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學家說,一定要把孩子養在身邊?

範範範範範範範er


孩子放在父母身邊和放在爺爺奶奶這樣的上一輩身邊,孩子的性格會特別不一樣。哪不一樣呢?

孩子在父母身邊,大多自信開朗樂觀,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呢,雖然也有很多的愛,但從孩子的心理來說,終歸缺失的會很多,如果不及時疏導,會變成一些問題孩子。

為什麼非要把孩子留在身邊呢,我從三個角度來說。



首先,孩子需要父母的愛。

我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歷,你是愛和爸媽呆在一起呢,還是願意和爺爺奶奶呆在一起呢?

當然是父母啊。

和爸媽溝通更順暢,有話說,可以一起瘋一起鬧,孩子需要的是這樣的貼心的愛。

長期與上一輩在一起,孩子未免感覺一種失落,他會認為父母賺錢的事比陪伴他更重要,有性格自卑悲觀的可能性。

其次,父母也需要孩子。

更多的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而是我們離不開孩子。

有很多的媽媽偶爾把孩子送到親戚家呆一段時間,心裡也會很難受,雖然孩子放在身邊很累,但是至少內心是踏實的,每天的生活是充滿歡聲笑語的。

生活的意義不就是快樂要比痛苦多嗎?孩子在身邊,一句暖心的話,一個親吻能讓爸媽忘了所有的疲憊。

最後,從實際上講,爺爺奶奶管不住孩子。

上一輩的愛大多有些寵溺,孩子從小就不大會聽他們的管教。

再加上現在老師留的作業大都在微信群裡,有些還需要藉助於電腦完成,這些都是父母不能完成的。

事實上是,家長與老師配合的越好,孩子的教育才能越成功,沒有家長和家庭的配合,老師的努力全然是在做無用功。

這一點父母很難做到。可是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不能等父母有空再去管他,這是無效的。

綜上所說,孩子是必須帶在父母自己身邊的。


七一媽媽


這主要是從依戀關係和親子關係的角度來說的。依戀關係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專業術語。

哪什麼是依戀關係呢?依戀關係是指孩子與主要養育者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持續的情感聯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良好的依戀關係有助於嬰幼兒適應,確保他們的心理社會需要和生理需求得以滿足。孩子與主要撫養人之間形成的依戀關係,影響他們的情緒、社會和認知能力的發展,並伴隨他們成長的全過程。

而0到3歲,是孩子與養育者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階段,尤其是1歲以內。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出生後第一年是形成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他的畢生發展理論提出一個人的畢生發展會經歷八個階段,其中出生後的第一年恰好對應“基本信任對不信任”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嬰兒必須對滿足他們基本需要的人產生信任感。

依戀並非突然產生的,而是經過一系列階段發展出來的。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對依戀的概念化,依戀關係的形成要經歷四個階段:

階段1:出生到2個月。嬰兒的依戀集中地指向人的形象。陌生人、兄弟姐妹和父母都同樣可以引發嬰兒的微笑或哭泣。

階段2 :2個月到7個月。隨著嬰兒逐漸學會分辨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依戀固定在一個對象上,通常是主要養育者。

階段3:7個月到24個月。發展出具體的依戀,隨著運動技能的增長,嬰兒積極地尋求與最熟悉的養育者之間的接觸。

階段4:24個月以後。兒童開始能夠覺察到他人的感受、目的和計劃,並在行動時考慮到這些內容。

為了讓孩子與自己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敏感性:父母能準確察覺嬰兒的信號,恰當而且及時地對孩子的需要做出反應;

2)相互性:父母和孩子相互之間形成積極和諧的互動關係,母親和孩子的互動主要集中在餵食、換尿布、洗澡等養育行為,父親與孩子的互動則更多地體現在玩耍和遊戲中;

3)同步性:父母給孩子同等的社會交往,讓他們結交更多的玩伴;

4)積極的態度:父母對孩子表達積極的情感,接納、喜愛孩子。


付小平


孩子, 是母親十月懷胎,辛苦生下來的。那個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在身邊一直陪伴。

現在很多家庭,為了生活迫不得已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但是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希望能多一點時間陪孩子。在現在 科技發達的時代,無論父母下班多累 ,都要先給孩子開個視頻,才能安心去做別的。

為什麼要陪在孩子身邊。

用我的經歷來說吧,父母常年不在孩子身邊,到了叛逆的年代,爺爺奶奶又管不住,有時候導致孩子走上歧途,會對孩子一生就會影響。

父母在身邊的時候 ,閒餘時間還可以管管孩子,讓孩子還可以不那麼叛逆。

所以無論多麼忙,多麼累,不要把孩子放在一邊,有空多陪陪孩子,孩子要的親情不是物質可以給的。

有的父母,給你錢那去花,沒錢了打電話我給你轉賬等等。但是你知道孩子找你的時候是因為什麼嘛?因為他想你了,想要你們陪陪她,因為他缺愛。


可能你們覺得孩子要什麼都給了,是愛他們的,但是他們要的親情你們可能忽略了。

小編告誡:無論你們在忙 ,也要多抽時間陪陪孩子,不是說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是愛,而是孩子在最孤獨的時候要你們的陪伴。

錢可以領養孩子,但是錢不能讓孩子走上正途,有時候在叛逆時期,沒父母的管教他們會走向墮落!


丿小丶波


品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歡迎關注,一起分享個人經驗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是這麼說的,自己的小孩一定要自己養自己教育,不能假手他人。

為什麼要自己養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其一,是親情的需要。孩子從小就和父母在一起,他每天早晨醒來就是看父母在哪裡,看不到就哭,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這樣他就會很安心、很踏實,對他的成長髮育都很有好處。

其二,是家庭教育的需要。我們說品德教育的主要陣營不是幼兒園也不是學校,而是一定要回歸家庭,做父母的一定要把這個任務完成好不可以推給社會或者是自己的父母。我們知道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模仿的過程,這也是他們認知社會的唯一途徑,父母給他們做出好的榜樣,他們就會得到很好教育,而親情教育更樂於被孩子接受。

其三,只有自己培養教育出來的小孩才會對父母有感情,這種感情基礎才是牢固的,而當他走入青春期的時候,叛逆的行為也會大大降低,這更有利於你們今後幾十年能有很好的家庭關係。

歡迎評論,您的優質評論也會給您增加曝光量


六一育兒


有些男人在有孩子前,認為把孩子丟給老人帶就好了,結果有孩子之後,參與了養育孩子的艱辛,從中感受到了幸福感,就很少有這種想法了。

這個社會有兩種父母,沒有和孩子建立聯結感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有老什麼人替他們包辦一切,餵奶粉、把屎把尿,甚至嫌嬰兒苦惱影響休息,大人自己跑到隔壁房間睡覺,這些行為都大大減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聯結度。

誰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父親不要因為害怕傷害到小寶寶就不去學抱他,母親不要因為心疼父親無法休息而獨自承擔夜起餵奶、哄睡的重任。男人沒有辦法生孩子減輕妻子的疼痛,晚上讓妻子睡個好覺,幫助為奶粉或者哄孩子睡覺總可以吧。為孩子做得越多,就和孩子的聯結度更緊密。

不要相信那些說沒有辦法帶孩子在身邊,只能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如果他們沒有後盾,一個老人都沒有,一個親人都不能幫忙,他真的會把孩子送去福利院嗎?不會吧?所以他們只是為了減少孩子這個麻煩,才不願意帶孩子在身邊。

甚至有些人對帶著孩子在身邊的人報以恥笑,他看到你每天接送孩子上學,覺得何必那麼辛苦,丟到鄉下,讓老人操心,或者丟給託管班,自己不就更輕鬆了嗎?

可是和孩子建立了親密聯結感的父母不會這樣想,於他們來說看著孩子一點點地長大,參與孩子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渴望和父母建立聯結感,和父母擁有親密的信任關係,但不同的父母,造就了孩子不同的命運。


夏末口袋


我的想法是:對於孩子來說,0~18個月的寶寶,是最需要父母的,嚴格的說,是最需要媽媽的,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沒有任何理由去依賴媽媽。而如果這個階段,父母沒能及時的給孩子更好的陪伴,更好的幫助,孩子一旦缺乏安全感,會對他日後的成長不利,也許會自卑,也許會拒絕與人交流,也許會自我封閉。


而對於父母來說,一個人的成長只有一次,童年也只有一次。什麼沒了都可以再找回來,唯獨成長和陪伴,錯過了就補不回來了。孩子的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爸爸媽媽,邁出第一步,學會的第一個詞語……如果你錯過了,哪能再來一次?

因為我從一歲左右就被送去了外婆家,現在我問起我媽關於我的小時候,我媽一個都答不上來,從她的言語和表情裡,我讀出了愧疚。但是,沒有重來的機會了。


T哥孃親


孩子養在父母親的身邊,有非常多的好處。

首先第一個好處是可以隨時觀察孩子的動態,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我覺得父母親肯定比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孩子的問題上會敏感一些,孩子有什麼問題也會發現的比較及時,並不是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孩子就不盡心,而是因為老人接觸的東西稍為落後一些。

其次,養在父母親身邊的孩子,安全感比較足。安全感在孩子小時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小時候孩子的安全感不足那麼大了,很容易造成他性格上的不自信,自卑,不活潑呀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最後一點養在父母親身邊的孩子大多會動手能力強一些,獨立一些。我說的是概率啊,並不是指所有。孩子媽總是隔代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著,容易寵孩子,容易溺愛孩子。

所以儘管自己帶著孩子會比較累,比較辛苦,但是大多數父母親還是會選擇把孩子帶在身邊,除非是真的沒有辦法。


藍子講故事


據調查,中國有2.53億的流動人口,在這個新的身份下面對著相似的問題: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定居在大城市,但寶寶出生後又會因為戶口,經濟,教育等原因,面臨著是否留守老家的難題~




很多家庭,因為一些特殊情況,把孩子留守在老家。 讓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直接導致孩子的童年缺少了父母之愛。 孩子並不是吃飽,穿暖就可以了,他們也是有感受的, 也不是像爺爺奶奶那輩人說的那樣:孩子小,誰帶都一樣。 這句話,聽上去,很有道理, 但是,直接影響了孩子人格成長的形成。 當你每次回家時,孩子用陌生的眼神看著你時,你是什麼感受? 一個沒有父愛和母愛的孩子,他的心理,肯定會一直被自卑所包圍著。 所以,如果不是被生活逼得沒有選擇,請你還是堅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吧。 照顧孩子這件事情,最能勝任的也只有親生父母了。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在內心是充實的,不膽怯,人生最重要的幾年,我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爸爸媽媽看到我的成長,我看到爸爸媽媽的努力。

黛安·倫曼斯有一首小詩寫到: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先建立自尊,再決定蓋房子。

我會多用手指來畫圖,少用手指來指。 我會少教訓多溝通。

我會少用眼睛看錶,多用眼睛看世界。

我會跑到更多的原野看更多的星星。

……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而且不能迴轉,更不能重來。錯過了真的就錯過了。

胖胖媽,一位努力學習的全職寶媽,每天分享你最需要的育兒乾貨。希望可以幫到你,如果好可以關注點贊交流,謝謝!


胖胖媽育兒知多D


把孩子養在身邊,這是必須的。

孩子小的時候,心裡的安全感,情感體驗,都是通過父母的擁抱,親吻和及時幫助獲得的。如果這個時候,沒有享受過足夠的愛和保護,孩子長大就沒有心理安全感,對於情感也不會有健康的體驗。

小時候享受過父母足夠的愛,長大後的心理建設就比較好。



我們的身邊一定有這樣的故事。某小孩,小的時候在老家和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戚一起長大。後來到了父母身邊,怎麼都無法相處。父母嫌棄孩子,孩子也永遠和父母有距離,總是和父母對著幹。

小的時候,這種愛的欠缺造成的心理障礙,長大後很難彌補。而且小時候缺愛的孩子,長大後不容易幸福。自己組織家庭後,也不容易和家裡人相處融洽。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不容易意識到這一點。等到長大了,你會發現,一個從小生活在父母身邊,有著充足的愛,和父母的相處模式健康的孩子,他的性格會很好,很容易與人相處。也就是說,工作和家庭中都會比較容易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容易獲得穩定幸福的家庭。



另外父母是孩子法律上的監護人 ,所以要儘可能的盡到監護人的責任。孩子不在身邊,無論託付給另外什麼人,都沒有父母自己養育來得可靠。再說,也只有在父母身邊,才能夠養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

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天生和母親是最親密的。孩子和父母都有著血脈相連的關係,從這一點上說,只有呆在父母身邊,孩子才會感覺最安全,最幸福。


靈魂的香氣


心理學家往往是心理不太正常的人,正常人與之相處感覺會很不舒服,有種什麼秘密都沒有了的錯覺。哈哈,先活躍一下氣氛。

西遊記裡有句話說,日親日近,日遠日疏。如樓主標題所假設的那樣,孩子不在身邊,那就是在異地,或者待在短時間內無法相互會面的地方,並且持續時間不是一天兩天。路遙就是家境貧寒,從小就被家裡人送給其伯父寄養的。從其作品中可感知作者與作品的人物有種無法親近的距離,且總以悲情蒼涼貫穿始終。

據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天然敏感性使他習成父母的性格氣質。從孩子的身上,就能看到其父母大抵是怎樣的人。

養在身邊只是基本的責任,重要的卻是如何教育。古人說易子而教,是相當有道理的。恃寵而驕,嬌生慣養的小孩相當多,就算養在身邊也是給自己埋設禍患,甚至以後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最後鄙視一下這種智商欠佳不好好說話的標題,小孩養在哪都一樣,健康成長的關鍵是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