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两年上涨十倍的股票是不是够牛?

应该算是吧!这样的公司中有一枚叫做"颐海国际"。而这家公司也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高成长行业的龙头,它的主业就是给海底捞火锅供应底料。

作为海底捞餐厅唯一指定的火锅底料供货商,2016年,颐海国际率先实现分拆在香港上市。依托海底捞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公司实现了关联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2017年双方关联交易额达到9.2亿元,占到颐海国际整体营收的半数以上。

但实际上,颐海国际也只是海底捞火锅产业链下布局的其中一家公司。作为传统的中式餐饮企业,海底捞通过关联方打造了一条惊人的火锅全产业链。

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海底捞的火锅产业链布局

除去颐海国际之外,上游蜀海集团为公司提供仓库仓储、物流服务以及食材供应;海底捞甚至还布局了为餐厅提供设计、装修翻新的公司蜀韵东方。

中游的优鼎优是公司旗下的冒菜品牌,2017年登陆新三板;下游微海咨询为公司提供员工招聘、培训服务,同时海底捞还专门成立了海鸿达,主要负责海底捞的外卖服务。

中式餐饮市场,火锅一军突起

中国的餐饮市场规模巨大但是极度分散,对于中式餐饮来说,一直存在着供应链效率低、食物难以实现标准化、服务难以保持一致性等行业的难解问题,因此规模扩张往往很难实现。

作为中式餐饮中的重要一员,火锅则更容易做到标准化。不需要依赖厨师的烹饪技术,半自助式的就餐形式,让火锅店只需向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新鲜食材和锅底。保证了食物的统一性、品质的可控性,相比就更适合连锁品牌的规模化扩张。

2017年,中国餐饮市场的规模大约4万亿元,其中中式餐饮3.2万亿,占比80.5%。而在中式餐饮中,火锅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高达13.7%。

海底捞作为中式餐饮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2017年实现营收106.4亿元,成为行业内第一家收入突破百亿的品牌。

海底捞的生意经

一提及海底捞,大家第一印象一定是服务好,但是如果说海底捞是依靠服务好从而成功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误。海底捞成功最核心的地方有两点,一是供应链体系,二是管理体系。海底捞利用这两点优势成功做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以及品质的有效保障。

我们从两个方面分开来看,火锅店的成本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员工成本以及租金成本。海底捞的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中食材成本占比超过90%以上,近年来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

但是我们发现海底捞的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占比却由2015年的45.2%下降至2017年的40.5%,海底捞之所以能够有效控制成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公司充分利用了关联交易。

2017年,公司向蜀海集团采购金额26.05亿元,占到食材采购总额的59.8%;2017年向颐海国际采购底料金额9.02亿元,占到食材采购总额的20.7%。由于海底捞是其关联供应商的主要服务对象,对其的销售总收入占比均超过50%,因此在议价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有效控制了公司的食材采购成本。

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海底捞食材关联方采购占比以及占主要供应商收入比例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将海底捞的经营成本和行业内其他公司来对比发现,海底捞的成本分布结构和其他公司有着明显的差别。除去原材料成本之外,海底捞的人工成本占据绝对大头,以较高的人工成本换取优质的服务,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海底捞与呷哺呷哺成本分布对比

2015-2017年,海底捞的人工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从27.3%上升至29.3%,相对于同行业的呷哺呷哺的人工成本占比在22%左右,公司对人力成本的投入明显更大。截至2017年底,海底捞共有50299名员工,人均年薪6.2万元,高于呷哺呷哺的3.9万元。但高人工成本也创造了高回报,2017年海底捞人均创造营收21.2万元,高于呷哺呷哺的17.3万元。

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海底捞、呷哺呷哺人工成本、年薪以及创收对比

除此之外,海底捞的管理体系内还拥有诸多的"秘密武器"。作为曾经也风极一时的火锅企业,小肥羊在巅峰时期也曾大规模的扩店。但是为了加快跑马圈地的速度,小肥羊不断降低加盟门槛。最终导致的是加盟店在品牌、菜品等多方面失控,消费者的体验变差,最后不得不把自己委身卖给了百胜集团。

相比之下,海底捞的门店扩张是直营模式。通过师徒制的方式建立了有效地新店长培养和筛选体系。店长可以选择享有自己管理餐厅的业绩提成,或者选择在徒弟、徒孙管理的门店中获得更多比例的业绩提成,这一点大大提高了店长培养更多徒弟店长的意愿。

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海底捞店长利益分配机制

截至2018年9月,海底捞已拥有362名现任店长以及逾400名的后备店长,这些都是海底捞未来不断扩张的资本。

业绩快速扩张,经营效率遥遥领先行业

2015年到2017年,海底捞营收从57.5亿元增加至10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4.4%;净利润从2015年的2.7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0.3亿元,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94.1%,远超过营收增速,这一切都归功于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食材的新鲜度至关重要。受益于海底捞供应链的一体化,餐厅客流量的增加,公司的存货周转率明显领先行业。2016年、2017年公司存货周转率分别为70/59.6,高于在港上市的小南国母企国际天食,更是远远远高于呷哺呷哺的6.1。

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海底捞的餐厅门店从146家增加至341家。公司最厉害的地方便是随着餐厅数量的不断增长,公司的翻台率亦是不断提升。

2015年到2017年,公司的整体翻台率从4.0次/天大幅提高至5.0次/天。相反由于作为正餐品牌的凑凑餐厅数量的增多,呷哺呷哺的翻台率一直在下降,从2015年的3.4次/天降到了2017年的3.3次/天。

海底捞的天花板在哪里

2018年上半年海底捞餐厅同店销售同比增长率仅为6.4%,较2016年、2017年同期的14.1%和14.0%出现明显回落。同店销售额剔除了新店开设对业绩的影响,可以用来评判一家连锁餐厅的经营好坏。如此大幅的回落,难道说海底捞的增长天花板已经来了么?

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海底捞同店销售增速下降

对于海底捞这样的餐饮企业来说,营收增长最主要的方式只有三种,一是依靠提高单价,说白了就是涨价。海底捞目前的客单价基本稳定在90-100元,虽然每年也都在提价,但是也仅仅是跑赢通胀而已,根本不存在大幅提价的空间。

那么第二点,也是海底捞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翻台率。但是翻台率的增长真的是有天花板的,海底捞餐厅目前的营业时间是9点至次日的7点,全天营业22小时。如此饱和的营业时间让海底捞翻台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非常有限,这也是为什么2018年上半年翻台率放缓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说的第三点,其实也是海底捞2017年和2018年已经在做的,那就是大幅扩张,可以说这已经成为海底捞未来保持高增速的唯一一条路。

我们从行业内横向比较来看,海底捞火锅店数量确实有大幅提升的空间。呷哺呷哺2017年门店数达到759家,重庆代表火锅德庄火锅2017年开店数量超过900家,而主打成都老火锅的小龙坎2017年开店数量也已超过700家,预计2018年将超过1000家,相比之下海底捞2018年上半年的门店数也只有341家。

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火锅连锁店数量比较

2018年海底捞计划开店220家,通过渠道下沉,大举进军二三线城市。2018年9月26日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定价17.80港币,募集资金净额72.7亿港币,而其中的6成就将被用于未来的扩张计划。

截至2018年上半年,公司一线城市餐厅数78家,二线城市153家,三线城市85家,二三线城市的门店数占比已超过75%。如果我们将营收按照地区拆分,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营收占比达到73%,二线市场成为公司营收贡献的主要力量。

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海底捞估值高既不是因为服务更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这一项

二三线城市店铺数量、营收不断提升

如果按照券商的测算,海底捞未来门店的天花板在3600家。一线城市平均一个商圈开设两家店铺,二三线城市平均一个商圈开设一家门店。这是极度乐观的情况,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海底捞的扩张空间还很大,未来仍旧可以继续实施向二三线城市的下沉布局。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餐厅能够持续的做到品质的保证。对于海底捞来说,扩张势在必行,但扩张的风险同样不小。

结语

如果你问海底捞是不是家好公司,我想回答一定是肯定的。

所以,我并不怀疑海底捞的扩张战略。虽然短期的大规模扩张会压制公司的增速,但从长期来看,扩张是唯一的一条路。

而造成海底捞上市以来股价表现一般的最本质原因,就是IPO发行价太高,估值太贵,几乎透支了未来几年的业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