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冬至大如年

节气|冬至大如年

冬至大如年,這一天你喜歡吃餃子還是湯圓呢?來和小喵一起了解關於冬至的民俗文化吧!

节气|冬至大如年
节气|冬至大如年

冬至

每年12月22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是為冬至。當日,以“圭表日中測影”,得影長古尺一丈三尺,即今3.5米,為一年中最長。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始於冬至,冬至也是傳統計算時令的基點。冬至過後,全國各地都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階段——“三九”,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作為節氣,冬至萌芽於殷商時期,是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尚書·堯典》中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日短”指的即是冬至,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長的一天。到了春秋時期,隨著測日水平的提高,“四時八節”得以確立。到西漢時,作為節氣的“冬至”正式出現。

节气|冬至大如年

冬至大如年

在古人看來,冬至不僅具有時令標記的意義,將冬至所在的月份奉為“天正”,也長期被視為與新年媲美的人文節日,號稱“亞歲”“冬節”“長至節”。其實,冬至在上古時期就是新年,在曆法時代之前,人們通過觀測天象,將冬至作為年度循環的起點。周密《武林舊事》雲:“冬至,朝廷大朝會慶賀排當,並如元正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遝於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雲。嶽祠、城煌諸廟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

(一)拜天

《周禮·春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至,致地示物鬽。歷代帝王均將冬至祭天視為盛大的朝儀活動日。宋代冬至日南郊圜丘祭祀昊天大帝,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會膜拜天。而祭天時往往將祖先與天神並列祭祀,孟元老說:“壇上設二黃褥,位北面南,曰‘昊天上帝’;東南面曰‘太祖皇帝’。” 除此之外,祭天還兼祭百神。

(二)賀冬

由於冬至為一歲時令的起點,故自漢代以來,就存在著賀冬的慣制。宮廷之中,皇帝使“八能之士”迎冬至。在民間,家家喝冬酒、吃湯圓、祭祖先、拜賀長輩。《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北堂書鈔》中也載:“賀冬至,言日陽南至,短冬至而始長,宜歡喜也。”人們認為“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過後,白晝漸長,陽氣回升,新一輪節氣開始,自是一個吉祥的好日子,應該慶賀。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五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五天,歡度佳節,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此外各地還需派遣使者入朝獻賀,下級地區需向上級地區派使者賀冬。民間效仿官方,冬至這天家人之間、親友之間也要相互慶賀。

节气|冬至大如年

(三)祭祖

冬至時節,皇帝拜天祭祖,鄉村裡舍,無論貧家富戶也都要祭祀祖先,以祈求福佑。殷代的年終大祭“清祀”便是在冬至所在的十一月。“清祀”以祭祀祖先為主、兼祀百神,類似於周人十月的年終祭禮大蜡。漢代之後改用夏曆,將歲末大蜡移至十二月,無論是孟冬、仲冬還是季冬,作為年終祭禮的祭祖典禮,始終圍繞在冬至前後。冬至要用羔羊祭祀玄冥之神——北方水神,還有祖宗。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京師最重視冬至節,這一天,人們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祖先。民間把這種冬至祭祖的活動,叫“祭冬”或“拜冬”。

节气|冬至大如年

三門祭冬是浙江台州楊氏家族每年冬至舉辦的拜天祭祖活動,已經流傳了700多年,2014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儀式主要有取長流水、禱告祈天、祭祖、演祝壽戲、行敬老禮、設老人宴等流程。冬至前一天清晨,族人扛起彩旗,帶著採水工具,排著長隊,在鼓樂的伴奏下,步行幾公里到龍潭,焚香拜祭,舉行取水儀式,以表示對自然稟賦的感恩、對天賜聖水的感謝。取回山泉淨水後,取水者必須輪流用肩扛水回村,整個過程不得使用任何交通工具。淨水取回後還要用紅布將桶包裹好,防止誤用。為什麼一定要取龍潭水呢?因為龍潭水為長流水,寓意楊氏一族源遠流長、子孫綿延不斷。

冬至食俗

节气|冬至大如年

俗語云“冬至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每年冬至,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以求冬季平平安安。相傳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也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冬至吃“捏凍耳朵”,即餃子的習俗。

节气|冬至大如年

“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湯圓,江南尤盛。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福州稱冬至為“冬節”“團圓節”。在冬至前夜全家圍坐搓米時,寓意團圓。搓好之後,冬至早上煮熟,外裹黃豆粉加糖食用,象徵好運。出嫁的女兒會在冬至當日送米時回孃家,以表孝心。冬至福州為什麼吃米時,這與一個民間傳說有關。傳說吃米時是為了紀念一個孝子。在福州人眼裡冬至是個孝順節。過去有位男子上山砍柴,被母猩猩抓走成親,後來還生了一個兒子。一天,男子趁母猩猩不在,帶著兒子逃回山下,母猩猩悲慟欲絕,孩子也哭鬧著要找媽媽。因為母猩猩喜歡吃糯米粉做成的丸子,思念母親的兒子,便在冬至這天,把煮熟的米時粘在門板上,讓母親循著米時的香氣而來,找到了自己。

在臺灣,冬至時人們要在門上粘糯米圓,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兩個窮苦人討飯來到閩南小鎮,女兒要留在這裡做奴婢。離別之際,父女倆討來糯米圓,父親對女兒說:“今日離別,就像糯米圓分成兩半,咱們就每人半個把它吃下吧。待日後團圓時,再吃圓子。”父親走了,這天正是冬至。女兒盼望等著父親,又到冬至,她對家主說:“大家都吃圓子,門神也該敬敬。”說著,就搓了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粘在大門上。她想,父親不會忘記離別時的相約,若是看到門上的圓子,會來接她的。花開花落,女兒每到冬至都要在大門上粘兩個糯米圓。周圍的人們說,糯米圓象徵著團圓和吉利,也學著裝點自家的門。由近及遠,傳為臺灣、閩南、潮汕等地的冬至食俗。

扶“陽”好時節

冬至是陰陽轉換的時節,也是人體養生保健的關鍵時期。冬至之後,進入三九天,天氣越來越冷,體內陽氣雖剛剛生髮,比較弱小,極需保護陽氣,勿使情志過極,以免擾動陽氣。此時的飲食應以溫補為主,增加高能量食品的攝入,以增強禦寒能力。此外,應早臥晚起,以護陽氣,還要注意起居和運動。

节气|冬至大如年

冬補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藥補,二是食補。冬補的藥物有人參、阿膠、鹿茸等,人參補氣,對氣虛、體弱、四肢無力、過度疲勞的人最為合適。阿膠是滋陰補血的良藥。但“藥補不如食補”,冬至時節,適宜食用暖性肉食,如牛肉、雞肉、羊肉、蝦肉,還有菜花、花生、黃豆、胡蘿蔔、韭菜、芥菜、油菜、香菜等蔬菜,加之橘子、龍眼、紅棗,獼猴桃等水果,此外,紅糖、糯米、松子等也適合此時食用。冬補時需要注意,進補容易引發上火,可適當增加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進行調和,如梨水、糯米粥、百合粥等。

冬至時節,陰陽交替,天氣寒冷,應多穿衣物,暖雙足,常曬背,勤搓手,重視起居養生。

“九盡桃花開”

為了捱過漫漫寒冬,中國人發現以“數九”方式消遣娛樂,是一個很好的應對方法。人們相信,只要數滿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從宋代開始,“九九歌”就流傳於大江南北,宋人陸泳在《吳下田家志》》收錄了一首《數九歌》,“一九二九,相喚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鷺宿;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衲兩頭擔;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這是“九九歌”最早的文字記載。中國南北地域差異很大,但其記述的冬春交接的時間方式沒有變化,如當下仍在流傳的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唱著九九歌,人們一步一步走出冬天,迎來充滿希望的春天。

节气|冬至大如年

“九九消寒圖”是古代閨閣女子、文人雅士以圖畫的形式標示由冬到春的時間流轉。染梅和填字是兩種最為流行的方式。染梅即畫一枝梅花,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瓣。每天用筆塗染一朵,花瓣盡而九九出,故稱“九九消寒圖”。此圖最早見於元代楊允孚《灤京雜詠》:“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書中自注雲:“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回暖矣。” 九九出,春草綠,故近人在消寒圖旁題聯曰:“試看圖中梅黑黑,自是門外草青青”。和染梅相似的是另一種塗圈的方式,將八十一個圈分九行九列,每日圖一圈,且塗抹的位置根據天氣而定,如天晴塗上半部,陰雨塗下半部。《京都風俗志》載“冬至日,俗謂之屬九,或畫紙為八十一圈。每日分陰晴圖一圈,記陰晴多寡,謂之九九消寒圖,以佔來年豐歉”。

填字是對九個九筆畫的字進行塗繪,可以是獨立的文字,也可以是詩句。清朝宮廷內曾有皇帝御製的“九九消寒圖”,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載:“宣宗御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圖,題‘管城春色’四字於其端。南書房翰林日以‘陰晴風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詞文典雅,寓意深遠。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從古至今,在人們的觀念中,冬至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文化意蘊。人們在冬至時拜天、祭祖、賀冬、過冬節,莊嚴神聖、絢爛繽紛的節俗活動都源於對冬至時節的特殊感受,在極陰之中一陽產生,天地宇宙在此時勃發生機,陰陽更替、新舊交接,人們努力的促動陽氣的萌動,迎接生命的自我更新。

邵鳳麗

遼寧大學副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2009級民俗學博士

节气|冬至大如年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节气|冬至大如年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專欄畫家:黃亭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