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敦煌人只有吃杏(hèng)殼簍才算過節

昨日冬至,是太陽公公最懶的日子,升起的時間最晚了,在敦煌要到九點才露面,下山時間最早 剛剛過下午六點就下山了。過了冬至,太陽也一天比一天勤快,所以冬至這個節氣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關鍵節氣 ,自古被視為“大吉之日”。


冬至,敦煌人只有吃杏(hèng)殼簍才算過節

冬至日敦煌日出日落時間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把冬至作為節日從漢代就開始了,一直相沿至今,在古代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亞年”,現在過冬至不如古代隆重,但是祖國各地都有各自的過法。

冬至,敦煌人只有吃杏(hèng)殼簍才算過節

網絡圖片


冬至到底吃什麼?小時候在東北,這一天少不了一頓餃子,還說吃了餃子才不會把耳朵凍掉了。在敦煌呆久了,一些習俗也就就著敦煌了,而對於敦煌人而言,只有吃上一碗熱乎乎的“杏(方言讀音hèng)殼簍”,才算過了冬至這個節日。


冬至,敦煌人只有吃杏(hèng)殼簍才算過節

杏(hèng)殼簍


“杏殼簍”,在敦煌又叫“貓耳朵”。西北人擅長做麵食,把麵食做到了極致。不管是叫“杏殼簍”還是“貓耳朵”,都是按照這種麵食形象命名的。簡單點說,把醒好的面切成細條,再取拇指大小的麵糰,用大拇指按壓揉搓成小卷,不論是大小還是形狀真的與半個杏很像。敦煌民間習俗是在冬至節這天必須吃點肉,所以這一天“杏殼簍”的臊子必須有肉,到底是羊肉還是豬肉,就看自己的愛好了,再配上敦煌人喜歡的土豆、西紅柿、豆腐、胡蘿蔔等蔬菜翻炒燉煮成湯,在湯里加入揉搓好的杏殼簍,煮熟出鍋,再配上小蔥和芫荽,澆點醋和香油。


冬至,敦煌人只有吃杏(hèng)殼簍才算過節

杏(hèng)殼簍做法


冬至,敦煌人只有吃杏(hèng)殼簍才算過節

杏(hèng)殼簍做法


冬至,敦煌人只有吃杏(hèng)殼簍才算過節

杏(hèng)殼簍耳朵


和敦煌老鄉聊天才知道,敦煌人冬至吃“杏殼簍”和東北人這一天吃餃子都是一樣的意義:冬至吃碗“杏殼簍”這一天,一個九天都不會凍耳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