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血液“黏稠”嗎?

你的血液“黏稠”嗎?

不少人在抽靜脈血化驗時,看見自己的血液流入注射器或真空採血管的速度較慢,並且呈深紅或暗紅色時,就會問護士:“我的血是不是太‘黏稠'了?”這種情況的出現,一般是因為血液中紅細胞數量增多,導致血液顏色變深紅或暗紅,抽血時血流速度減慢。但僅靠肉眼通過觀察血液的性狀來判斷血液是否黏稠,是不準確的。那麼,什麼叫“血液黏稠”呢?

血液黏度屬於血液流變學的研究內容,所以醫院將血液黏度及其有關檢查統稱為血液流變學檢查(簡稱血流變檢查)。影響血液黏稠度的主要因素有:血細胞性因素,如血細胞數量多少、大小、形態,紅細胞變形性,血小板功能等;血漿性因素,如血漿蛋白(特別是纖維蛋白原、免疫球蛋白)、血糖、血脂、纖溶活性等;血管性因素、如血管長度、直徑和內膜光滑度等;其他因素,如情緒、生活模式、吸菸、飲酒等。以上因素如發生障礙活出現異常,就可發生血液黏稠。

你的血液“黏稠”嗎?

引起高黏血癥的原因: ①細胞濃度過高:血液中的細胞數量相對增多。例如老年人體內水分相對減少,血液中的水含量也減少,那麼血細胞的比例就會相對增大,由於血液中的液體成分減少,固體成分增多,血液中的黏度就自然升高了。 ②血液黏度增高:血液中除了紅細胞以外,還有許多血漿蛋白,如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這些大分子蛋白質增多時 常與紅細胞黏合成網格,增加了血液流動的阻力,導致血液黏度增高。 ③血細胞的聚集性增高:血液中的細胞應該是單個執行功能,而不是積聚在一起的。當紅細胞或血小板的結構出現某種異常時 ,紅細胞和血小板就會積聚到一起,就會阻塞血管,形成血栓。 ④血細胞的變形性減弱:人體內的毛細血管是很細的,最小的血管只能允許一個血細胞通過,而且血細胞在通過小血管時還要改變形狀,以利通過,當血細胞的變形能力減弱時,通過小血管時很困難,影響血流速度,因而使血黏度增高。 ⑤血脂異常:由於血液是全身循環的,所以血液中脂質含量過高時,可以使血液的自身黏度改變。另外,增高的血脂可抑制纖維蛋白溶解,使血液黏度稠度更加增高。血黏度的增高,有利於冠心病的發生,甚至誘發急性心肌梗死。

你的血液“黏稠”嗎?

高黏血癥的早期信號:有些中老年人經常感覺頭暈、睏倦、記憶力減退等,總認為是人生走向衰變的必然現象,其實這就是高黏血癥造成的惡果。 早期主要表現:①晨起頭暈,晚上清醒;②午餐後犯困;③蹲著幹活氣短;④陣發性視力模糊;⑤體檢驗血時,往往針尖阻塞和血液很快凝集在針管中; 在日常生活中,中老年人如發現自己有上述症狀,應及時去醫院作血流變學檢查。

預防“血液黏稠”,必須定期體檢。50歲以上的人應該做血液流變學檢查和血小板聚集試驗。根據檢查結果,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減少栓塞性疾病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