师爷

杨朱,又称阳子居或阳生,出生在墨子之后,算起来是孟子的前辈。他的事迹多不可考,他的思想和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及《淮南子》等书中。到了魏晋时期,托名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杨朱篇》,是魏晋道家世俗派的思想体现,并非真的杨朱。但不论怎么说,仍然是从杨朱那里寻觅到的最初的思想营养。

杨朱的学说的中心内容是“为我”。孟子说:“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这就是那句著名成语的来历。《吕氏春秋》说:“阳生贵己。”《淮南子》说:“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杨朱:“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祖师爷

在杨朱看来,象孔子一样去积极奔走,防止时局的崩溃,便是“以物累形”。明知道天下局势不可挽回,何必去搞得“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呢?还有墨子,他为了反侵略,“止楚攻宋”,他不是弄得脚底皮都走破,腿肚子上的毛都掉下来了吗?杨朱认为,与其这样受苦,倒不如“全性保真”为妙。

如何“全性保真”呢?就是打着“贵己”、“贵生”之名来行纵欲主义之实。

杨朱:“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祖师爷

“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高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昼觉之所遗,又几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即便活了一百岁,三下五除五,能享乐的时候才有多长呢?还是该享乐时且享乐吧。

在杨朱看来,在死神面前,无论贵、贱、贤、愚一律平等,最后日子来临,双眼一闭,和那些纵欲一世,讲求快乐的人也没什么两样。“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庄子》指出了杨朱的本质,就是以一种骄奢淫逸的方式来求“不以形累物”,从而获得“全性保真”的得“道”目的,和正统的道家学派以“寡欲谦冲”作为“保性全真”的方式正好相反。

杨朱:“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祖师爷

《庄子·寓言篇》里写了一个故事,杨朱去见老子,在某地见了面。在路上老子仰天长叹说:“一开始我还以为你是一个可以造就的人,现在看来不行。”杨朱没有说话,到了旅店,杨朱端着梳洗用具送给老子,把鞋子脱在门外,跪着走到老子跟前,说:“刚才我想请教先生问题,但先生忙着走路,所以没敢开口。现在先生休息了,请问,我那儿错了?”老子说:“你扬头张目,架子老大,今后哪个人敢与你相处。要知道最大的白是有污染的,道德最高的人外人看起来像是有不足之处的。”杨朱说:“我知道应该如何做了。”

杨朱对人的态度一下子就改变了过来。但这时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情况,杨朱本来住在旅店里,他刚入住的那会,店里的人都很尊敬地把他迎接到店里,店主人亲自给他安排座位,老板娘侍候他梳洗,住店的客人都给他让座,烤火的人让出最好的位置。等他再回来的时候,住店的人开始和他抢席位了。为什么呢?皆因为杨朱的态度改变了。这个故事是不是说明了老庄们对自己的“寡欲谦冲”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的不自信?

杨朱:“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祖师爷

历史传到了魏晋时代,士族阶层把杨朱的思想发扬光大了起来,杨朱后继有人了。《列子·杨朱》记述的虽然不是历史上的杨朱的真面目,但和杨朱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人生是有限的,既然人生有限,那么,人就应该在有限的人世间尽情享乐,不必顾及身后功名,也不必顾及人伦道德礼教的约束。如果不及时行乐,韶光易逝,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应以“六恣”破“六阏”。

“六恣”是:“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六阏”是:耳不得听欲闻之音叫“阏聪”,目不得视所欲见之美色叫“阏明”,鼻不得嗅的欲向之椒兰叫“阏颤”,口不得言所欲道之是非叫“阏智”,体不得从所欲安之美厚叫“阏适”,行不得为意之所欲叫“阏往”

杨朱:“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祖师爷

一切束缚性和欲的清规戒律都在打破之列,恣意放纵,为所欲为。具体到日常生活的追求,要用好酒,美色娱乐身心,追求物质、精神享受的一切条件——“丰屋、美服、厚味、姣色”。

杨朱的纵欲论,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些狂欢前的豪言壮语,都和杨朱脱不了干系。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