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魎”——蒲松齡《聊齋志異》的那些事兒

《沙漠駱駝》裡有句歌詞這樣唱道:

“什麼鬼魅傳說

什麼魑魅魍魎妖魔

只有那鷺鷹在幽幽的高歌”

中國人向來喜歡聽些魑魅魍魎的午夜傳說,最早在東晉,歷史學家幹寶就寫了部《搜神記》,專講"魑魅魍魎",是志怪小說的鼻祖。

“志怪”兩字最早見於《莊子·齊物論》:“齊諧者,志怪者也”

志怪,就是寫些奇怪之人,奇怪之物,奇怪之事。現代語境中來說,就是寫超現實的世界。寫志怪小說的人中,最巔峰者當屬《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

“魑魅魍魎”——蒲松齡《聊齋志異》的那些事兒

郭沫若曾經在蒲松齡故居寫過一副對聯: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形象的總結了蒲松齡《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蒲先生寫鬼寫妖,其實是寫人寫現實,為的是諷刺那貪官汙吏、揭露那殘酷的現實。

“魑魅魍魎”——蒲松齡《聊齋志異》的那些事兒

戰禍不斷的少年時期

蒲松齡生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其大半生都在淄川縣城度過。

剛出生時,他的家鄉淄川躲過了清軍的屠城,卻沒躲過饑荒和土匪的侵襲:饑荒使淄川縣城充斥著周邊湧來的難民,路邊歪七倒八的橫著難民屍體;男壯丁被土匪搶走、賣給滿洲人為奴。

七歲那年,淄川發生了嚴重災害,同時謝遷帶領著農民開始起義造反,攻佔了淄川縣城,滿洲人對起義進行了殘酷鎮壓。《淄川縣誌》裡,1647年這個款項,到處都是些死亡和男男女女結伴自殺的記載。1648年,山東棲霞縣人於七領導了一次頗具規模的農民起義,史稱“於七之亂”,起伏持續達十五年之久。蒲松齡被這場大規模的“起義”深深震撼,在《聊齋志異》中多次提到於七之亂。其中,《盜戶》就描述了這個時期的民眾爭做盜匪的亂象:

順治間,滕、峰之區,十人而七盜,官不敢捕。後受撫,邑宰別之為“盜戶”。凡值與良民爭,則曲意左袒之,蓋恐其復叛也。後訟者輒冒稱盜戶,而怨家則力攻其偽。每兩造具陳,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盜之真偽,反覆相苦,煩有司稽籍焉。適官署多狐,宰有女為所惑,聘術士來,符捉入瓶,將熾以火。狐在瓶內大呼曰:“我盜戶也!”聞者無不匿笑。

說的是清順治年間,在山東滕、嶧兩縣,盜賊猖獗,幾乎每10個人中就有7個是盜賊,連官府都不敢逮捕他們。後來,官府想了一個招安的辦法,招安後的盜匪都另立戶頭為“盜戶”。按理說,誰都不願意被冠上“盜戶”之名,但是滕、嶧兩縣的居民卻爭著當“盜戶”。原來官府怕招安後的“盜戶”們再亂來,就給了他們“超國民待遇”:凡是“盜戶”與良民發生糾紛時,官府都會有意偏袒“盜戶”。結果每當打官司時,雙方都自稱“盜戶”,在衙署裡都不忙著說打官司的真正原因。

艱難的科舉之路

蒲松齡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東學政施閏章讚譽,“名藉藉諸生間”。然而他在之後科舉場中極不得志,雖滿腹實學,鄉試屢不中,至46歲時方被補為廩膳生,72歲時被補為貢生。平日除微薄田產外,以教書、幕僚維生。

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應鄉試未中。

康熙元年(1662年),長子蒲箬出生。

康熙二年(1663年),應鄉試未中。

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應任江蘇寶應知縣的同邑友人孫蕙之聘,南遊做幕。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隨本邑縉紳高珩、唐夢賚遊嶗山。秋應鄉試未中。

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在長期的私塾生活中,蒲松齡將從民間得來的大量故事靈感收集起來,加上了自己的想像寫成《聊齋志異》。

聊齋中的悍婦原型

蒲松齡長期在私塾教書,家裡的事就全部託付給了妻子劉氏。命運總是公平的,它雖然讓蒲松齡生活困苦,功名坎坷,卻讓他擁有了一段美滿的婚姻,他的妻子劉氏出生於讀書人家,賢惠明理。他這樣描述妻子:

(妻劉氏)少時紡績勞勣, 垂老苦臂痛 , 猶績不輟。 衣屢浣,或小有補綴。 非燕賓則庖無肉。 松齡遠出 , 得甘旨不以自嘗,緘藏待之 , 每至腐敗。

但蒲松齡的兩個嫂子為人刻薄蠻橫,經常挑起事端,劉氏一向寬容忍讓,連蒲松齡也對妻子的胸懷歎服不已。但由於婆婆一再誇獎三兒媳賢淑懂事,嫂子們心懷嫉妒,一再蓄意尋釁吵鬧。蒲松齡的父親實在忍受不下去只得為幾個兒子分了家,嫂子們都爭搶好的房屋田地,劉氏靜默在一旁聽任發落,結果落到蒲松齡名下的只有老家農場裡的20畝薄地和3間草屋。

《聊齋志異》中二十多次對“悍婦”的描繪與奚落裡,可以看出蒲松齡對這兩位蠻不講理的嫂子的不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