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吕祖谦近思录注解,第三篇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徽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对于一些古书的词汇不可执一理而定论,司马迁“无为又曰无不为”,这句话要辩证着来理解,无为而治绝对不是什么都不管了!那种地满地撒种子然后无为能行吗?不行!那气候明明适合种香蕉而种上红薯也不行!

诚无为:至诚之心不是为了什么其他的,而是就为了至诚。仅仅区别大善大恶大是大非还远远算不上“几善恶”,即便是微小毫厘之间也要区分善恶!

现在没几个人坚持“仁义礼智信”,因为常人认为坚持了这些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而我仁义礼智信只会对他人有好处!这就是丧失仁义礼智信的原因!

没谁会考虑个万万年对子孙有好处的事,眼前都顾不过来呢!所以追求仁义礼智信不如追求名利。

但无论追求的是什么,终极目的必定是内心的这份安定!这么说貌似有些类似于宗教的说教,但仔细想想你追求名利终究是为的什么!

仁义是相对的,好比阴与阳,柔与刚!德爱曰仁。但义考虑的不是德爱,是“宜”,也就“恰好适合这样”,应该如何就如何谓之义!

理曰礼,合理则礼!通曰智,通天下之志,通天下之理,通规律定律变或不变谓之“通!”知物之本性而心定不疑不惑谓之圣!知天性而恢复天性又能够有操守执之谓之“贤”!能看见通悉不可见之事、能够循环不息不穷尽谓之“神”!

伊川先生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达道,和也。

北宋理学家程颐,伊川先生!每个都有喜怒哀乐,未发在这里指的的未出现喜怒哀乐意识之前,而不是出现了喜怒哀乐而强忍着!这就是不为所动“寂然不动”。

若喜怒而乐出现之后能够合情合理、不偏不倚则称为“和”!若喜怒哀乐不能中节则为放纵!

合乎于天下之理,发而不违理则感同身受,即是和!

能够和谐则天下到了有道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