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音 Phi展覽

藝術家將把露臺變成一個有多重層次的複合空間,通過在建築外部搭建聲音裝置,平行映射出人類大腦內部的神經信息網絡,並且邀請觀眾身體力行地與部分材料互動,參與到聲音的生成過程中。

藝術家:張文心 x 虞菁

策展人:劉倩兮

藝術總監:唐昕

泛音 Phi展覽

泰康空間的露臺項目將帶來由藝術家張文心和虞菁合作的聲音互動裝置“泛音”(Phi)。

這個項目的靈感源自位於三層的露臺空間本身。露臺作為一個介於室內和室外的模糊場所,它既裸露在自然環境之中,又因聯通和延伸了複雜的建築內部結構而獲得額外的意義,它沒有確定的功能性,有時卻又不可或缺。

這種“漂浮”的空間感覺吸引了兩位藝術家。她們希望把露臺變成一個有多重層次的複合空間,通過在建築外部搭建聲音裝置,平行映射出人類大腦內部的神經信息網絡,並且邀請觀眾身體力行地與部分材料互動,參與到聲音的生成過程中。觀眾走到露臺,穿梭在幾根柱狀結構和一個溫室一樣的透明塑料篷房中,這種時而“內”時而“外”的穿梭,提供了體驗上的內外交匯,製造了孔洞和循環。

泛音 Phi展覽

整個項目由四件裝置組成:從二進制的黑白棋子出發;到以聲音演繹人腦中神經元受到刺激後交換電荷並不斷渴求更強刺激的過程;再到一個生動有趣的“算法”樂器——參與者可以拉動分別指涉六種常見神經激素(如多巴胺、催產素、睪酮、腎上腺素)的感應器,觸發電腦自動作曲;最終來到一個半球狀的植物溫室中,這裡模擬了神經學家對人腦功能機制的假設,即人腦從內到外由三層結構組成(分別為爬行動物腦、哺乳動物腦、智慧腦),以及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實現的“人機耦合腦層”,每一層以電路、植物的溼度感應器等不同方式連接到發聲裝置 。整個項目層層遞進,強調觀眾的身體與機器、聲音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通關係。

泛音 Phi展覽

題目的靈感來自數學和神經科學中的常用符號Phi(Φ),它是黃金分割的常數、也是認知神經科學中評判系統的複雜程度以及是否會產生“意識”的必要數值。這個數值在由簡到繁的系統中,是一個始終可尋的線索。

對於兩位藝術家來說,“泛音”不是一次對認知革命的宏大描繪,而是以個體作為維度來進行的一次面向身體內部的觀看。她們希望每件裝置都彷彿一面魔鏡,觀者可以透過它看見自己意識世界中的一角,並開啟一次反觀自身的聲音對話。

關於藝術家

張文心,1989年出生,2013年畢業於加州藝術學院,獲純藝術碩士學位;現工作、生活於杭州和黃山。她曾於武漢剩餘空間、舊金山ATA Gallery舉辦個展,並廣泛參加國內外展覽與駐地項目。張文心運用錄像、電腦動畫、攝影與裝置,並綜合寫作與音樂,建構以過程為導向的知覺體驗,亦常常由日常經驗綿延出對時間與超驗的思考。

虞菁,1989年出生於浙江,現居地未知。她的興趣通常和發展中的技術,智能系統及日常科學數據相關,同時回看對象本身與它所被量化後的規律間產生的裂縫。曾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Greenhouse(柏林),Torus porta(紐約)等展出/表演。

露臺項目

泛音 Phi展覽

“露臺項目”(Terrace Project)是泰康空間於2013年正式推出的戶外項目計劃,一個進行跨界藝術實驗的平臺。意在與年輕的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進行合作,通過在這個位於泰康空間三層,約90平米的戶外空間展開創作,以期對當代藝術語境中的公共空間、藝術的公共性、景觀觀念、藝術家身份的多重可能等話題做出有效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