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胖是種病,得治


虛胖是種病,得治



不少人翻自己過去的朋友圈,怎麼看怎麼尷尬,恨不得穿越回去重新潤色一番。最好有個“閱後即焚”功能,防止以後給自己添堵。

10月24日,@中國青年報 發文《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稱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的多篇中文論文涉嫌抄襲或一稿多投,且似乎為了掩人耳目,專門向相關期刊和中文數據庫主動要求將歷史文章“抹除”。


該事件被曝光後,多位社會學領域的學者表示,梁瑩的論文質量低,粗製濫造,他們早有耳聞,對於此次東窗事發並不意外。

與以上事實十分“違和”的是,中青報 @冰點週刊 還提到,從學術頭銜來看,39歲的梁瑩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她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計劃等多個人才支持計劃的入選者;從南京化工大學畢業後,她先後在蘇州大學和南京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在北京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做過博士後研究,並於2009年起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任教。

用她一位同事的話說,她“幾乎拿到了所有她那個年齡文科教授能夠拿到的頭銜”。

論著是一位學者成長路上的重要墊腳石。那些如今無法檢索的論文,曾幫助梁瑩申請學位、獲得研究經費、入選各項人才計劃。但對梁瑩的聲譽來說,這些涉嫌抄襲、粗製濫造的極不光彩的“墊腳石”存在著潛在的威脅。

所以一位網友對此表示:學術界也搞先汙染後治理嗎?


目前,南京大學已經成立調查組,調查梁瑩的學術不端問題。不過,最令人好奇的是,既然梁瑩“劣跡”累累,是如何暢行無阻,拿到了如此多榮譽的?此過程中,竟沒有一個環節對其產生質疑?還是真如梁瑩所說,這樣的“晉升路徑”確實行得通,並且十分普遍?

更耐人尋味的是梁瑩的這幾句話:“你知道我這條路有多難嗎?”“你這樣查,全中國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導都有問題。”“如果你這樣追究下去,所有中國的學者,那麼多,人人都有問題了。”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反腐倡廉藍皮書: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8》中的數據,當前,已查明的學術不端事件中的涉事者,不少都未被處理;網絡是學術不端曝光的最主要方式。媒體人@夏研 表示,這意味著對於學術不端行為,學術共同體本身發現的能力、懲處的力度都有待提高。

對於梁瑩的學術能力,一名曾與梁瑩合作過論文的學生認為,梁瑩不是一個有核心研究方法的學者,但她會揣測期刊編輯選題的傾向性,選擇跨學科或冷門議題入手,並使用有公信力的數據庫。他評價:“這是一種符合學術規範,但又十分有投機性質的模塊化產出。”

學術是純粹的,但學術界是複雜的。今年高校畢業季,北大的李猛教授在演講中曾提到,學者之心應如白金絲那般保持純粹——

任何一位哪怕只是夠格的學者,惟有藉助艱苦的學術訓練,嚴格的學術紀律,才能擺脫自己身上那些以原創性之名誘惑我們的平庸而膚淺的自我。

總之,這次梁瑩和她蒸發的論文,大概是捅了學術界的馬蜂窩了。而互聯網的“馬蜂窩”(對,就是那位世界盃廣告金主)好像惹到了一群“又閒又有正義感的技術宅”。


10月20日,一個名為 @小聲比比 的自媒體公號爆料,知名旅行社交平臺“馬蜂窩”存在大量點評數據造假、抄襲同行的內容,虛假內容佔到馬蜂窩官網聲稱總點評數的85%,並用同一賬號性別忽男忽女,行蹤飄忽不定等等證據佐證其觀點。21日,該公眾號作者再次發文稱“馬蜂窩已銷燬造假賬號”。

22日早間,馬蜂窩針對質疑發表聲明稱,自媒體文章所述的馬蜂窩用戶數量,與事實和第三方機構數據都嚴重不符,正在下架被指證的抄襲賬號,並稱“這是一次有組織的攻擊行為”。

這相當於平臺方變相承認了確有虛假內容存在,只不過是量的多少問題。

誰都知道,對於一個UGC平臺來說,用戶的優質原創內容就是生命,而這些內容的生產和積澱,需要極長的週期,也需要大量的資本支撐。在這個流量變現的時代,為了迅速獲取流量實現盈利,注水成了業內秘而不宣的常規動作。刷單、刷點評、刷閱讀量,總之,無論如何都要搞出一派虛假的繁榮景象。

而作為流量本體被爭奪的我們,看著各種“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的攻略、點評、指南,逐漸從目瞪口呆變得一臉茫然:說好的健康種草呢,真實一點好不好,心好累。


虛胖是種病,得治


知名商業自媒體賬號 @鈦媒體 表示,在事件發生後,一位馬蜂窩內部人士透露,平臺目前正在籌備更精準的反虛假點評系統。而這次的馬蜂窩風波不管是不是一場“有組織的攻擊”,都擊中了互聯網流量模式的要害。

馬蜂窩這樣的平臺,是中國互聯網流量商業模式崛起中的典型代表。水軍問題,本質上拷問的是線上流量和平臺走到線下後的真正價值,即這些虛胖的“流量”到底價值幾何?

其實,不管做學術還是做企業,飯都要一口一口吃才健康,口不擇食難免虛胖。黑歷史太多,基本功又不紮實,很容易被打倒的。所以真正捅了“馬蜂窩”的,從來都不是哪一個人,在此之前,那些虛假的、糟糕的東西,早已伸出了蠢蠢欲動的觸角。

畢竟虛胖不是strong。

• end •




觀點流

有價值的觀點在流動中聚合

觀點 · 聚合 · 價值


主編 | 劉 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本號內容專屬於光明日報 · 觀瀾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