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每天读幅经典 19)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谭柑(Tam Gan) 罗伯特·亨利 1914年

注:本文为介绍20世纪初美国“垃圾桶画派”,及其核心成员罗伯特·亨利系列文章的第三篇。


1914年,大清帝国已灭亡了3年。

美国画家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 1865——1929年)在加利福尼亚最南端的圣迭戈城,为我们留下了少女谭柑(音译,Tam Gan)的画像。

这位谭柑将乌黑的长发盘在脑后,露出一张洁净明亮的脸庞。她有着一双中国人典型的丹凤眼,与头发一样乌黑的眼珠从这双眼里透露出一丝忧郁或慵懒的神情,但是在她的嘴唇上,却挂着一丝自信的浅笑。她戴着那对雪青色的耳环与身着的外套颜色相似,这让她看上去高贵、优雅而得体。

在浏览罗伯特·亨利留下的众多肖像画中,这幅谭柑的形象立刻抓住了我。也许有作为东方人对同胞面容的天然亲切感,而另一重要理由,是亨利描绘了一种超出物像之外的真实,虽然他有意地采用宽大的笔触,对细节没有刻意雕琢,整体画面也并不雄浑厚实,倒像一幅清新的水墨小品,然而这幅肖像却反映了一种精神、气质上真实。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谭柑(Tam Gan)局部 罗伯特·亨利 1914年

这位叫做谭柑的美丽少女,是那么地自信与优雅,与同时期大多数西方艺术家所描绘的国人形象,或者早期媒体为那个时代留下的诸多影像中,很少可以感受到。这幅影像让人领会到了一个多世纪前在加州的华人风貌。也印证了在更早前30年,英国文人王尔德对谭柑的父辈们所做的那段描述:

“旧金山是一座真正美丽的城市。聚居着中国劳工的唐人街是我见过的最富有艺术韵味的街区。这些古怪、忧郁的东方人,许多人会说他们下贱,他们肯定也很穷,但他们打定主意,身边不能有任何不美的东西。在那些苦工们晚上聚集在一起吃饭的中国餐馆里,我发现他们用如同玫瑰花瓣一样纤巧的瓷杯喝茶,而那些俗丽的宾馆给我用的陶杯足有一英寸半厚。中国人的菜单拿上来的时候是写在宣纸上的,帐目是用墨汁写出来的,漂亮得就像艺术家在扇面上蚀刻的小鸟一样。”

王尔德做这段描述之际的1882年,正是美国人不断推进排华法案之时。以下这段历史,我们还记忆犹新: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史上第一个限禁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据美国移民局记录,这一法案通过后,1884年中国人入境美国的人数为279人,到了1892年,这一数字下降到零。而也在1892年,美国国会立法把所有的排华法案都延长了10年,还新增了许多歧视华人的条款。此后,1902年再度立法延长所有排华法案10年,1904年,美国国会议决,排华法案永远有效。

谭柑是谁?

很遗憾,至今无法弄清楚她的生平和背景。我只知道她是一位留在画布上、20世纪初生活在美国加州的中国少女。这幅画如今被收藏于水牛城的奥尔布赖特—诺克斯艺术馆(Albright-Knox Art Gallery),其前身是1862年建立的水牛城美术学院,1905年迁入新馆并对公众开放,1962年又开放了增建部分,原奥尔布赖特艺术馆同时更名为奥尔布赖特-诺克斯艺术馆。

该馆的官方网站上对这幅画只做了简单的介绍。在画面的左下方有罗伯特·亨利的签名,在画布背面,亨利签写了画中少女的名字“Tam Gan”,以及作品完成的时间和地点:1914年,加利福尼亚,圣迭戈。另外仅有的信息是,这幅画由作者罗伯特·亨利于1915年9月1日出售给当时的奥尔布赖特艺术馆。

留学美国的中国油画开拓者:李铁夫和冯钢百

消散如烟的历史虽然给我们如此多的遗憾,但还是有俩位中国人在这一时期的美国美术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一位是师从罗伯特·亨利12年的中国弟子、油画家冯钢百先生,一位是当时的同盟会纽约分会书记、纽约艺术大学副教授李铁夫先生。这两位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名字都相当硬朗,一位是铮铮硬骨的铁汉;一位是百炼成钢栋梁,我因此将他们称作“钢铁组合”。

广东新会人冯钢百(1884——1984),字百炼,号均石。早年生活坎坷,据说少年时曾被土匪绑票(这点与张大千的经历倒是类似)。14岁时,冯先生到广州当童工,曾拜袁祖述为师,习人像写真。为生活所迫,冯钢百在一只从香港到墨西哥的海轮上做杂工,随船到达墨西哥城时,在当地博物馆看见了西方油画,于是下决心留在墨西哥学西洋油画。

在墨西哥期间,他一边做着洗衣工、餐馆杂工,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画画,后来终于进入墨西哥国立美术学院学习,经过长达5年的学习后,他从该学院毕业,获得美国驻墨西哥领事保荐,推荐他由墨西哥乘船赴美国继续求学。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持画板的自画像 冯钢百 77x61.5cm 约1976年 广东美术馆藏

冯钢百于1906年抵达美国旧金山,先一家美术学院半工半读,次年后转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于1908年抵达纽约,在第九街学生研究院研习肖像画,开始跟随罗伯尔特·亨利学习油画技术长达11年。他留下的这幅作品,就有强烈的城市现实主义色彩,表现了一群正是围绕着垃圾箱的小乞丐们。画面色彩对比强烈,造型敦实,用笔粗放,深受当时美国的垃圾桶画派画家们的影响。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冯钢百早期作品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冯钢百 人物肖像 1937年

1920年,时任中央教育部长的蔡元培,派人前往纽约邀请他回国任教。冯先生次年先抵广州,受广州市教育局长许崇清的委托,与胡根天等人开始创办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79年冯先生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后,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曾任广东省文联委员、美协广东分会理事、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钢百老先生于1984年仙逝,被后世誉为将西方正统的油画肖像画传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代新美术启蒙运动的元老之一。

在纽约期间,冯先生遇到了另一位华人传奇画家李铁夫(1869——1952年)。同样为广东人李铁夫比冯钢百年长15岁。李铁夫早在1885年,16岁时就随叔父到旧金山谋生与求学,后转入英属加拿大,在工余坚持自习绘画。1887至1891年,在英属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李铁夫 《画家冯钢百》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李铁夫 《音乐家》局部 1918年

1896年,李铁夫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但同时也没有中断自己的艺术之路。1912年,他加入美国纽约艺术学院,任副教授兼学生同盟主席。在此期间与另一位享誉画坛的美国大师约翰·萨金特有过一段往来,他们一起进行油画研究与交流。与萨金特一样,李铁夫也是终身未娶。

这系列文章,主要是介绍“垃圾桶画派”,对于李铁夫老先生只好数笔带过。但我们应该记住这位平生只有两大嗜好——一是艺术、二是革命——的李老先生,是中国油画界的启蒙功勋人物,虽然他的名声在如今远不如后期留法的徐悲鸿、林风眠、常玉等人响亮。

垃圾桶画派的地位与传承

罗伯特·亨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垃圾桶画派的精神教父。这些志同道合的画家们用新闻记者的眼睛去审视现代都市生活,但他们绝不粉饰、夸大、美化这些城市的角落,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惠特曼用诗歌一样,用画笔去歌颂那些健壮、自由的劳动者,为此不惜冒犯那些上流社会人士的品味,也不去迎合公众的庸俗审美需求。他们追求画出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现实,用画作反映出一个真实的美国。

相比他们的前辈或者欧洲的同行,他们第一次完全以美国式生活内容为题材,这一时期的垃圾桶画派作品色调比较灰暗,画面更粗犷。他们并不是去描绘垃圾箱,而是描绘那些现代社会、新型城市中的象征人物和物体:城市街头捡垃圾的儿童、妓女、酗酒者、鲜血淋漓的地下拳击手,以及城市中的典型符号——地铁、电车、高架桥、拥挤的贫民窟、喧闹的剧院,都成为他们描绘的对象。

如果比较同一时期,欧洲先锋艺术家的视野和对传统美术的突破来看,垃圾桶画派的画家们并没有走得更远。他们发起的这视觉艺术革命,并没有在创作形式上有所突破,而是仅是对绘画主题上进行了一场革新。在1913年,纽约著名的“军械库展”上,欧洲的立体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等先锋艺术涌入了美国,这些作品和艺术思潮终于将垃圾桶画派们所占领的先锋派位置所淹没掉。

但如今,我们再次回顾罗伯特·亨利的作品和意义,发现他的画作中其实并不全是当时“现代生活中的严酷时刻”。他留下了众多的人物画作,尤其是各个民族、种族的儿童画。他似乎是通过这些来自各个地域、不同风格、性情的人物本身,来告诉我们另一个世界的真实,这些画作中的人物穿越漫长时光,依然保持了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罗伯特·亨利 沙滩帽 1914年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身着和服的Edna Smith 1915年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Mildred Clarke von Kienbusch 1914年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喝苦艾酒的人》( Absinthe Drinker 1910年)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西班牙吉普赛女郎》(The Spanish Gypsy 1912年)

我们再看看亨利的上边这两幅作品:《喝苦艾酒的人》( Absinthe Drinker 1910年)和《西班牙吉普赛女郎》(The Spanish Gypsy 1912年),更能清楚地理解垃圾桶画派画家们,他们所做的工作更接近于一位社会调查记者,用自己的画笔忠实地记录着现实世界。

这幅画西班牙吉普赛女郎就是一位真实的吉普赛人,这位模特居住于马德里郊区的吉普赛人乐队,亨利1912年夏天在那里工作时,请这位女士到工作室中为她作画,据他回忆说,这位女郎极不配合他的安排,就像一位带着神秘而古怪表情的斯芬克斯雕像。亨利抓住了她这样的神态与表情,对这幅画很满意。他曾经将这幅作品多次送展,包括在1913年在纽约举行“军械库展”上,这件作品也参加了展出。

另外罗伯特·亨利还需要被我们记住的是,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天才教育家。正如之前我提到过,他1891年底从巴黎回到费城后,次年就开始在费城女子设计学院教学。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他天生就是做老师的料,一开始就取得了教学成功。”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国吉康雄 小乔和牛,1923年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国吉康雄 有人撕毁了我的海报,1943年


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被忽视的留美“钢铁组合”

国吉康雄 逆流而上,1922年

罗伯特·亨利的弟子们,包括中国人冯钢百,还包括了乔治·贝洛斯、斯图尔特·戴维斯、洛克威尔·肯特以及后来备受美国人喜爱的爱德华·霍珀,这些画家后来都成为大名鼎鼎的美国现代派画家。此外在他的学生中,还有一位特殊的人物:长期旅美的日本画家国吉康雄(Kuniyoshi Yasuo),他画风具东方色彩,但技巧是纯西方的。

他所教授或者影响过的这些人,有些人模仿着他的风格,也有更多人开创着新的技法和美学思想,美国新一轮的现代绘画高峰,又将不断涌现——这一点,我们从上述具有东方文化背景、在战争期间拥有敌国身份的国吉康雄的画作中也不难发现,他上述不同时期的三幅作品,正折射着不同年代中审美品位、创作题材的微妙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