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中国传统家训之修身立德篇

“德”指的是人的德性、德行,“崇德”就是人要尊崇德性,敬重德行,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纳入道德的规范之中。言论体现德性,行动合乎德行,这是为人的根本,自古以来就受到社会的一致推崇。

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首位,而立德的内容主要是忠孝。在家能孝,于国则忠。在中国传统家训中,“德”是一个十分核心的概念,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德”的内容,如在谈到节俭时,有“俭以养德”、“俭,德之共也”的论述;在谈到谦恭时,有“恭为德首,慎为行基”(羊祜:《诫子书》)的论述;如窥人隐私,借物不还,与人争利等“皆无德之一端也”(吕祖谦:《辨志录》);在谈到人际关系时,认为“忍让为居家美德”(吴汝纶:《谕儿书》);在谈到人的生命时,认为“大德曰生”(曾子);为官从政者要“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为官德。所以,“养德”是培养的目标,而“修身”是“养德”的途径。这种“修身”一定意义上是通过家庭道德教育而实现的。

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宋代的贾昌朝在《戒子孙》中告诫子孙:“士人所贵,节行为大,轩冕失之有时而复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戒之,谨之!”他认为,高官厚禄能失而可复得,而人的高贵品行一旦失掉,就终身不会再次得到了,因此他一再提醒子孙要“戒之,谨之!”明代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告诫子孙:“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他认为,人品要从小就开始培养,不能苟且诡诈,否则一生的人品就败坏了。曾国藩也告诫其子孙说:“做人之道,圣人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他认为,人要互敬互爱,在交往中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要以己之心度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再有,清初张履祥在《家书•示儿》篇中也告诫儿子:“忠信笃敬,是一生做人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