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巨幅画卷里,有帝王,有汾酒,更不能没有二月河

2018年12月15日,闻悉二月河先生(本名凌解放)溘然长逝,汾酒人悲痛万分。二月河先生是汾酒的老朋友,其作品中曾多次提到汾酒,为汾酒文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表达哀悼之情,感恩之情,汾酒集团第一时间向先生家人致唁电,并派专人送了花圈。

历史的巨幅画卷里,有帝王,有汾酒,更不能没有二月河

二月河先生,1945年生于山西省昔阳县。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河南省优秀专家,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40岁时开始文学创作,其笔下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海内外读者熟知。

历史的巨幅画卷里,有帝王,有汾酒,更不能没有二月河

遇到二月河的文字,鲜有不为之震撼者。二月河胸中有万里山河,历史烟云,他再现了历史巨幅画卷,这幅画卷里,有康熙、雍正、乾隆这些千古帝王,也有汾酒、竹叶青等美酒飘香。他让沉寂的历史有了生命,他带领读者穿越时光,感受康乾盛世。

二月河先生的创作速度令人惊叹。他遵循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会有”的创作原则,以1年1卷计30多万字的速度投入创作,把清朝康、雍、乾盛世130余年间既空前辉煌又行将没落的历史画卷,活生生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二月河先生的苦读苦耕让人敬佩。二月河40岁才开始文学创作,能取得如今之成就,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终生不用电脑写作,数百万字全是一笔一画写就。

为了写好小说,他翻阅了大量清朝史籍,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掌握理解;为了描写细节,他详细研究了宫廷礼仪、皇帝档案、起居记录;为了贴近历史,他研究了《食货志》、《盐铁论》等专著,搜集了清人的各类日记,细致到住宅怎么布局,一斤豆腐多少钱,纯度10%的银子到99%银子怎样识别,一块铜板能买几个窝窝头……

金庸先生曾公开表示:“在中国写历史小说的作家里,二月河是比较严肃的,不会乱来。”自己对清史的研究不及二月河,并坦言很喜欢看二月河的东西,他的描写非常细腻,文学的修养也极高,他对清史的细节都研究到了,以前自己没有注意到这些东西。

历史的巨幅画卷里,有帝王,有汾酒,更不能没有二月河

正是对清史的洞若观火,才使得二月河对清朝时影响力最大的汾酒、竹叶青喜爱有加。那么,清朝时期的汾酒到底有多大影响力呢?

《四库全书》记载,被康熙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的宋荦曾组织了中国白酒第一宴——“康熙汾酒诗会”;乾隆即位之初曾禁酒但独不禁汾酒,乾隆后期,袁枚的《随园食单》、李汝珍的《镜花缘》都把汾酒列为天下第一烧酒。

难能可贵的是,虽然二月河先生并非刻意为汾酒做“广告”,而是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将汾酒在清朝的影响力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出来。这样的创作态度,更加令人钦佩。我们向二月河先生致敬,不仅是致敬其作品中对汾酒的描写,更是致敬其对历史的研究与尊重。

于汾酒而言,二月河是故人,是友人。在先生生前,汾酒集团曾多次派人看望慰问,并向先生赠酒,以表敬意。

历史的巨幅画卷里,有帝王,有汾酒,更不能没有二月河

▲今年元月,二月河先生为汾酒题词

佳作依旧,先生已逝。岁月无情,但二月河的文字却依然温暖。让我们再次重温先生作品里关于汾酒的描写:

1

“我就不信你家的酒能比得上汾酒”

《康熙大帝》第三十三章“领圣旨太监滥施威 持虎须周知惩刁奴”中曾写到:

这天行至中午,康熙觉得有点饿,在马上手搭凉棚,见前面有一座乡村小店,店后临河,店前靠路,店门两旁栽着一溜杨柳,一湾碧水漏瀑东流。店前老槐树旁的,长竹竿上挑着个幌子,上头歪歪斜斜写着两行字:太白闻香下马来,到此莫问杏花村

……

高士奇一边跟着康熙下马,将缓绳丢给伙计,一边笑道:“哦——小桥流水人家,你这开店的不俗。不过,你这幌子的口气似乎太大了些,我就不信你家的酒能比得上汾酒。”

——二月河 《康熙大帝》

2

“汾酒、竹叶青溢出扑鼻的清香”

《雍正皇帝》第十一章“此钦差叩见彼钦差 有理人反成无理人”中提及汾酒:

山西巡抚诺敏的府衙里,今天晚上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觥筹交错,十分热闹。花厅里,一拉溜摆开了十张八仙桌。桌上各种菜肴琳琅满目,时鲜瓜果堆积如山,汾酒、竹叶青溢出扑鼻的清香。

——二月河 《雍正皇帝》

二月河先生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