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文 | 楊瑤

湖南12歲的小學生,不滿媽媽他吸菸拿皮帶抽打自己,而砍了自己母親20刀。

輿論自然都關注孩子父母的養育方式,畢竟一個12歲的孩子變成今天這個樣子,肯定是父母的責任。

可當你因這位母親的養育方式而責備這位母親罪有應得時,也希望你可以稍稍停一下,試著讓自己站在她的角度上:她可能也是在這樣的養育環境中長大的,這是她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她又錯在哪裡了呢?

而且她才34歲。

儘管如此,現在的80,90後父母都開始重視溝通,而不是一言不合就開打,甚至是混合雙打。這當然是一個值得慶幸的改變,不過稍有瑕疵的是,不少剛入門的寶媽不懂得正確的溝通,把溝通當成說教和批評。

“你看看你爸爸多不容易,起早貪黑,為了你兩個城市來回跑,你看看你的成績,你能對得起誰?”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怎樣同孩子正確的溝通。

楊瑤老師《幼兒道德教育》沙龍中提到:同孩子溝通時,家長應該有自我覺察的意識,和照顧雙方情緒的能力。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和孩子的有效溝通,基於我們的覺察能力

我們反覆提到過,而且包括其他沙龍也會強調,很多時候我們在跟孩子溝通過程當中,我們作為一個成人自己覺察自己的念頭,情緒,還是行為,還是當下跟孩子交流情景也好,這種自我覺察能力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

剛才LILY媽媽一開始跟我們分享,她在跟孩子溝通之前,總會稍微停頓一下,想一下: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這就是自我覺察能力,能夠讓LILY媽媽有這樣一個意識,能夠鋪設一條緩衝地帶,讓問題更好的得到解決。

自我覺察能力不管是你面對自己的孩子也好,面對伴侶也好,面對上同事也好,或者是面對自己,面對任何一個人,我們都需要一份逐漸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覺察能力。

我曾經聽過這麼一個故事: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而我們的思緒就是這個猴子,它一直要跑,它沒有辦法停歇。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那怎麼樣去覺察它當下,讓這樣一個念頭有一個緩衝的空間。

在我們在跟孩子溝通規則,在做交流的時候,很多念頭,從四面八方的湧入到我們腦海,腦子裡面的小猴子一直在奔跑: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能夠覺察到這些念頭的湧入,本身就是一種提高覺察力。

正念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它不要求我們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一個物體上面,而是把我們所有注意力不加評判關注在你自己內在當下所有體驗當中。

正念給予我們的方法就像是一個廣角鏡頭,它讓你打開你自己的注意力,去注意到你自己內在和你周圍所有情景,但是這是在當下一個時間點。

怎麼樣去訓練我們一個覺察注意力?

在這個時候就在當下這個時候,停下來想一想你的頭腦中跑出了多少念頭。在看這篇文章時,你腦海中飄過哪些念想。

這是一個念頭,如果這個念頭你給它加一個名字的話,你會叫它什麼。可能是焦慮、憂慮,或者時一種思考。

這個在人的溝通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在任何一個場景下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如果你全身心放在這裡,投入在每一刻,你會覺得你收穫非常多,但如果你腦子裡面想著微信的短信,或者是賬單沒有交,或者是其他的生活中瑣碎的問題:我明天下班之後要不要接孩子。

你不在這裡,當然你也會錯過非常多信息。最關鍵是你那種體驗就沒有了。

孩子也能感覺到你心不在焉的狀態。所以在同孩子溝通時,我們也要保證內心聚焦在這一時刻。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有效溝通前照顧好雙方的情緒

剛才一個媽媽分享了,她說她下班孩子都會高興地出門迎她,她每次和孩子第一句話是:你今天任務都完成了沒有。

她說她本來上班一天下來就很累,想聽到孩子說:媽媽我今天全部完成了,但現實是孩子說他沒有完成。

她心裡不舒服,孩子也覺得不舒服,每次孩子都愧疚的回屋裡寫作業。

我說你這樣的話,換作我是小孩,我肯定不高興,我說看到你的臉就知道。這樣兩個人心裡都不舒服的情況下,肯定很尷尬。

你可以換一個問法: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你這樣問的話,他可能會把為什麼不完成原因跟你講,那你再來根據他的實際情況,你再做調整,那這樣子的話,你心情也會好,他心情也會好。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像我們說話是有順序的,講規則是有順序的。當你回家跟孩子交流的時候,要問他三個問題?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這三個問題具體問法,用什麼語言去問都沒有關係,隨你的風格。

為什麼要這樣問呢?

第一個問題重點是關注孩子的情緒和他的感受;能讓孩子有被重視的感覺,關愛的感覺。

第二個問題是集中於孩子他一個行為;不正確的即使糾正,正確的要表揚。

第三個是反思和成長。

所以基本上我們家長可以跟孩子交流的,是以這樣子三個方面去關注到。

其中一個人的體驗情緒是最直接的,最直接的跟我們心理上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首先就問,你感受怎麼樣,你情緒怎麼樣。

其實在一個家庭裡面,我們親子溝通,還有伴侶之間溝通,最後說一個人就是幸不幸福,開不開心,開心這是情緒體驗非常關注一個話題。

剛才兩位媽媽,交流孩子寫作業,督促孩子寫作業完成任務這麼一個話題。最後一個結果就是,既想讓孩子寫作業,也希望大人小孩都開心,所以情緒要時刻關注到,你自己的情緒和你怎麼說話會引起什麼樣情緒,這是一個很重要話題。

很多時候換一個詞,很多時候換一個順序,你先把那樣子一個愉悅的,比較正向情緒給納進來到對話當中去。

你再進行一些比較有規則化,或者是一種行為方面一些對話,就比較容易進行下去,這是一個順序方面調整,你還是會得到你想要聽到的答案,孩子的作業做了還是沒有做。

你怎麼督促他去做,之前的話先把彼此情緒得照顧好。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沒有自我覺察和照顧孩子情緒的溝通,都是說教和自以為是的批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