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什麼滅不了西夏?

玩味的歷史


按照秦始皇劃定的標準,北宋都不夠格稱為王朝,幽雲十六州收不回來,遼國永遠是心腹大患,隔三差五來打個秋風,搞的東京汴梁的那些王公貴族們欲仙欲死。

遼國好歹有個理由,但西夏是什麼鬼?要知道西夏自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建國,到保義二年(1227)亡於蒙古,前前後後也支撐了快200年。

北宋為什麼滅不了西夏。

還是先說說西夏的歷史吧!

西夏的國土主要分佈在今天的寧夏、甘肅、陝西北部一帶,是由党項族人建立起來的政權,党項族人被認為是西羌人的一支,西夏國遭到蒙古人的滅絕後,倖存下來的党項人慢慢與其他民族融合,今天的藏族、蒙古族、回族就有一部分是党項人的後裔。

西夏的興起源於隋唐時期,到了唐朝逐漸形成了八大姓,其中最大的一支拓跋氏在唐太宗時期歸附,被賜姓為李,這便是後來西夏李氏皇族的起源。

歸順以後西夏還是很規矩的,唐朝有什麼需要他們要錢出錢要人出人,又聽話又不作亂,乖的不得了。

北宋建立以後,西夏延續自己乖乖仔的作風,在趙匡胤時期依然相處愉快。

但後來形式就發生變化了。

半吊子王朝的北宋希望可以儘可能的擴大影響力,不僅要西夏歸附,還想把西夏從藩國性質的小弟變成直系下屬,這種做法得到了一部分西夏人的認同,畢竟那時候中原王朝代表先進生產力,大家怎麼跟著混都行。

但有一個人不同意,這哥們就是李繼遷。

李繼遷是西夏大頭領李繼捧的堂弟,他不願意做宋朝的附庸,自己帶著一幫小弟另立中央。

剛開始李繼遷實力有限,地盤也不大,宋朝也沒有當回事。但李繼遷自己挺嘚瑟,他先找遼國結成統一戰線,得到個夏國王的封號,然後就開始不停的騷擾宋朝。

至道二年(996),李繼遷搶了大宋的糧草,還圍攻靈武,趙廣義大怒,派了五路大軍圍剿,竟然輸了,此後雙方打打停停,真宗繼位以後,採用綏靖政策,雙方將和,北宋割讓了一些土地給李繼遷,李繼遷不在騷擾邊界。

此時的西夏雖然名義上沒有獨立,實質是已經是獨立王國。

李繼遷死後,李德明繼位,他相對老實,但他對內不斷改革,到他去世的時候,西夏已經具備了建國基礎。

等到李元昊出世,西夏的事情就變得不可收拾了。作為西夏不世出的天才,李元昊雄才大略又野心勃勃。不僅想著自立,還更進一步:稱帝建國。

不聽話還好辦,畢竟宋朝的重心在北方大遼。建國就是大問題了,擺明打老大的臉,外交問題中,打臉比要錢嚴重多了。

宋朝立馬啟動懲罰措施,收回賜予的禮物、姓氏,封閉邊境時長,還發出通緝令,誰能砍死李元昊,重重有賞。

聽起來像幼兒園兩個小朋友打架:你不和我做朋友,就把我給你的禮物還給我!

李元昊也不是省油的燈,既然打架不做朋友了,先劃清界限,以後宋朝的東西不準用,衣服不準穿,就連發型,也不能用,統統改回本地大光頭。

除此以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所有文字改回西夏文,外交文件一律改為漢文西夏文雙語。

不好意思,西夏當時還沒有文字,不過不要緊,馬上發明出來。

於是西夏文誕生了!

西夏要想建國,寫幾個蝌蚪西夏文是遠遠不夠的,任何一個國家的誕生,必然伴隨劍與火!

西夏的劍就這麼惡狠狠的砍向老東家:大宋。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雙方之間的衝入,那就是三戰定江山!

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李元昊就用一個誘敵深入的套路三次擺平了宋軍。

不僅如此,延祚七年(1044),西夏在河曲之戰中擊敗攜10萬精銳御駕親征的遼興宗。

兩個大哥被一個小弟給收拾了,二人轉變成了三國演義:宋、遼、西夏。

北宋為什麼打不過西夏,有多個原因。

第一:西夏經過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三代人的準備,已經具備了挑戰北宋的實力,整個河西走廊都在李元昊的控制中,西夏總兵力超過五十萬,這在當時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第二:西夏總體屬於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戰鬥力強於農耕民族,且他們居住地域寬廣,戰略縱深很大,無法畢其功於一役。

第三:北宋戰鬥力有限。唐宋元明清五代,要說戰鬥力北宋倒數第一當之無愧,李元昊建國時期,正直范仲淹當政,總體來說北宋軍力尚可,但依舊連戰連敗,可見軍事問題十分嚴重。

第四:北宋的重心在北部大遼。西夏的獨立更多是想自立門戶,而大遼卻時時刻刻想著南侵,所以北宋軍事力量都集中在對遼國的防禦,對西夏採用戰和相結合的策略。

李元昊時期的西夏給北宋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但他個人素養實在太差,先是幹掉孃舅一家,連帶把親媽一起毒死,後來又把不贊同獨立的叔叔一族全部殺光,再後來中了北宋反間計,把三戰定江山的兩員大將野利旺榮、野利遇乞也都處死了。

這還不夠,他還扒灰兒媳婦沒藏氏,搞的兒子寧令哥忍無可忍,一怒拔劍。

雄才大略的李元昊同學45歲那年死在親兒子手裡,不知道是可氣還是可笑。

李元昊死了,對於北宋來說,西夏問題消停不少,其實在此之前,西夏已經逐漸撐不住了。因為常年征戰,西夏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失去了與中原的貿易,遊牧民族單一的生產結構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消耗,所以自李元昊後期,雙方重開貿易,西夏對宋重新臣服,只不過對外依舊保留國號。

李元昊死後,西夏內部陷入長期的內鬥和混亂中,對北宋威脅不再,雙方雖時有衝突,但再非主要矛盾。



日慕鄉關


西夏的領土不大,150萬人口左右,立國189年。不但北宋沒有滅了他,遼、金、成吉思汗也沒滅了他,我來簡單聊一聊。

西夏可以說是“以戰立國”,實行全民兵役制,高峰時期的兵力約有15到20萬。

雖然西夏的農業、手工業總體發展水平遠不如北宋發達,但在“以戰立國”的國策下,其軍工生產水平頗高。西夏佔據河西走廊和陝、甘、寧、河套地區的天然牧場,而党項人自古以來,就以善養馬而著稱,元昊立國時專設有群牧司,以董理養馬事業,故西夏騎兵所需的長生馬和善馬是有充足來源的。

西夏生產的弓和劍,在當時頗享盛譽。如熙寧年間,向宋神宗進獻“最為利器”的神臂弓,即是“本黨項羌酋”李定所為。莊綽《雞肋編》捲上說:“西夏興州出良弓,中國購得,雲每張數百千,時邊將有以十數獻童貫者。”西夏劍更是聞名遐邇,夏人劍曾被宋人譽為“天下第一”。西夏製作的鐵甲,“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人”。由此可知,西夏軍隊的裝備是比較精良的。

西夏的軍隊給養不如北宋完備,但是西夏有對策。

第一,利用邊市貿易,用青鹽換糧食;第二,劫奪宋軍的糧食給養;第三,積極發展農業,儘可能的讓人民多提供稅糧;第四,挖掘宋方邊民的糧食窖藏。

西夏的作戰策略。

李繼遷叛宋後,百餘年之戰爭期間,不斷採和戰並用之策。久戰力疲,則用和平攻勢;戰力漸復,則立即進攻。又自始至終,採聯遼戰宋之策,或為互相聲援,東西夾攻;或於久戰力疲之後,則邀遼出面以逼和。又延攬宋之失意文人為幕府,或重幣收宋所遣散之宮女,以窺測宋朝廷之內情。

在戰略方面,則利用廣漠原野,宋進則退,宋退則進。宋駐戍不出,則窺破良機,集中絕對優勢之兵力,以行局部之殲滅戰。戰術方面,則以設伏誘敵為慣技。宋之所以屢敗,即此故也。


古道犀風


北宋怎麼滅得了西夏。

北宋不被西夏滅,就不錯了,被西夏打的爹媽不認識,然後又花錢買和平,老套路了。

西夏盛時,方圓兩萬多里,疆域比遼朝還要大一倍,北宋連遼都打不過,其領土包括今天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的一些地區。

西夏是一方勝國,它北有狼山,陰山,西有賀蘭山,東南有六盤山,西南有祁連山,滔滔黃河,直貫國中。都城興慶(銀川)更是險河依山,形勝地固。

所以西夏不小。

西夏有牧場有馬匹,党項羌人也強悍,再加上西夏一直左右討好,別的打的熱鬧,而西夏卻一直未受大的動亂之苦,經濟國力比遼不差。

元昊時期對宋作戰,宋的戰績:

延州之戰

好水川之戰,

定川寨之戰

三次大嬴宋!

宋神宗未年對西夏的戰績:

因為西夏小皇帝被他媽梁太后幽囚了,北宋以此為藉口伐西夏。

主帥李憲與大將王中正都是公公,結局就可想而知了,五路大軍。

靈州慘敗!

宋神宗心不甘,第二年又伐西夏。

永樂之圍,團滅,最可憐是十多萬名築永樂城的役夫,皆成夏兵刀下之鬼。

宋神宗,涕泣悲憤,絕食幾天。

不久,西夏來講和,宋只得按數歲幣,用財物去買和平。

此後不到3年,宋神宗憂憤之下,撒手人寰,年僅38歲。

僅靈州,永樂兩次大敗,宋軍兵民有60萬死於爭戰。

此兩次大敗後,西北宋軍痛定思痛,居然還打了些勝仗,但北宋完蛋後,被西夏和金夾擊,團滅。

綜合一下,宋與西夏之戰,宋輸的多。

想滅西夏,光棍做夢娶媳婦,想得美,不是因為金和遼在旁,搞不好西夏先滅了宋,這樣宋皇族全體不用去東北了,去西北傳中華文明和宋士大夫精神了,順便改良党項人基因,西北可東北好,溫暖些!

宋打西夏,逃不出宋朝對外戰爭你怪圈,即開始肯是是捷報頻傳,往後就會有一巨坑在那裡等著!


蓉兒是妹紙


大國博弈

沒等趙匡胤坐穩龍椅,遼國便糾集北漢的軍隊時不時的侵擾宋境。而趙匡胤當時定下的國策是“先易後難,先南後北。”先統一南部的割據小國,再謀奪北方的燕雲十六州。他當時交待給衛戍遼境的將官指令是這樣的:“來則掩殺,去則勿追。”以防為主是北宋初年對遼國的主要軍事策略。

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北宋大體完成了統一之後,才開始轉防為攻,趙光義攜滅北漢之餘威,力求一氣拿下燕雲十六州,但七月的高粱河慘敗卻讓趙光義輸得只能騎上一頭驢跑路,經過6年的準備,一直表示不服的趙光義再次北伐,結果又是大敗而歸,損失慘重。

自此之後,北宋便患上了恐遼症,從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守。但雙方誰都沒能力擺平彼此,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腳,就這麼尷尬的摩擦了十幾年。

都說十八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果不其然。十八年後,契丹人首先動起了當上好漢的念頭,蕭太后傾全國之兵南下攻宋,卻沒有嚐到什麼甜頭,自此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維繫了百年的好合。

西夏人的崛起

正當東亞最強的兩個國家之間進行較勁頂牛的時候,偏西一帶的党項人卻悶聲發起了大財。西夏的党項人採取兩頭討好的策略在兩個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一邊向遼國稱臣納貢,一邊又接受北宋的冊封。這一時期的原則就是,凡是不得罪的就不得罪,凡是能討好的就儘量討好。

這種策略讓党項人在當時的周邊局勢中佔據了有利地位,遼與宋都積極拉攏西夏,以圖找到一個強力的盟友來對抗彼此。西夏也正是利用了遼與宋的這種小心理,兩邊伸手要好處,並利用遼宋的戰爭迅速擴張著自己的疆域。

隨著西夏國力的逐漸強大,党項人的心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那個以前習慣裝孫子的党項人此時也想過把當爺爺的癮。當西夏與宋遼漸成三國鼎立之勢時,党項人的野心也漸漸暴露了出來,加之宋遼兩國之間進入了漫長的面和心不合,得過且能過的和平歲月,党項人賺外撈的機會比之以前少了很多,為此,西夏人開始主動進攻宋遼。

正如當年的魏蜀吳,當時最弱小的蜀國在諸葛亮的帶領下,那是鬧騰得最歡實的一個。西夏當時的處境也大體如此。因為國力最差的西夏在長久的相持階段中,早晚得被宋遼耗死,可他主動進攻就解決了這個損耗問題,他的進攻成本與國防成本如果算下來差不多的話,那選擇進攻或許還能撈點好處,同樣也能更大可能的消耗宋遼的國力。這個帳是精明的諸葛亮早早就盤算好了的,西夏人現學現用,前期效果也不錯。

新三國鼎立

論起這三個國家的國力,北宋應該是第一等的,遼國其次,最弱的無疑是西夏。那宋和遼為什麼都滅不了西夏呢?

我們不妨做這樣一種猜測,當宋與西夏交戰時,面和心不和的遼國當時是怎樣一種心態?是不是恨不得這兩個國家就這麼死纏爛打下去,直至國破家亡,他來坐收漁翁之利呢?同理,當西夏與遼國交戰時,北宋的心態估計也好不到哪?畢竟一千年前的統治者們還沒具備維護世界和平,造福全人類的先進思想意識。

可還是有一個大問題沒有解決好,假設北宋的小宇宙突然爆發,一下子把西夏打殘打滅,吞併了,遼國人肯定要不幹。本來就比北宋窮,這下更窮了,競爭力明顯下降了,年底的分紅肯定得打折扣(遼利用西夏與宋的戰爭,將歲輸改為了歲貢,大幅增加了收入。)所以,遼國人也不會讓北宋徹底滅亡了西夏。同理,在西夏與遼國的戰爭中,北宋也會默默給遼國補上一刀,保護敵人的敵人,就是保護自己。

由此看來,不是北宋滅不了西夏,也不是遼國滅不了西夏,而是遼和宋都不願讓對方獨自滅了西夏,獨吞勝利的果實罷了。

西夏這顆果實,最終還是落入了蒙古人的嘴裡。而到了那個時候,遼國早沒了影子,宋也只吊著那最後一口氣,垂死掙扎罷了。

結語

看党項人的建國史,那是一段開拓進取,催人奮進的史詩樂章。而建國後的党項人,卻迫於自身的困境,做起了一根無奈的牆頭草,時而和北宋如膠似漆,時而和遼國勾肩搭背。一會和北宋拳腳相加,一會又和遼國兵戎相見。

但我們在觀察這一段歷史時期時,卻發現西夏幾乎沒有同時和遼與宋撕破臉皮,總是拉攏一方打另外一方,活脫脫的攪屎棍子,挑事頭子。也正是因為西夏的這種外交政策,讓他能在周邊大國的高壓態勢下依然擴地幾千裡,也差不多算是笑到了最後。

以至於蒙古人在攻陷西夏國都城興慶府時,面對開城投降的党項人竟毫不留情的下令全部誅殺。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党項人沒有原則立場,一會一個主意,蒙古人不需要這樣不按套路出牌的朋友。

有人說党項人的衰亡,是因為他們的無下限。有人卻說,党項人的無下限正是他們曾經崛起的唯一原因。

歷史已隨滄海去,來年只見桑田綠。我們不妨就讓這段故事繼續傳說下去吧,曾經的英雄往事,曾經的那一段輝煌瞬間,只有那個時代的人才能真眼觀瞧。


談藝中國史


西夏這個國家無論地理位置、國土面積、人口數量或是經濟實力相比同時期的遼國、金國、北宋、南宋都是彈丸小國級別的,為何就是這樣一個夾在幾大強國之中的彈丸小國,卻讓周邊諸國頗為頭疼?尤其是北宋,終北宋一朝一百多年,北宋政府始終是無法徹底消除西夏的威脅,北宋為何無法滅亡西夏?一句話:錯失良機、坐視做大!

北宋政府對待西夏政權的態度經歷了幾個階段:

一、宋太祖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在對西夏的管理上處理得當,其制定了正確的民族關係:讓夏州首領世襲罔替。此階段是宋夏關係比較平穩的階段。

二、宋太宗時期:宋太宗在滅亡了北漢同時妄圖恢復漢、唐舊疆土,對西夏採取了吞併的政策,他忽略了夏州地方政權統治其地已經二百多年、根深蒂固、民眾皈依的實際情況。此時宋夏發生摩擦不斷戰爭頻繁。



三、宋仁宗時期:元昊於宋仁宗在位時公然稱帝建國,與宋庭分庭抗禮。宋夏之間經歷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後,雙方皆損失巨大,簽訂和議,西夏皇帝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北宋封號“夏國國王”。


四、宋神宗-宋徽宗時期:由於宋英宗在位時間較短,宋夏再此階段未有大規模戰亂。神宗即位後,曾趁西夏發生變亂而五路大軍伐夏,但是由於缺乏戰略眼光、後勤補給跟不上,只是佔領了一些城池,並未滅亡西夏。徽宗年間,宋軍攻陷西夏橫山地區,使西夏喪失天險,隨後北宋被金國滅亡,西夏趁機奪回橫山地區,南宋建立後,國土中間為金國阻隔,已經不與西夏接壤


北宋一朝169年,終究沒有滅亡西夏,反而讓西夏越做越大,這固然有北宋的重文輕武、文恬武嬉的原因,也有北宋錯失良機、缺乏戰略眼光的原因,更是因為西夏政權確實頑強。


歷史課課代表


關於北宋滅不了西夏的原因,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不妥之處,還請多多包涵。

第一個原因,從北宋自身體制方面談一談。

  1. 重文輕武,武將地位低下,軍事人才逐漸減少。這個很好理解,一個領域,社會地位高、收入可觀,自然會有大量的人才流向這個領域,反之,這個領域的人才必然會大量流失。北宋的政權起源於趙匡胤的兵變,所以,對武將的忌憚比其他朝代更加嚴重,為了預防武將專權,北宋採取了大量的限制措施,造成了所謂的“積弱”。

2.分權過於嚴重,冗官冗兵現象嚴重,國家財政日益枯竭。北宋不但對武將進行限制,對文官也採取了分權措施,一個職位有很多人來擔當,宰相之間吵吵鬧鬧,相互扯皮推諉,行政效率非常低下。由於官員增多,按照祖制,北宋又採取高薪養廉的模式,國家財政支付工資都很困難,這就是“冗官”;軍事制度僵硬,禁軍本來是國家的精銳部隊,但兵員卻越來越多,越來越濫,缺乏統一的選拔標準,甚至很多農民起義軍也被編入禁軍,北宋末年,禁軍數量的龐大已經令人咋舌,但戰鬥力卻大打折扣,還耗費了國家大量經費,這就是所謂的“冗兵”,國家沒有錢,哪裡還會大規模興兵作戰呢?

第二個原因,從地緣政治方面談一談。

  1. 北宋的國土面積非常有限,北方有強大的契丹族政權——遼朝,北宋末年,又添上一個崛起的女真人——金朝,如此一來,北宋的防守壓力是非常巨大的,輕易抽出大量兵力去攻伐西夏,萬一北方戰事又起,恐怕有滅國的危險。

  2. 北宋的首都在汴京,也就是現在的開封,這裡防守困難,需要長期保持大量的邊防軍隊。這個問題有很多人研究過,北宋由於沒有幽雲十六州做屏障,北方几乎一馬平川,非常適合遊牧民族的機動作戰,如此一來,北宋必須長期保持警惕,北方的軍事防守壓力一直很大,不敢掉以輕心。

  3. 西夏位於北宋的西北地區,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佔據了地利之便。

    看一下地圖就明白了,西夏把持著西北一大片區域,北宋要想進攻,一般需要從現在的陝北一帶出發才可以,那邊地理情況複雜,不利於速戰速決。

第三個原因,從軍隊構成方面談一談。

眾所周知,北宋對幽雲十六州沒有控制權,這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缺乏戰馬。北宋所處的時期正是騎兵無敵於天下的時期,失去了重要的產馬基地,北宋只能用步兵來對抗遊牧民族的騎兵,長期以來,吃了不少大虧。

反觀西夏,佔據著河套平原一帶,正是放牧的好地方,戰馬補充起來非常方便,所以,西夏以騎兵為主。北宋用步兵對戰西夏的騎兵,防守起來尚且可以一戰,但進攻起來就麻煩多了,因為步兵機動能力太差,對後勤的要求也高,要命的是,後勤線還容易被別人機動性強的騎兵偷襲,所以,步兵遠征騎兵,絕非易事。

第四個原因,從後勤線方面談一談。

打仗就是打後勤,這無需多言,餓著肚皮打仗,即使能勝,也只是僥倖,長期的勝利還是需要強大後勤來做保障的。西夏位於西北邊陲,而宋朝的國度卻遠在開封,後勤供應起來有多難可想而知。有些朋友肯定好奇,為什麼非得從開封運送物資呢?這個就得從封建時期的實際情況說起了,從北宋開始,封建時期幾乎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城幾乎享有所有的優先權,全國的糧食、工匠、錢財幾乎都要先集中到都城才能向邊疆供應。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是吸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如果邊疆的將軍能夠自主籌集軍需,會有割據的風險,所以,北宋的體制就變成了這個情況。這麼一來,不但耗費了不少財力,後勤線拉得太長了,也不容易供應不輟。

而且,深入西夏腹地之後還要保持較長的後勤線,這樣,後勤線的安全也不能保障,所以,攻打西夏,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第五個原因,西夏的力量不容小覷。

不要覺得西夏是個弱小的割據政權,如果真的是想象的那麼弱小,強敵環伺,西夏早就滅亡了。西夏的軍事力量也是令人膽寒的。

  1. 平夏鐵鷂子,西夏重騎兵威力巨大。鐵鷂子就是披重甲的騎兵,實際上是西夏騎兵的敢死隊,騎兵把自己與戰馬連在一起,即使陣亡也不會落馬,如此強大的衝擊力,對於以步兵為主的北宋來說,無疑是噩夢。漫說北宋步兵,即使契丹人、女真人也在鐵鷂子面前吃過大虧,後來蒙古人滅亡西夏也吃了不少苦頭,所以,西夏的重甲騎兵威力不容小看。

  2. 橫山步跋子,西夏擁有成熟的山地作戰部隊。

    看到這個名稱,估計很多朋友都以為這是步兵,但,遠遠沒有那麼簡單,他們也有馬騎,但只是作為代步工具。遇到不適合騎兵作戰的地形,他們就會發揮重要作用,翻山越嶺蒐集情報、搞偷襲,這種戰法適合多山的西夏地區。

  3. 潑喜軍,西夏的特殊兵種。看到這個名稱,肯定覺得古怪,大約是當時的音譯,至於究竟是什麼意思,很難說準了,只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潑喜軍就是駱駝大軍的意思。西夏多山、乾旱,駱駝的能力就不用我來多做贅述了吧,所以,潑喜軍可以長期駐守在乾旱的戈壁灘、沙漠旁,而北宋軍隊卻難以達到這樣的作戰意圖。

其實,還有一條重要原因,那就是北宋錯失了最佳滅西夏的時機,這一條就不再展開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討論。

好了,以上就是鄙人的粗知淺見,希望只是拋磚引玉,期待高手能夠留言討論,但謝絕語言攻擊哦,再次感謝邀請。


貓叔說歷史


北宋同西夏進行了一百多年戰爭,西夏實行全民皆兵,軍隊以騎兵為主,鐵鷂子屬於特種兵相當利害,弓弩也相當精良在戰爭初期取得勝利。西夏經濟相當落後嚴重依賴宋朝到後期北宋才轉敗為勝奪得大片土地。西夏(1038一1227)是党項人在西北地區建立的國家,國祚189年。唐僖宗時党項首領拓跋思恭在鎮壓黃巢起義時立了大功受封夏州節度使,夏國公,賜李姓。擁夏州,銀州,綏州,宥州和鹽州五州之地。經過數十年經營到李元昊時經濟軍事實力開始強大起來始稱帝建國。同宋朝發生好水川,三川口,定川等戰役均取得勝利。雙方進行了一百多年戰爭,西夏經濟上非常落後除了能生產白羊毛氈子外長部分依賴宋朝。每次發生戰爭,宋朝關閉邊境榷場停止互市,西夏的軍力就會削弱。西夏軍隊以騎兵為主依帳運動優勢快速擊動打敗宋軍,宋軍以步兵為主和騎兵作戰處於劣勢。後來范仲淹領兵時改變戰術築城蠶食西夏土地,到宋徵宗時奪得西夏橫山地區優良牧場。如果不是金國攻北宋,西夏將被北宋滅國了。








關東俠客



党項族是鮮卑族或羌族的後代,複姓拓跋。李世民使用懷柔政策軟硬兼施。招降了党項人,賜姓李 。這個民族為了生存,經歷了唐的和五代十國,在此期間不斷髮展壯大。等趙匡胤建立了北宋,就沒有唐太宗那種胸懷了,北宋出兵攻打党項人。並且對其進行經濟制裁,党項讓人史無前例的困難期並倒向了遼。遼為了牽制北宋在後面出資支持讓党項讓人繼續和北宋抗衡,經過幾十年的搶奪物質和每年宋遼給的生活費。党項人得到了迅發展。他們的政策打的過就搶,打不過就投降,投降後拿到錢就反了。反覆這樣終於在公元1038年党項族首領元昊建立了 西夏。又名 邦泥定國


當初的北宋並沒有把党項人放在眼裡,宋和遼之間正在乾的你死我活呢。党項人多聰明, 不參與,埋頭苦幹。等到宋想滅党項人就沒那麼容易了,公元1040年西夏和北宋爆發了,西夏建國第一次大戰延州之戰。三川口北宋大將劉平、石元孫部全軍覆沒。一次就讓大宋朝廷咬牙切齒,緊接著暴發了 好水川之戰和 定川寨之戰這三場以夏全勝載入史冊,在范仲淹的策劃之下籤訂了宋夏和議。



公元1044年遼興宗親自統領十萬大軍攻打西夏,西夏節節敗退,但是突然間沙塵暴來襲,西夏絕地反擊。遼興宗僅帶警衛排80餘人突圍。中途大小戰役不斷,到公元1081年宋神宗派五路大軍36萬攻打西夏,結果大敗而回。西夏的政策就是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投降議和,等蒙古政權建立。西夏最終遭遇了滅族之災。我之前也回答過類似問題。想詳細瞭解去讀一下正史。


明天你會回來


北宋之所以無法根除西夏,原因有兩點:前期沒辦法,後期沒機會。結合兩點,北宋直到滅亡之日,也沒有動搖西夏的根基。

所謂前期,指的是宋神宗一朝之前,而後期則指宋神宗之後到北宋滅亡之時。西夏崛起後,迅速對北宋構成了威脅,宋朝巴不得滅了這個党項異姓奴建立的王朝,但是很可惜,不是人家對手。而且強行攻打西夏的話,後勤百分百出現問題,還是北宋的一個硬傷,直到滅亡之日也沒有徹底解決。

為什麼後勤會出現問題呢,這個在太宗和神宗兩朝都應驗過,宋軍如果攻打西夏,必須穿過陝北,而後還要穿過沙漠地帶,這段期間無法得到補給,因此每個士兵必須自身攜帶不少於10天的乾糧,水源也成為一個大問題,到達靈州附近後,士兵不能休息,必須立即作戰,目的是快些打破城池,當地進行補給。如果久攻不下,麻煩就來了,缺糧少水,還打什麼打。

宋神宗當年傾五路大軍討伐西夏,一路之上押送後勤資源的民夫的數量竟然多過士兵,可結果怎樣,五路大軍全部失敗,民夫死傷過半。而西夏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損失,他們是主場作戰,不需要出城迎敵,只需要堅壁清野,防守住城池即可。這些西夏党項人對於打仗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在行,要不然也不會在後來被蒙古人揍成那副模樣。主要是他們守城守的好罷了,北宋缺少蒙古人的攻城機械和戰馬,要是有這些東西,估計揍西夏沒啥大問題。北宋如果具備蒙古人的優良戰馬和騎兵的話,也許歷史真的會改寫。

再者除了西夏之外,還有契丹這個遊牧民族的侵擾,另外吐蕃也虎視眈眈,宋朝又重文輕武,因為培養不出十分傑出的軍事領導人,針對這些遊牧民族也只能是邊打邊求和。當然這只是前期的問題,在北宋後期,契丹已經不成氣候,他最大的威脅不是北宋,而是女真,這個對手才真正的可怕。但女真很快又成了北宋的對手,並且比契丹人更毒辣。

神宗之後,哲宗、徽宗時期都對西夏進行過戰略打擊,也許是西夏王朝的氣數不如從前了,又或許是北宋的地堡流淺攻戰術運用得當,北宋竟然打的不錯,如果沒有女真崛起的話,再有個二三十年,也許北宋真的會滅掉西夏。

但很可惜,宋朝皇帝太喜歡玩樂了,以至於失去了太多大好良機,加之金國的出現,讓北宋徹底沒有能力再打擊西夏,為了迎擊金國,陝西精銳被徵調勤王,結果還被朝廷諸多昏招給弄得亂七八糟。

北宋是自己玩死了自己,君王昏庸,奸佞當道,不滅還等啥!


大獅


北宋有錢,雍容華貴一臉富貴相,而且身材高大,看似很有一把力氣,經常還自命不凡。其實,北宋只是一個外強中乾的胖子,走幾步路就喘不過氣。五代十國混戰的局面剛結束,大宋王朝就自廢武功。於是,導致宋朝挨打受氣,便成了家常便飯。這樣一來,北宋只好低三下四在夾縫中尋求生存之道。幸運的是北宋有錢,出手還闊綽,畢竟天底下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很少。所以,周圍的國家都厚著臉皮和北宋索要保護費,不給錢好說,那就拳頭侍候。試想,北宋連自保都難,拿什麼勇氣去滅別人的國呢?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自認為是經歷了戰火洗禮的人,也見過大世面。所以,內心極速的膨脹,兩次親征遼國,想奪回燕雲十六州。結果,被打的灰頭土臉,再也不敢玩這樣冒險的遊戲了。於是,宋朝在邊境又是挖池塘,又是栽柳樹、榆林,一邊種水稻,想以此阻擋遼國人南下。

太宗死後,真宗即位,真宗的人生格言是“以和為貴”。既然宋朝這麼軟弱可欺,遼國人當然不會客氣,所以不斷遣兵南下,於是就有了楊家將滿門忠烈,抗擊遼國的千古悲壯。

1004年,遼國蕭太后親率30萬大軍南下,兵臨澶州。北宋朝廷如驚弓之鳥,真宗皇帝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後被宰相冠準攔下,生拉硬拽託到澶州督戰,宋朝軍心大振,遼國敗退,大將蕭撻凜中箭身亡。本來北宋處於戰略優勢,但是真宗只想求和,甚至不惜納貢百萬銀兩。後經討價還價,最終商定宋朝每年交遼國絹20萬、銀10萬兩,一紙《澶淵之盟》,開啟宋遼百年休戰的局面。

與此同時,西夏人也不斷犯境,宋真宗疲於應對,只好妥協退讓,並且每年送上大量絹銀,以示安撫。

1038年,元昊稱帝建夏,並遣使入宋宣示政權。宋朝認為西夏人登堂入室,斷絕雙方貿易,並在邊關張榜捉拿元昊。元昊初登大位,正想立威,於是率兵攻宋,大宋朝沒有可用之將,軍隊又紀律渙散,只能是節節敗退。最後,宋朝沒辦法派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一介書生,還真沒有給大宋王朝丟臉,在范仲淹的領導下,北宋軍紀嚴明,戰鬥力提升,迫使西夏停止對宋用兵。所以說,不是北宋不想滅西夏,而是根本就沒有那個金鋼鑽兒。

此後,仁宗皇帝痛定思痛,想改變北宋羸弱的形象,先後用范仲淹和王安石施行變法。結果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百般阻撓,兩次變法無疾而終。

既然自己受不了刮骨療傷之痛,只能淪為待宰的羔羊。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