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軍號嘹亮(三)

「原创」军号嘹亮(三)

「原创」军号嘹亮(三)

《軍號嘹亮》是我市知名作家傅進軍以回顧為主線,從多個角度出發,附帶各個時期父親以及他們同時代人的回憶文字,生動翔實全面地展示了父親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父親是共和國的首批空軍大學生,修建過“兩彈一星”和空軍基地。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他捨生忘死、奮勇殺敵;在和平年代裡,他正氣凜然、忠義擔當、艱苦樸素、百折不撓,處處體現出革命軍人的精神。傅進軍著述頗豐,曾出版散文集《校園的季節》《閃爍的星辰》,以及理論書籍《先進與典範》《崇德與缺德》,並編寫《佛留村史話》《竊密反竊密》《情報與信息》等各類書籍共計600多萬字。本期開始,讓我們通過這篇長篇散文,去領略一位軍人平凡中蘊藏的偉大精神,挖掘那用之不竭的革命精神寶藏!

「原创」军号嘹亮(三)
「原创」军号嘹亮(三)

(三)

「原创」军号嘹亮(三)

參戰與救災

毛澤東時代的人民軍隊,既是戰鬥隊,也是生產隊、工作隊、宣傳隊,每個指戰員都是多面手,父親在世時,每當提及部隊生活,總是滔滔不絕。

1965年初,時任空軍工程第七總隊的政委程平少將,他是四方面軍的紅軍,曾擔任過賀龍元帥的警衛員,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為了選拔幹部,翻閱了父親的檔案和外調材料後,說父親根正苗紅,是無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又紅又專,是咱們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就這樣父親成為程平將軍的秘書,仕途由此也順當起來。6月1日,全軍取消軍銜制。1966年初父親下部隊掛職鍛鍊,任大隊教導員。在庫爾勒、鐵門關、焉耆縣、柳樹泉、哈密、昌吉、岌岌槽子......天山南北、戈壁大漠都留下了足跡,並親身經歷了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全過程。1967年上半年的事情。北京北郊元大都古城垣旁,一座年代久遠的灰樓,誰也不會想到,在共和國的歷史上,曾留下過無比輝煌的記錄。 在通往氫彈研究的秘密小道上,這棟小樓,曾給人們帶來過歡欣,也帶來過煩惱;帶來過甘甜,也帶來過苦澀。它,就是中國核科學的發軔地——中國核武器研究所。它的第一任所長彭桓武,如今雖年過耄耋,仍壯心不已。八十歲那年,他拄杖登臨香山,曾吟詩一首,以示壯懷:“喜迎晚景清真,詩思縈盈。廉頗刀利,太公鉤直,幾番壯我征程。願寧靜而致遠,求深新以升騰。唯童心不泯,耄耋期頤,總似年輕。”就是在這棟灰樓裡,彭桓武曾作了一次關於“加強型原子彈還不是氫彈”的學術報告,他和學生周光召從美國、蘇聯的核導彈外形照片上,得出原子彈與氫彈結構上的差異及其內質的不同,從而打開了氫彈研究的法門。1942年,美國科學家在研製原子彈過程中,推斷原子彈爆炸提供的能量有可能激發大規模的輕核反應。並想以此來製造一種威力比原子彈更大的超級核彈。10年後的1952年11月1日,美國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氫彈原理試驗,試驗代號為“邁克”。1953年8月12日,蘇聯也成功地進行了氫彈試驗。1959年6月,赫魯曉夫單方面撕毀了關於援助中國研製核武器的協定。次年8月,蘇聯專家全部撤走,也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設備材料的供應亦全部斷絕……美、蘇核導彈;當年灰樓內簡陋的陳設:木桌椅、資料櫃、黑板、圖紙……1965年1月,毛主席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遠景規劃設想的彙報時指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我國首次核試驗成功後,核武器研究所將大部分理論研究人員組織到氫彈研究中來。為加強氫彈理論的攻關力量,二機部決定將原子能研究所的黃祖洽、于敏等31人調到核武器研究所。然而,通向氫彈的秘密小路依然鋪滿了荊棘。為了攻克技術難關,當時的理論設計室主任鄧稼先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圖書館,查閱外文資料。那天,他騎車馱著資料回返時,天已斷黑。在穿越一片墳地時,他又累又餓,支撐不住,倒在了那片墳地裡,昏睡過去。待他醒來,還以為是在圖書館,競自語道:“咋搞的,停電了?”德國手搖計算機。巴羅表。列滿方程式的草稿……被稱為“兩彈元勳”的鄧稼先,就是利用一臺老掉了牙的德國手搖計算機,帶領他的理論室28名同道者,一天三班倒地進行最現代的理論計算。僅僅為驗證一個關鍵數據,他們就日以繼夜地幹了9個月。鄧稼先生前留下的照片,牆角排列的醬油瓶、口杯、算盤。他們甚至連古老的算盤也用上了,為了這個神秘的數據,鄧稼先不顧腳踝腫脹、眼瞼浮腫,生命已趨近“臨界”,飢餓難耐時,就讓大家衝杯醬油湯喝。經過艱難卓絕的複雜計算,他們終於在一個深夜找到了這個關係到中國“兩彈”成敗的關鍵數據。為了進一步攻克氫彈研製的難關,彭桓武決定“分兵突擊”,各自攻克面對的堡壘,以期全線突破。功夫不負苦心人。不久,捷報傳來,鄧稼先麾下從事氫彈探索的一個研製小組率先打開了氫彈王國的大門。在那個風雨如磐的黃昏,鄧稼先與研製小組負責人飛臨西北試驗基地,會合那裡的攻關者,研究實施氫彈冷試驗方案。羅布泊的黃昏,殘陽如血,幾棵芨芨草在晚風裡搖曳。當年氫彈攻關人員留下的照片資料。然而此時,地方上的“文化大革命”已風起雲湧。羅布泊試驗基地也是“山雨欲來”。為免除試驗基地的混亂,毛主席親自簽發“中央專門委員會”的一份電報:氫彈研製已進入緊要階段,為保障試驗的順利進行,基地“暫停四大”……毛主席的指示救了氫彈。於是,各路尊神又坐到了一起,為解決氫彈的最後幾個課題而攜起手來。在羅布泊這個多雪的冬天,氫彈冷試驗的各項準備工作全面鋪開。專家、學者、工人、解放軍指戰員戮力同心,頂住了羅布泊的嚴寒,儀器的安裝、調試進行得有條不紊;試驗裝置也順利地安裝到高高的鐵塔之上;聶榮臻元帥又一次親臨羅布泊,坐鎮指揮;二機部副部長劉西堯請鄧稼先、于敏等在場的專家為氫彈冷試驗的成敗打分,他們不約而同地給了高分。試驗現場。1966年12月28日12點,藍天萬里無雲,鐵塔上的氫彈裝置準時起爆。大量的測量數據證明了這次氫彈冷試驗的圓滿成功!在馬蘭基地招待所,聶榮臻主持召開了一個“群英會”:張震寰、李覺、張蘊鈺、錢學森、胡若瑕、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亞、程開甲、郭英會、陳能寬、方正知、于敏、周光召等先後發言。最後決定,利用這次氫彈冷試驗的設計原理結構和已有的航彈殼,於1967年實施百萬噸級的航彈空投試驗。國防科委決定將首次氫彈試爆放在第二季度進行,數千人的參試大軍開進羅布泊。1967年6月17日,作為我國氫彈試驗的零日,載入了共和國的史冊。第一天,晴空朗朗,大戈壁有一種大戰前的沉寂。攜帶著中國第一枚氫彈的726號轟一6型飛機昂然起飛。8點20分,投擲手孫福長按下了自動投擲器,氫彈降落到預定高度,在空中起爆!強光閃過,雷霆震響,天地間出現了兩個太陽:紅太陽,是自然界的宇宙之星;白太陽,是人造的氫彈之光!氫彈耀眼的光圈,蘑菇雲騰起的氣浪。雀躍的人群。灑淚的笑臉。中國第一顆氫彈的轟爆成功,給西方世界一個驚愕。毛主席幽默地說:“這要感謝赫魯曉夫呢,應該給他發個一噸重的大勳章!”事實上,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蘇聯用了4年,美國用了7年零4個月,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中國則用了2年零8個月。這不能不說是共和國創造的又一個人間奇蹟。再次,展現了毛澤東時代趕英超美的英雄氣概和偉大創舉!

氫彈試驗成功後,父親他們又轉入了“三支兩軍”工作。按照上級要求,父親率部從新疆柳樹泉空軍基地又駐紮於青海省西寧市、湟源、民和縣等地,開展“支左、支工、支農”和“軍管、軍訓”工作。不久,父親擔任空某師政治部組織科長,奉命帶領“三支兩軍”工作組,清查被“關押”人員。經審查,按照“團結教育大多數,嚴厲打擊極少數”的原則,從中保護了許多老幹部,對打著造反旗號鬧事者及打砸搶燒的破壞分子,則嚴懲不貸,而最為難的是,面對受矇蔽的群眾推搡辱罵甚至給他們臉上吐唾沫時,都堅決執行上級“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的政策要求,還要以處處學雷鋒做好事的實際行動,來宣傳群眾、說服群眾和感化群眾。在這樣“輕不得、重不得、前不得、後不得”的特殊任務面前,父親說最重要的政策觀念就是“要文鬥不要武鬥,化干戈為玉帛”,一年多時間,部隊協助地方訓練基幹民兵,為當地群眾建成“愛民橋”“連心路”和“幸福井”,組織宣傳隊到群眾中慰問演出等,時時以“南京路上好八連”為榜樣,處處以“求大同存小異”為兩派群眾消怨氣,化解矛盾糾紛,平定武鬥事件。在大聯合中將他們組建為民兵營和民兵連,成為維護城市社會安寧和邊疆安全的有生力量,“七億人民七億兵,萬里江山萬里營”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就這段歷史,父親常常唸叨,有時拿出灰黃色的筆記本,給我們讀毛主席“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麼?意志堅……紀律好,如堅壁;軍事好,如霹靂;政治好,稱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團結力。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段詩詞,也夾雜著他們當年平暴剿匪、制止武鬥、保家衛國的艱苦歷程。還說,那時為紀念青海的部隊生活,給出生於七十年代初的妹妹、弟弟分別起名海燕和海軍,意思是我們家給國家出了陸軍(爺爺算上革命軍人)空軍,以後還要給國家出海軍!

父親常說,新中國的安寧與威風是打出來的!從1964年起,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喪心病狂地挑起了越南南北方的戰爭,嚴重威脅中國安全,我國被迫再次走到熱戰邊緣。黨中央嚴正聲明抗美援越的立場,並不斷髮布加強戰備的工作指示,要求全國軍民“對小打、中打以至大打都有所準備”,應越方要求,我方向越南派出防空、工程、鐵道、後勤保障軍支援部隊。同年6月至1969年3月,先後入越的部隊達三十二萬餘人,他們同越南軍民一道,用鮮血和生命保衛了越南北方的防空和交通運輸線。父親被抽調到空軍雷達部隊,先後有八批七個師轄二十六個團、八個獨立營、十四個雷達連,奔赴越南輪流作戰。他是第八批抗美援越的部隊,那年父親三十一歲,作為年輕幹部被空字三四七部隊司令部選拔為空軍雷達某團副政委兼政治處主任,他奉命率領兩個雷達連親赴越南前線,配合空軍高炮部隊擊毀敵機十三架,被蘭州軍區空軍評為先進集體,他個人被推選為黨的“九大”代表,在北京受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父親回憶說,那時的軍人“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兩邊掛”,思想純潔得毫無個人私利,滿身都是火熱的工作激情,日夜盼望的是立功受獎,最大的願望就是見到毛主席,誰想到美夢成真!當看到毛主席高大的身軀、親切的笑容,向大家招手致意,哪個人不是熱淚盈眶啊!而能當上黨的“九大”代表,是要經過“上查八輩子”嚴格政審的,是要在數十萬忠心耿耿的空軍指戰員中出類拔萃的,身上是要貼滿“訓練標兵”“五好戰士”“學雷鋒標兵”“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以及“節約標兵”“愛民模範”“優秀黨員”等等榮譽的!這不只是我個人的榮譽,而是全家全村也是子子孫孫的驕傲!

這年12月,父親榮升為該團政委,當時是部隊中比較年輕的具有大學文憑的團職首長。父親講:“那時,我的政治榮譽是自己人生的頂峰,儘管鄉親不停地賀喜與打問,而你爺爺卻一反常態,把喜報、獎狀不是放到鏡框後,就是塞進麥囤裡,從不對外張揚。起初,誰也不知道爺爺為什麼那麼沉得住氣,後來,林彪反黨叛國陰謀暴露,組織又多次對父親進行了政審,包括到家鄉外調,最終認為他“始終立場堅定,愛憎分明,與林彪及其在空軍的代理人沒有關係”。父親多次講,你爺爺他老人家有先見之明啊。我奶奶也因爺爺這一點,常自豪地對我說:“你爺才是這世上最明白的人啊!”

只要提起往事,父親對空軍部隊擊落美國高空間諜機和“英雄營長“嶽振華的事蹟非常自豪。他常對人說:“美國總統問陳毅元帥,你們是怎麼打下來的,陳說菜農講‘用竹竿捅下來’的!”其實,我們早已長纓在手,全民皆兵,給美帝國主義虛造聲勢,擊落美空間諜機之事,還得從二十多年前美方參觀“英雄營”駐地說起。

20世紀90年代一個層林盡染的秋日,北京西北郊,紅葉掩映的空軍某地空導彈“英雄營”駐地,迎來了美國防大學將官班訪華團,訪問中,亨延頓·哈迪斯蒂海軍上將向中國軍官提出了一個多年不解的問題:30多年前,你們是怎樣擊落美國製造的性能優良的RB-57D高空偵察機的?我們的空軍軍官如實告訴他:我們就是用你們現在看到的紅旗一號地空導彈將它擊落的!這位美國上將表示驚愕。因為,用地空導彈擊落高空間諜飛機,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防空史上的第一次!

父親說:“新中國從成立那天起,我們的領空從未消停過。美蔣高空偵察機在雲層穿行,窺探我們的建設目標而予以轟炸,但我們嚴正以待,隨時還擊!如今軍事博物館展出的美蔣RB-57D高空偵察機殘骸;被擊斃的國民黨上尉飛行官王英的照片、證件、降落傘……這些都是見證。”父親又說:“新中國成立伊始,盤踞臺灣的國民黨空軍不斷派遣美製RB-57D高空偵察機竄犯大陸。其時,由於我軍裝備的米格-19殲擊機無法接近,他們甚至肆無忌憚地多次深入到首都北京的上空。可是,這一次捱了個正著。

1959年10月7日,是個晴空明麗的星期日。設在北京郊外一片葦塘裡的空軍某地空導彈陣地上,微風和煦、葦葉彈琴,保持著往日的寧靜。這天一早,空軍某導彈營同往常一樣,對導彈進行了功能檢查。幾個不值班的操作手向嶽振華營長請假去洗澡,均沒準假,因為他判斷那天是偵察照像的好天氣,說不定有情況!果然,福建前線某雷達站報告:臺北市以北50公里海面上空,一架大型飛機向大陸飛來!經確定,這是一架從臺灣桃園機場起飛的美式RB-57D高空偵察機。10點30分,雷達兵報告:敵機從浙江溫嶺竄人大陸,高度18000米,沿津浦鐵路徑直朝北京方向逼近。地空導彈群指揮員張伯華指令各營作好戰鬥準備。此刻,坐鎮指揮所的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上將發佈命令:殲擊機退出戰鬥空域!導彈部隊進入戰鬥狀態!11點30分,雷達發現敵機,各導彈陣地警報驟然響起,導彈兵各就各位!陣地上的揚聲器裡傳出報告敵機距離、高度、速度的聲音。11點50分,指揮所命令:消滅目標!嶽營長下達口令:3發導彈接電準備!導彈發射架倏地昂起頭來,隨著制導雷達天線,跟蹤敵機轉動。敵機渾然不覺,仍毫無顧忌地朝導彈陣地上空飛來。12點零4分,嶽營長再次下達口令:發射!隨著幾聲劇烈的震響,三發導彈吐著火舌,直插雲天。導彈準確擊中目標。RB-57D偵察機凌空起火,拖著濃煙栽到京郊通縣東南18公里的河西務村。發現了RB-57D飛機主體殘骸,頭部插進地下,尾翼高高翹起,號碼是“5643”。慶功大會會場,國防部嘉獎令。首戰告捷,中國空軍這支年輕的地空導彈部隊,組建不久就旗開得勝,創下了世界防空史上首次運用地空導彈擊落敵機的記錄。標誌著中國人民的防空能力已開始邁向現代化的臺階,這一點,正是美國亨延頓·哈迪斯蒂將軍所始料未及的。此後,這支英勇的地空導彈部隊又六進西北,五下江南,擊落包括u-2飛機在內的敵高空偵察機5架,為人民立下了赫赫戰功。1964年7月23日,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這支部隊的全體官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發布命令,授予嶽振華“空軍戰鬥英雄”榮譽稱號,授予該營“英雄營”榮譽稱號。父親講:“嶽振華是他們的好戰友,他多次邀請到部隊作報告,要求向嶽營長學習。其實,當時空軍的營長都是陸軍的團長派去的,只是把黃褲子換成藍褲子。”今天,我們看到的電視連續劇《絕密543》,就是描寫和展現這支英雄部隊的。

七十年代初期,父親隨部隊移防寶雞,一干就是十六個年頭,在擔任蘭空某部政委時,兩次接待過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將軍,他那淵博的學識,幽默的談吐,平易近人、密切聯繫群眾的作風,一直令父親難以忘懷。

皮定均將軍是安徽金寨人,生於1914年,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從未打過敗仗,號稱“常勝將軍”。1955年第一次軍隊授銜時,按參加革命時間和當時任軍一級的職務,皮定均只能授個少將。論功勞,皮定均將軍評到中將也綽綽有餘,為此有些爭執,當時的總政治部主任譚政同志將這一情況彙報到了毛主席那裡,毛主席親自在報告上批示“皮有功,少晉中。”在授銜的177名中將裡,他被按功勞排在了第25位,當時只有四十一歲,是最年輕的我軍中將。

當時,正是我國與蘇聯的外交關係吃緊,西北戰區天天處在備戰備荒的狀態,五十六歲的皮定均將軍,身負重任從福州軍區副司令員職位上調到蘭州軍區任司令員。不到幾個月,他就跑遍了整個西北邊防線和軍區所轄部隊,也包括駐岐山的空軍部隊。

第一次見到皮司令員是1973年夏季,皮司令員來到了父親的部隊。第二天清早,他聽著收音機裡播出的《紅星照我去戰鬥》的歌曲,一邊唱,一邊興沖沖地走到了周公廟後的山頂上。他望著岐山這片土地,興趣盎然地說起了這裡的人文歷史和戰爭遺址。當得知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曾是三國時諸葛亮當年屯兵之地時,便立即要趕往五丈原。聽人說過,皮將軍最推崇的歷史人物是諸葛亮,他的名字與這位彗星的安葬地——定軍山也連在一起。當將軍站在五丈原上,看著三國古戰場時,激動地說:“這裡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怪不得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講到這裡,他回頭看看大家問道:“誰是這裡的父母官,對五丈原的情況更瞭解!”當時的縣武裝部部長立即敬禮回答,指著高店鎮向皮定均司令員解釋道:“那是當年蜀軍先鋒部隊魏延駐防地,叫魏延城。”又指著原南段最狹窄處有當年諸葛亮修築的城牆堡說:“那裡是諸葛亮的中軍帳遺址,叫豁落城。”又指著旁邊一處說:“那裡是諸葛亮逝世的地方,叫落星堡。”皮司令員不住地點著頭。他望著廟前十幾棵蒼柏古槐,用低沉的口氣歷數著黃忠、嚴顏、趙雲、馬超等英雄的豐功偉績。當看到岳飛的草書《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石碑時,皮司令說:“諸葛亮與司馬懿隔河對壘,積勞成疾,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六出祁山,為的是實現一統天下之夙願。”皮司令說到這裡眼睛溼潤,聲音哽咽,足見將軍對祖國統一的渴盼。

皮司令時時刻刻注重軍民關係,他軍愛民的情懷在工作細節之處體現的淋漓盡致。當離開五丈原,車行至高店路段時,不慎將路面積水濺到了路邊行走的一對母女身上,皮司令員立刻命令司機停車,同隨行人員下車向母女二人道歉賠償。並就此事教育他們:不能把關心群眾、愛護群眾只說在嘴上,寫在紙上,要落實到具體事情上。當他了解到解放前五丈原原高水深,群眾打井不容易,吃水困難,到1958年黨領導當地群眾劈山鑿石、挖土修渠,把秦嶺山中狼兒子溝的水和石頭河部分水引上五丈原時,皮司令員喜出望外,並囑附道:一定要為群眾多做實事,這樣才能搞好軍民關係,他叮囑部隊多到這裡參加勞動,農忙時幫助群眾搞好夏收秋播。這天晚飯,他不顧有關規定,毅然去看望在部隊五七農場“勞改”的老戰友,同他們一起共進晚餐,唱革命歌曲,鼓勵他們渡過這一“難關”。那天,他喝了許多酒,隨後連夜趕往北京接受新的任務。

自皮司令員走後,五丈原和高店就駐上了父親所在的部隊,部隊經常和岐星生產大隊搞軍民聯歡活動,同生產隊社員打成一片。給那裡的學校送去了桌椅板凳,來來往往,結成了魚水般軍民關係。

第二次見到皮司令是1975年,蔣介石病亡不久,臺海戰事吃緊。7月份的晚上,戰士韓銀富正在站崗,皮司令員和陪同人員來到哨位前,他打量了一下韓銀富,問道:“想不想家呀?”“報告首長,為了革命,不想家!”回答得鏗鏘有力。“假話!”皮司令員劍眉一豎,大聲斥責。小韓的腿發抖了,他知道眼前這位將軍的厲害。皮司令員說:“革命就不要家了?沒有家哪來國?連家都不想哪能報國?大話、空話、套話、假話!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皮司令員看出了小韓的緊張,走上前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說:“你回宿舍,把最近家裡的來信拿給我看看。”說著便接過韓銀富的槍站在了哨位上,陪同人員知道皮司令員的脾氣,也都沒去搶哨,小韓拿來一沓信換下皮司令員崗哨後,皮司令員認真地看完了小韓的家信,語重心長地說:“記著,只有想著家鄉的父老,才能握緊手中的鋼槍。”在場的人都被皮司令員平易近人,關心體貼戰士的行為感動了,心裡湧上了一股暖流......

一年後,皮司令員到福建前線部隊視察演習,因飛機失事不幸犧牲,時年六十二歲,噩耗傳到部隊後,大家心情非常沉重,在他曾經講話的主席臺前,戰士們沉默了許久,都不願離開,父親和戰士小韓更是泣不成聲。

同時,父親還參加過抗洪搶險、山林滅火和飛播育林等急難險重任務。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一帶發生了里氏7.8級地震。這次地震也波及岐山縣境父親的部隊,防震棚把父親砸傷,住院整整半年多。父親說這是小事,令他最難忘懷的是1979年2月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後,航空第36師梁平師長率部一行六人執行飛行演習任務,從蘭空受領任務,飛至岐山失事墜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父親和部隊第一時間趕到,為了遇難戰友的遺骸屍全,他一腳踩空滾入溝底,但他不顧自己的傷口,爬起來,一一不缺地歸攏了六位戰友屍骨。當天按照空軍的指示,將這六位戰友送去火化並安排後事。那天晚上,父親包紮傷口後回到家裡,痛心疾首地說:“你梁叔叔是個戰鬥英雄,在抗美援越的戰場上一人擊落了美國佬三架飛機。1956年4月按照空軍試航拉薩的指示,年僅20歲的他,時任大隊長,駕駛飛機由武功機場起飛,首次飛越世界屋脊,突破空中禁區抵達拉薩上空,隨後為空13師伊爾—12運輸機開闢北京至拉薩航線查明瞭航線。他今年才四十三歲,是我軍最年輕的飛行師長,可惜啊”!從那以後,他更愛護並肩的戰友。有一次,岐山四方山林著火,火情便是命令!父親集合部隊趕赴火場,撲火中有的戰士帽子燒著了,有的幹部眉毛燒著了,有的人被火焰嗆到了。等縣上領導和群眾趕來,火勢已被完全控制,山林保住了。那場火災,父親為救戰友兩個手背被燒傷,後留下疤痕。父親說:“‘全國學習解放軍’是毛主席的偉大號召,但解放軍必須做出榜樣,榜樣的力量才是無窮的”。在場的縣上領導和群眾深受感動,向部隊送去慰問品。

父親不但愛戰友,更愛駐地的群眾。父親去世那天,我們圍在他身邊久久不願離去,望著父親平靜慈祥的臉龐,撫摸著父親落下疤痕的手,心裡的酸楚湧上心來......,家裡前來悼唁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有位中年人,一邊抹著眼淚一邊說起,我父親曾救過他父親徐友春一命,還送了件軍大衣給他父親,囑託他要常看看傅叔叔。這使我想起了許多父親助人為樂的往事。七十年代,父親部隊在岐山五丈塬、蔡家坡一帶都有五七農場,農場當時為駐地的農業生產、學校建設支援了許多農具、課桌,在一次送援助物資的路上,救下了生命垂危的徐友春。還有一次,岐星大隊書記馮德玉到我家講“水利”困難,第二天,父親率部隊就送去水泵、發電機、電纜等設備,解了農忙的圍。其實,部隊當時條件也很艱苦,所捐贈的物品都是父親和他的戰友們捐款購買,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父親為當地的農業生產,甚至捐出了爺爺奶奶做棺材的木板。我們兄妹幾人每次看見父親這樣都撇著小嘴,很生氣,而父親卻教育說:“革命軍人是人民的子弟兵,永遠是人民的保護神。部隊對待老百姓報恩,就像你從小被爺爺奶奶愛著,長大後要報恩爺爺奶奶是一個道理”。從父親身上體現了“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如一人,”是那個時代軍民關係的真實寫照。

(未完待續……)

「原创」军号嘹亮(三)

傅進軍同志現任陝西省寶雞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多年從事公安、政法和反邪教工作,先後榮獲公安政法戰線中、省、市級榮譽56項,著有《宗教與邪教》、《較量正在進行》、《精神高地》等公安政法及反邪教書籍多部,在全國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還出版過《佛留村史話》、散文集《閃爍的星辰》以及理論書籍等各類書籍,共計47部600多萬字。

精彩回顧:

「原创」军号嘹亮(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