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直連”臨近 網聯坦言不自建生態

“断直连”临近 网联坦言不自建生态

1月2日消息,步入2019年,支付機構“斷直連”也進入倒計時。據網聯清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網聯”)2019年1月1日披露,目前,99%跨機構業務完成向網聯平臺遷移。與此同時,網聯平臺的處理性能也受到監管和市場認可。在定位方面,網聯方面明確表示,不謀求自建場景與生態,不與市場機構競爭。在分析人士看來,網聯與銀聯權責存在差異,作為監管落地的重要載體,網聯現階段的政策屬性更強一些。

99%跨機構業務完成網聯遷移

2019年1月1日,網聯發佈的《新年獻詞》透露,目前全部持網絡支付牌照的115家支付機構以及424家銀行已接入網聯平臺,99%的市場存量跨機構業務已完成向網聯平臺的業務遷移。根據網聯2018年“雙11”公佈的數據顯示,彼時支付機構和商業銀行合作開展的網絡支付業務中,有超過90%的跨機構業務通過網聯處理。

此前,不少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銀行是直連模式,但這種模式繞開了央行的清算系統,成為詐騙、轉移贓款、套現獲利等犯罪行為的“溫床”。在此背景下,網聯應運而生。而市場一直擔心網聯峰值處理能力欠缺。隨著時間推進,網聯經過多次檢驗,也打破了市場的擔憂。

網聯在2018年春節假期前後亮出的“成績單”顯示,農曆除夕當日,網聯單日業務處理量突破1億筆,刷新紀錄,第一個小時交易峰值處理量超過7000TPS。不過,彼時有業內人士指出,農曆新年第一天交易量距離“雙11”等電商大促本來就有很大差距,當前支付機構也未完全向網聯切量,用這一天交易量來評估網聯峰值處置能力是不準確的。

此次《新年獻詞》中提到,2018年11月11日,網聯平臺當日處理跨機構交易筆數11.7億筆,相應跨機構交易處理峰值超過9.2萬筆/秒,為“雙11”支付交易提供了平穩保障。2018年“雙11”,0點峰值期間網聯平臺創下實際交易處理峰值紀錄,跨機構交易處理最高峰值突破9.2萬筆/秒,當日處理跨機構交易超過11.78億筆。2018年“雙12”,0點峰值期間網聯平臺跨機構交易處理最高峰值超過4.7萬筆/秒,當日處理跨機構交易超過11.38億筆。

分析指出,以往市場機構在籌備電商大促保障期間,每每需要多頭協調、對接,成本高昂,個別環節容易疏漏。網聯方面稱,在2018年兩次大促保障工作中,網聯平臺的處理性能與平穩運行都受到監管和市場各方的廣泛認可。

“斷直連”步入倒計時

根據央行2017年8月提出要求,2018年6月30日是“斷直連”的大限。不過,由於業務協調工作量巨大以及技術等問題,導致支付機構接入網聯的進展緩慢。而延遲後的“斷直連”時間表沒有新的統一版本出爐。

近期,多家銀行發佈了相關“斷直連”公告,在市場看來,這意味著銀行“斷直連”提速。此外,央行規定,支付機構應於2019年1月14日前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賬戶,這被市場看作是新的“斷直連”大限。易觀金融分析師王蓬博表示,“斷直聯”完成沒有問題,一方面是各大行已經宣佈切斷和三方的直連,另一方面是央行要求備付金賬戶取消。

網聯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籌建,到2017年3月31日成功完成首筆資金交易驗證並啟動試運行,2017年6月30日正式啟動實際場景交易的轉接清算業務切量。而在2018年1月底,銀聯新一代無卡業務轉接清算平臺也全面上線,同樣是響應央行號召,切斷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的直連模式。

對於此前支付機構與銀行直連的模式,網聯方面稱,平臺化的運作模式容易使一些支付機構脫離央行-商業銀行雙層體系,在監管框架之外自成一脈,導致海量資金無從監管,引發資金挪用、欺詐等違法違規行為和高槓杆經營,滋生系統性風險,威脅老百姓資金安全。除上述問題外,支付機構自建跨行轉接清算平臺,與銀行多頭直連,還會導致信息系統重複建設,連接成本抬升,規則標準無法統一,行業運行效率不平衡。

在網聯模式下,跨機構支付交易的轉接清算集中統一,違法違規支付業務暴露在陽光下,同時網聯平臺採用三地六中心多點多活的分佈式雲架構技術,也有效降低了海量轉接清算業務處理的集中單點風險。王蓬博還表示,“斷直連”後,市場明顯變化會有兩個,一個是兩個巨頭會更加註重自我生態的建設,資金在自己的循環裡,不走協議支付,另一個連鎖反應就是逼迫著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加速轉型。

網聯稱不與市場機構競爭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新年獻詞》的“行業觀與價值觀”部分,網聯明確,不謀求自建場景,將依託普遍連接優勢,支撐市場機構提升場景搭建能力;也不謀求自建生態,將在監管指導下,攜手市場機構共建良好生態體系。

網聯稱將充分運用比較優勢,通過“一底、兩中、三開”策略,支撐網絡支付行業以及整個網絡金融行業健康發展。“一底”是指沉浸到網絡支付行業的最底層,當好行業級的服務提供商。“兩中”是指堅持中立原則,不與市場機構競爭。“三開”是指積極推進合法合規創新業務的渠道開通,不斷開啟新的服務領域和服務範圍,打造開放式共享型平臺。

據瞭解,大多數支付機構為了求穩,同時接入銀聯、網聯。中國支付網創始人劉剛曾表示,支付機構基本上都接入了網聯和銀聯,至於具體的每一筆交易到底走哪個聯的通道,將由支付機構依據自身的判斷來決定哪些交易走網聯、哪些交易走銀聯。兩聯對比來看,銀聯技術更成熟一些,網聯相對要年輕一些。

此外,在市場看來,網聯、銀聯的權責定位有所不同。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網聯的全稱是網聯清算有限公司,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的運營機構;而銀聯的全稱是中國銀行卡聯合組織,其職責是通過銀聯跨行交易清算系統實現銀行業跨行、跨地區、跨境互聯互通。從這個角度看,二者在職責定位上是有差異的,網聯的重心在網絡支付清算平臺,而銀聯的目標則是銀行卡的互聯互通,所以除了運營銀聯跨行交易清算系統外,銀聯還在大力推進各類基於銀行卡的綜合支付服務。

同樣作為轉接清算平臺和行業基礎設施,薛洪言表示,某種程度上,政策屬性是網聯和銀聯的底色;不過從發展階段來看,當前第三方支付行業仍處於整改和規則落地階段,作為監管落地的重要載體,網聯現階段的政策屬性更強一些;就銀行卡行業而言,各項規則已經趨於成熟,相較之下,商業化推廣的屬性更明顯一些。

不過,王蓬博也指出,銀聯的變革很迅速而且線下優勢十分明顯,銀聯實際上有處罰權,網聯的權力內涵並沒有確定。未來更多會是公司的性質,定價權走向市場才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