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生,走进魏晋时期的道家(一)

道信子

上节课,我们分享了道家的源起以及最初的发展,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两汉到魏晋时期的道家。

先让我们把视野回放到先秦时期,经过了时空的淬炼,道家慢慢被普及接受,逐渐分成了三派:黄老派、老庄派和杨朱派。

黄老派为黄老一脉,其主张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主张积极入世,这一块也称为黄老之术,另外黄老派还提出了元炁论,提出了万事万物均是元炁组成,万物有形是因为元炁相聚,万物无形是因为元炁消散,将元炁称为阳炁,这是黄老派的独特贡献。第二个派别是老庄学派,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注重“不言之教”,反对礼教的虚伪性和仁义道德,和黄老派的积极入世相比,老庄派主张清静于世,代表作品有《道德经》和《庄子》。第三个学派叫杨朱学派,杨朱主张“贵己”、“贵生”,他有句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愚也。”杨朱学派也算道家的一个奇葩,此处不作探讨。

文化养生,走进魏晋时期的道家(一)

作为一个哲学流派,道家在先秦和汉初,不但被皇权核心所尊崇,更被民间广泛接受。有一个原因就是:汉初经过长年的战争,国家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国内外矛盾非常尖锐,国家的安定与人民的修养生息成为了主流。所以在这个时候,黄老之学“清静无为”的主张慢慢被皇家所采纳,成为皇家统御国家的主流思维。

文化养生,走进魏晋时期的道家(一)

汉初正是因为推行黄老之学,国力民生得到了有效的恢复,但历史就喜欢在不经意的时候跟我们开玩笑,怎么也想不到三件大事会让华丽无比的道家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第一件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被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第二件大事是因为张道陵的出现,使道家由哲学和思想学派逐渐人格化和神化,最终成为了道教;三是魏晋玄学渐成体系,让道家在中国历史上的一度辉煌渐行渐远。

文化养生,走进魏晋时期的道家(一)

先来讲一讲第一件大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的第一次坎坷。公元134年,基于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全国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基本国策,在汉武帝主张“春秋一统”和“君臣纲常”面前,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无奈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文化养生,走进魏晋时期的道家(一)

汉武帝以后,道家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和转移,从高居庙堂渐渐退居山野,后连市井之间也鲜有人提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从主流变成了旁门,只是稀稀拉拉的还有一两股清流在世间流传,比如陕西咸阳茅山道派,把采药炼丹作为个人修炼和济世的方法。而且从此开始一直到两汉末期,从事老庄黄老研究的人也变的极其少见,只有四川成都出现了一个道学家颜居平,他归隐山林,开馆收徒,讲述老子和庄子,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是最终还是归于沉寂。由此回溯,我们不免感慨,历史选择了汉武帝,而汉武帝选择了弃道尊儒,从此使儒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千年中国文化脉络,而真正道家之学,从此成为少数人的标签,这些人要么就是出世高人,要么就是落魄的文人雅士,而到了魏晋时期,又成为谈玄说妙的口头材料,但也出现了葛玄、葛洪、寇谦之等一些著名道人,也算是历史的补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