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豫菜


河南菜又稱為豫菜。河南地處一望無際的大平原,自古以來,在平原大地上的飲食文化更是層出不窮。豫菜經過歷代名廚、食客、文士和廣大群眾的研究、挖掘、繼承、和創新,烹飪技法已有六十餘種,名菜佳餚數千種,是我國重要菜系之一。

作為大運河流經的重要地域,商貿發達,交通便利,開封人自然少不了再吃方面下功夫。市井文化生活和民俗美食作為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的重要內容,在開封、洛陽考察的幾天時間裡,考察組遍尋美食,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了舌尖上的河南。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豫菜

01鼓樓夜市的燈火通明

說起開封的小吃,不得不提到鼓樓夜市一條街。開封的夜市歷史悠久,北宋孟元老在其《東京夢華錄》中對當時分佈在東京城內的州橋夜市、東角樓街巷、馬行街店鋪、大相國寺萬姓交易市場等都有詳細記載:“夜市直到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宵不絕。”而在此之前的唐朝卻是“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將坊和市分開,實施封閉式管理。

“通宵達旦、熱鬧異常的小吃夜市是開封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之一。前些年來的時候就已為開封的飲食所稱道,市聲嘈雜,飲食品類繁多,最具地方特色。以至於每天晚上整個鼓樓廣場都燈火通明。”張秉政教授介紹說。

鼓樓廣場是開封最大的夜市所在地。入夜,廣場兩側,統一規格的小吃貨車整齊地排例在飲食區內,高吆低喝、悠揚婉轉的叫賣聲和餐具的碰擊聲,匯成了一曲動人的交響樂,使廣場成為開封不夜城的聚光點。

鼓樓,在開封已經600多年的歷史。但由於1948年毀於戰火,對於大多數開封人來說,它僅是存於老照片裡的記憶。去年,當這座高大的城樓重又矗立在鼓樓廣場,人們打量它的目光中流露出更多的是新鮮。開封人的眼中,鼓樓這片地方,更為熟悉的,是夜市。

考察組行走在鼓樓廣場夜市一條街上,已經被來往的商販和光臨的食客們所吸引住了。

夜市小吃的品種繁多,味道各異,有老開封人喜歡的黃燜魚、餛飩、火燒夾羊肉、油茶、豆沫、胡辣湯,也有年青人喜愛的杏仁茶、八寶粥、冰糖紅梨、花生糕等。夜市上的涼粉攤很多,“老開封們”吃涼粉頗有講究,紅薯粉、綠豆粉做成的涼粉,切成薄片,加入豆醬和 辣椒,若炒得不黃不焦,他們是不會滿意的。

在小虎炒涼粉的攤點前面,排滿了前來購買的遊客,做涼粉的師傅也是熱的滿頭大汗,“幾乎每天都是這樣,因為自己做的方式和放的材料也別家不一樣,所以味道也不一樣,大家都愛吃。”張老闆邊炒著涼粉邊告訴考察組,幾乎每天晚上要忙到凌晨一兩點,每晚都能夠賣出200多份,由於地段好交通比較便利,他的這個小攤位前經常擠得水洩不通。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豫菜


“不吃開封的炒涼粉,就等於沒有來開封”。剛剛品嚐過開封炒涼粉的遊客張先生往前說道。而夜市上的小籠包子,是開封人特別鍾愛的食品,它灌湯流油、甜而不膩,味道可以和天津狗不理包子相貔美。除開封傳統風味小吃外,還有全國各地的名吃特產。

花生糕是開封著名風味小吃的一種,大都是穆斯林製作的,有很多家都是非常有名的,都是香穌可口,甜而不膩,沒有一點粘牙的感覺。

“我之前是說相聲的,因為自己的條件不是太好就改行賣夜市,每晚也能掙幾百塊錢,來開封考察一定要去第一樓吃一次灌湯包,馬三立相聲裡的提起像燈籠,放下像菊花,吃起來湯直流,說的就是開封的灌湯包。”一名商販告訴考察組成員,他已經在鼓樓經營了3年的時間,每天晚上通宵達旦的售賣已經成為了他的生活習慣了。

在開封的上河城小吃街,考察組又考察了更多的開封飲食文化,燴麵,胡辣湯,各種美食應有盡有,全場兩百多米的小吃街坐無空席,裡面還表演著傳統的豫劇,變臉,相聲等節目,就餐的人們不時拍手叫好,邊看節目邊品嚐美食已經成為了這裡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02品味開封灌湯包

 第二天,考察組來到了開封第一樓,品味這裡的灌湯包。開封第一樓是一家百年老店,毗鄰鼓樓廣場。該店所經營的“第一樓小籠包子”,系傳統名吃,源於北宋東京名吃“王樓山洞梅花包子”。第一樓小籠包子造型優美,其形之“提起像燈籠,放下像菊花”,被譽為“中州膳食一絕”。

小籠包子選料講究,製作精細。採用豬後腿的瘦肉為餡,精粉為皮,爆火蒸制而成。“外形美觀,小巧玲瓏,皮薄餡多,灌湯流油,味道鮮美,清香利口,第一樓灌湯包果然名不虛傳,不愧是開封飲食文化的掌上明珠。“品藏過第一樓的灌湯包,張秉政教授興奮地說道。

在開封市最繁華的市中心鼓樓廣場邊上,還有一家很不起眼的包子店:大梁包子店,門店前面的牌匾也沒有了,說起開封的包子,當屬第一樓及黃家包子最為出名,但是這二家都是屬於灌湯包子,而大梁包子店的包子是發麵包子,售賣對象是上下班的大眾,在二個月前還是五毛錢一個,現在已經漲為七毛錢了,儘管如此,前來買包子的市民仍然排起了長隊,除了賣包子,還有餛燉,八寶粥,鹹菜等,基本上都是打包帶走,也可以在店裡吃。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豫菜


“早上吃大梁包子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自己吃完也會給家人帶一些回去,經濟實惠,而且是地道的開封味。吃大梁包子已經成為了幾十年的老習慣了。“家住在鼓樓邊上的王松江先生是大梁包子的老顧客了,可以說,這家老字號已經伴隨他走過了十幾年的風雨,吃大梁包子已經成為了他日常的一種習慣。

03洛陽水席源遠流長

 開封的飲食是數不勝數,而作為隋唐大運河流經的重要的中心城市,洛陽的美食也不遜色。首當其衝的,當屬洛陽水席。

來到洛陽的第一天,考察組就去品嚐了洛陽名店《真不同》的洛陽水席。去之前,考察組瞭解到,洛陽水席是河南洛陽一帶特有的漢族傳統名宴,屬於豫菜系。洛陽水席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久遠的名宴之一。

它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熱菜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後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 洛陽水席的特點是有葷有素、選料廣泛、可簡可繁、味道多樣,酸、辣、甜、鹹俱全,舒適可口。

在中華名店《真不同》的大堂內,考察組成員看到了水席八品展示臺,全席共設24道菜,包括8個冷盤、4個大件、8箇中件、 4個壓桌菜,冷熱、葷素、甜鹹、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順序極為考究,先上8個冷盤作為下酒菜,每碟是葷素三拼,一共16樣;待客人酒過三巡再上熱菜:首先上4大件熱菜,每上一道跟上兩道中件(也叫陪襯菜或調味菜),美其名曰"帶子上朝";最後上4道壓桌菜,其中有一道雞蛋湯,又稱送客湯,以示全席已經上滿。

熱菜上桌必以湯水佐味,雞鴨魚肉、鮮貨、菌類、 時蔬無不入饌,絲、片、條、塊、丁,煎炒烹炸燒,變化無窮。不過,在民間的水席做法仍然有很多種,比如有的最後一道菜是八寶。歷史悠久。

洛陽水席還分為八道涼菜,十六個熱菜。八個涼菜是以服、禮、韜、欲、藝、文、禪、政為主題的菜名;十六熱菜分四鎮桌、八大件、四掃尾為主題。

“服”用蛋黃作成蛋衣縛於菜上,蛋衣薄如透紙,金黃無雜,食用紅綠絲在蛋衣上綴成龍鳳圖案,此也表示帝王黃袍加身。禮,去鹿筋濯白成勾,似躬狀,(也有取其它料代替的)觀感潔白晶瑩,在盤中置放有序,體現出彬彬之禮。

“韜”用五香腐張捲起香餡(以雨後洛河堤岸上香艾叢中生出的土耳,菌類。土話叫“地圈兒”最佳。)外不知其內,內不知其味,吃進嘴裡方有難以言喻之鮮美感……”聽著服務員的講解,考察組對洛陽的水席讚不絕口。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豫菜


在四鎮桌中,成員們品嚐到了“牡丹燕菜”。燕菜,洛陽地區的燕菜多起名為“牡丹燕菜”。說起這道牡丹燕菜,就不得不提武則天。當年武則天當了皇帝后,洛陽農民自家地裡長出一根三尺長的大蘿蔔,他就把這個異常龐大的蘿蔔敬獻給皇帝,武則天命御廚去做菜。

御廚絞盡腦汁,最後對蘿蔔進行了多次加工,再配上山珍海味,烹製成羹。武則天嚐了之後,大加讚賞,說有燕窩的味道。就賜名為“假燕菜”。後來女王經常會品嚐這道名菜,而王公大臣也有幸吃到這道菜。後來這道菜就流傳到民間。都把“假燕菜”作為宴席頭道菜,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武則天的賜名逐漸湮沒,人們將之稱為“洛陽燕菜”,或簡稱為“燕菜”。

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陽參觀。著名廚師王長生、李大雄精心製作燕菜,招待二位總理。總理一連要了兩道,食後同聲稱讚。因菜中雕有牡丹花,故周總理風趣地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裡生出牡丹花”。從此,洛陽的“牡丹燕菜”就叫開了。

在中華名店《真不同》洛陽水席考察中,考察組成員還欣賞到了傳統的表演。“想不到這湯湯水水能做出如此的美味,真不愧是洛陽飲食的代表之作。中原人把千姿百態的民間食俗,把‘吃’與社交禮俗、宗教信仰、悅顏美容、歷史人物、藝術審美掛起鉤來,這一不是簡單吃的問題,而是一種科學,一種藝術了”。大家對張秉政教授的認知甚為贊同。

民以食為天,開封和洛陽的美食都以水為主,也證實了隋唐大運河流經的這片土地有著豐厚底蘊的飲食文化,也為中原大地的人們增添了好口福。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