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大醬先行

兵馬未動,大醬先行

滿族人做大豆醬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隋唐時期滿族人的祖先就種植大豆製作醬來品嚐。豆醬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製作工藝簡單,又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一年四季都可以做菜餚的佐料,春天新摘下來的香椿苗炒好後,放上一份大豆醬,品在口中那叫一個香;夏天熬茄子、豆角的時候放點大豆醬更好吃;秋天醬缸裡還能醃黃瓜、土豆、芹菜葉等醬鹹菜食用;冬季過年包餃子的時候,炸點大豆醬放裡面那滋味也是沒誰了。

兵馬未動,大醬先行

傳說這種飲食是當年努爾哈赤南征北戰時留下來的。老汗王統一了女真部落,開始了對明朝的征戰,由於長期缺鹽,八旗將士們的體力明顯下降。老汗王想出了緩解軍中缺鹽的辦法,他們征戰每到一地,都要向女真部落徵集豆醬,打仗的時候就混著白飯吃,既方便又快捷的大醬就成了八旗軍中必須保證的供給之一。

兵馬未動,大醬先行

大醬這種副食既方便又富有營養,大大地提高了八旗軍的戰鬥力,他們打了許多勝仗,大醬也立了頭等功。行軍打仗時,總讓軍廚帶上大醬,從此留下一句俗話說:兵馬未動,大醬先行。滿族民間若搬家時,先把大醬塊子裝上車,以示大醬先行。

兵馬未動,大醬先行

八旗軍隊在長期的行軍打仗中還發明瞭“四大名醬”,分別是:榛子醬、黃瓜醬、豌豆醬、蘿蔔醬。後來滿族人入關,為了不忘老祖宗創業之艱難,便立下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在清宮御膳食中,常常要備有一碟生醬和蘸醬菜。慈禧太后聽政後,御廚們怕生醬、生菜吃壞了老佛爺,便琢磨出幾道不擱醬菜而又別具風格的日常菜餚,這就是清宮有名的“四大醬菜”,有“炒黃瓜醬、炒榛子醬、炒豌豆醬、炒胡蘿蔔醬”。

兵馬未動,大醬先行

松花江流域的黑土地出產優質大豆,這為釀造滿族大豆醬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上好的大豆,一定是成熟度均勻的,經過清水沖洗、浸泡後即可蒸煮。蒸煮好的豆子被打碎做成醬塊。最早的時候還沒有機器化生產,自家做量小,用鏟子絞碎後,用手做成醬塊。經過晾曬到半乾的程度,即可進入發酵期,發酵兩個月。初步發酵完,醬塊長滿了毛,說明菌群生長得很好。接下來就是洗醬塊,經過清水沖刷,再用刷子刷掉菌毛,之後絞碎成乒乓球大小的塊,兌入鹽水入缸,密封,在太陽下晾曬。

兵馬未動,大醬先行

最辛苦的環節是“打耙”。打耙,就是用類似木棍的工具,對大醬進行攪拌。這需要有特別的技巧,用出的力道,能將缸底的醬充分翻上來。讓發酵過的豆子和鹽水充分融合,讓缸裡的大醬得到充分的晾曬。一般每天要早上5點打一遍,下午日落時分再打一遍。打得越充分,醬香越濃,色澤越好。大醬製作是一年壓一年的,今年的醬要明年才能上市。從3月份做醬開始,到10月份大醬才初步做好,將近一年的時間。各位看官當您品嚐到鮮美的大豆醬的時候,其實是經過這樣繁瑣的程序才能製成,因此才有百味歸醬、百香歸醬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