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工作好比一艘船,信訪工作者就是‘擺渡人’,將信訪人從左岸帶到右岸,問題解決後,再將信訪人滿意地接回對岸。守土有責,作為沭陽縣信訪局副局長,指引好這艘船行穩致遠、滿載而歸便是我的首要職責。”在曹志心中,信訪工作說難也容易,說煩也簡單。“別人做得我們也在做,但我們在梳理排查、壓實責任、化解穩控的同時,堅持做好‘四字’工作法,即望、聞、問、切,有效化解了各類信訪難題,取得了知根底、明事由、辨是非、合程序的良好效果。”
“望”,即察言觀色、觀表知裡。“通過觀察信訪人的面部表情、走路姿勢等外在表現,可以初步挖掘信訪人的性格特點。例如,從信訪人的步行速度與姿態可大致判斷信訪人的健康狀況,看信訪人的面部表情則可以大致判斷信訪人的訴求類別。” 正因為能在第一時間預估信訪人的狀況,無論信訪人是怒氣衝衝還是憂心忡忡,曹志都能保持溫和、善意,並逐漸形成了自己“因人制宜”的工作心法,使許多帶著怒氣而來的人心平氣和而歸、帶著憂愁而來的人心滿意足而歸。
“聞”,即耐心傾聽、聽取民意。曹志認為,做好“聞”字訣,首先要帶著感情,把信訪群眾當成家人看待。不論信訪群眾是什麼人,反映的訴求是否合理,走上信訪道路肯定都是因為遇到了難事、窩火事。所以在接訪時要始終做到一張笑臉、一杯熱茶、一份理解,仔細傾聽他們講述,幫助他們瞭解、分析問題所在。即使是無理訴求,也要抽絲剝繭,找到其中的合理成分並及時給予肯定,拉近雙方距離,為下一步推動矛盾問題解決打下基礎。
沭陽縣茆圩鄉的司某,因外出務工,在2002年將全家8人戶口遷至本縣顏集鎮,而後因為戶口遷入顏集鎮後沒有分得土地,在2005年又將戶口遷回茆圩鄉重新落戶。此時,司某一家的責任田在2004年就被村裡收歸集體用於小區建設,因而不便退回。司某多次討要未果,他氣沖沖地找到沭陽縣信訪局討要說法。見司某情緒激動,曹志給他倒了杯水,並請他坐下來慢慢說,經過幾個小時的交流,充滿火藥味的質問變成了溫情濃濃的坦誠交流。最後,矛盾問題也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問”字訣,在曹志看來,充滿技巧。實際接訪中,信訪人常常會無意識地重複同一問題,或旁生出無關內容,這就要求信訪工作者能抓住交流主動權,針對問題線索關鍵點、矛盾點,利用技巧性的詢問方式,在問答中進一步掌握真實情況。同時記錄好信訪人的主要訴求、相關證據、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
“切”字訣的關鍵是,對信訪人反映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認真研判,為問題化解尋找出口。曹志認為,對不同的問題開不同的“處方”,既要依法依規、認真負責地把群眾合理訴求解決好,又要春風化雨般講好群眾信服的理,讓群眾信賴,讓群眾滿意。張某反映其兒子在讀書期間被同學打傷,因雙方家長對責任認定不一,加之索要賠償金額較大,調解未果後,引導張某通過法律訴訟途徑解決;趙某反映其為西城馥邦小區的拆遷戶,至今沒有上房,要求按照協議上房,詳細瞭解事情的原委後,幫趙某轉送徵收辦處理;山東濟寧人李某反映其父親在沭陽縣某養殖廠務工時突發心臟病死亡,就賠償問題李某與廠方協商未果,曹志便邀來該鄉鎮的黨委書記、養殖廠負責人、司法局調解員等相關人員共同接待了李某,一個下午,李某和廠方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在曹志的精準“號脈”下,這樁樁件件信訪難題都得到了及時有效的化解。
正因為把信訪群眾當成家人看待,把群眾難事當成自家難事處理,曹志一點點走進了上訪者的內心,他說:“沒有上訪無理的群眾,只有化解無力的幹部。我將會一如既往地做好信訪群眾的‘擺渡人’,用心用智幫助群眾化解難題。”
閱讀更多 宿遷信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