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我們不吃餃子

自從挨家挨戶都能收看CCTV了之後,似乎全國的傳統文化正在發生一種畸變。而這種畸變可以從冬至這個節氣說起。

冬至,我們不吃餃子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

歷史如此悠久的節氣也演變出來了諸多的風俗習慣。冬至之際,北方大多吃餃子,而南方不少則習慣吃湯圓。但如浙江則各地都差異很大,嘉興吃赤豆紅棗湯、桂圓燒蛋,杭州則盛行年糕,紹興則是餛飩、冬釀酒,義烏則吃豆皮卷。

但CCTV在這種大節的時候卻經常理所當然,因為CCTV在北方,所以工作人員大多也是北方人,但其卻沒有多做考據而是盲目地在冬至這天宣揚著“全國人民吃餃子”的說法。於是乎原本吃餃子的人就覺得:原來其他地方人的習俗與我們是一樣的啊!尤其是現在年輕一帶對於傳統文化的認識度遠遠不夠的時候,被CCTV如此宣傳一番豈不是讓原本就不明所以的人都覺得到了冬至那天就該吃餃子。

所以,近兩年來大家也經常會看到一到冬至那天不少地區本地的公眾號都開始紛紛推出如何做餃子的文章了。有了一個錯誤的開頭一個不斷傳播的過程,如果越來越少人還會去質疑:“哎?我們不是不吃餃子的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如之前提到的湯圓、赤豆紅棗湯、餛飩之類的豈不是會在冬至那天慢慢消失。於是乎,CCTV一句“全國人民吃餃子”就變得沒有任何問題了。

但是我們的文化傳承,尤其是地域性的文化傳承真的應當如此嗎?中國是世界上文明歷史最悠長的國家之一,而在這片土地上還誕生了無數風格迥異的文明。記得原來說笑,說在中國一些地方的語言雜亂到什麼程度,就是隔了一座山到另一個村的方言就完全不同了。確實,這便是中國文化的現狀。誠然,也湧現出了很多各地都習慣的文化,可也有更多的文化是屬於一個地域的。

這兩年平紀工作室挺火的,其經常在社交媒體發佈一些配音作品,他們能火最主要的原因不在於他們的配音水平很高,而在於其用滬語演藝的片段的話很接地氣。因為在普通話中一句話是這樣一個表述,而變成各地的方言肯定不會是每個音直譯過來,而是有相應的語境以及一些俗語,這便是地域文化的一種展現,冬至也是。

有些地區覺得冬至是值得歡慶的因為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但也有地區則覺得冬至是一個很嚴肅的日子。因為在這些地區冬至與清明類似,而在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也被稱為冬至夜,長輩都會提醒小輩晚上要早點回去,因為認為這一天是白晝最短的一天,陰氣較重恐對身體不利。在這樣的文化差異下,你隨便亂祝福節日快樂是不對,隨便說些不吉利的話也是不合適的。

如今,尤其在官方層面上這種差異似乎就被無視了。這就造成了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衝突。不少人因為不少媒體的宣傳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的文化與自己所熟悉的文化是一樣的,所以到了其他地區就會鬧出很多麻煩。現今經常被提起的地域黑大多就是因為對於文化的不熟悉或是盲目地誤解造成的。

冬至,我們不吃餃子

冬至只是如今中國文化亂象的一個表現,而在保護自己的文化的同時,如何尊重別人的文化更是更多人需要學習的,尤其是很多遠離家鄉漂泊在外的人們。不要忘記自己家鄉的文化,但更要尊重自己所在地域的文化習慣。

我想這才是走出如今各地文化畸變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