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魉”——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那些事儿

《沙漠骆驼》里有句歌词这样唱道:

“什么鬼魅传说

什么魑魅魍魉妖魔

只有那鹭鹰在幽幽的高歌”

中国人向来喜欢听些魑魅魍魉的午夜传说,最早在东晋,历史学家干宝就写了部《搜神记》,专讲"魑魅魍魉",是志怪小说的鼻祖。

“志怪”两字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怪,就是写些奇怪之人,奇怪之物,奇怪之事。现代语境中来说,就是写超现实的世界。写志怪小说的人中,最巅峰者当属《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魑魅魍魉”——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那些事儿

郭沫若曾经在蒲松龄故居写过一副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形象的总结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蒲先生写鬼写妖,其实是写人写现实,为的是讽刺那贪官污吏、揭露那残酷的现实。

“魑魅魍魉”——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那些事儿

战祸不断的少年时期

蒲松龄生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其大半生都在淄川县城度过。

刚出生时,他的家乡淄川躲过了清军的屠城,却没躲过饥荒和土匪的侵袭:饥荒使淄川县城充斥着周边涌来的难民,路边歪七倒八的横着难民尸体;男壮丁被土匪抢走、卖给满洲人为奴。

七岁那年,淄川发生了严重灾害,同时谢迁带领着农民开始起义造反,攻占了淄川县城,满洲人对起义进行了残酷镇压。《淄川县志》里,1647年这个款项,到处都是些死亡和男男女女结伴自杀的记载。1648年,山东栖霞县人于七领导了一次颇具规模的农民起义,史称“于七之乱”,起伏持续达十五年之久。蒲松龄被这场大规模的“起义”深深震撼,在《聊斋志异》中多次提到于七之乱。其中,《盗户》就描述了这个时期的民众争做盗匪的乱象:

顺治间,滕、峰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之,盖恐其复叛也。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而怨家则力攻其伪。每两造具陈,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盗之真伪,反复相苦,烦有司稽籍焉。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闻者无不匿笑。

说的是清顺治年间,在山东滕、峄两县,盗贼猖獗,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7个是盗贼,连官府都不敢逮捕他们。后来,官府想了一个招安的办法,招安后的盗匪都另立户头为“盗户”。按理说,谁都不愿意被冠上“盗户”之名,但是滕、峄两县的居民却争着当“盗户”。原来官府怕招安后的“盗户”们再乱来,就给了他们“超国民待遇”:凡是“盗户”与良民发生纠纷时,官府都会有意偏袒“盗户”。结果每当打官司时,双方都自称“盗户”,在衙署里都不忙着说打官司的真正原因。

艰难的科举之路

蒲松龄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名藉藉诸生间”。然而他在之后科举场中极不得志,虽满腹实学,乡试屡不中,至46岁时方被补为廪膳生,72岁时被补为贡生。平日除微薄田产外,以教书、幕僚维生。

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1662年),长子蒲箬出生。

康熙二年(1663年),应乡试未中。

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应任江苏宝应知县的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在长期的私塾生活中,蒲松龄将从民间得来的大量故事灵感收集起来,加上了自己的想像写成《聊斋志异》。

聊斋中的悍妇原型

蒲松龄长期在私塾教书,家里的事就全部托付给了妻子刘氏。命运总是公平的,它虽然让蒲松龄生活困苦,功名坎坷,却让他拥有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他的妻子刘氏出生于读书人家,贤惠明理。他这样描述妻子:

(妻刘氏)少时纺绩劳勣, 垂老苦臂痛 , 犹绩不辍。 衣屡浣,或小有补缀。 非燕宾则庖无肉。 松龄远出 , 得甘旨不以自尝,缄藏待之 , 每至腐败。

但蒲松龄的两个嫂子为人刻薄蛮横,经常挑起事端,刘氏一向宽容忍让,连蒲松龄也对妻子的胸怀叹服不已。但由于婆婆一再夸奖三儿媳贤淑懂事,嫂子们心怀嫉妒,一再蓄意寻衅吵闹。蒲松龄的父亲实在忍受不下去只得为几个儿子分了家,嫂子们都争抢好的房屋田地,刘氏静默在一旁听任发落,结果落到蒲松龄名下的只有老家农场里的20亩薄地和3间草屋。

《聊斋志异》中二十多次对“悍妇”的描绘与奚落里,可以看出蒲松龄对这两位蛮不讲理的嫂子的不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