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狱,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之谜

他人即地狱,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之谜

1964年10月的一天,法国的各家报纸纷纷登载一则消息:巴黎作家萨特喜获诺贝尔文学奖。

字体加粗的标题,热情洋溢的用词,夸大煽情的语气……报纸动用了所有重大新闻的报道手段。很多人挥舞着报纸,热情地讨论萨特到底穿哪种服装领奖才能更充分地体现法兰西元素。

可是,萨特并拒绝了这一了不起的奖项和附带的2602万法郎奖金。

他人即地狱,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之谜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作家心目中的太阳。谁能拒绝太阳的光辉呢?中国早就不崇拜作家了,但是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这段时间可能只有几天时间,莫言成了国民的崇拜对象——虽然绝大多数人没读过莫言,甚至什么书也不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了无条件的崇拜,但是这种崇拜只是一种盲从于习惯的媚顺,与文学无关。

诺贝尔文学奖的这种通天力量,让大家无所拒绝。可是,萨特却轻易地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举重若轻。

他人即地狱,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之谜

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大厅里,萨特的特使带来了一份萨特签署的拒绝声明。声明的题目是“作家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这并非萨特第一次拒绝权威机构的认可,他早就拒绝了法兰西学院的邀请。诺贝尔文学奖是最高的专业认可,而法兰西学院是最高的国家认可,萨特全都拒绝了。

萨特到底在拒绝什么呢?

萨特在声明里说,他是因为不想受到约束而拒绝的。虽然诺贝尔文学奖并未要求萨特做什么,但是萨特认为接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等于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则——既然接受了人家的原则,就要受人家的约束。

他人即地狱,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之谜

当然,萨特也可以去领奖,发表获奖致谢感言,然后领取奖金,但是回去以后照样坚定地认为自己并未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西方思想。幸而,萨特是个诚实的人,人格也未分裂,所以他只能明确拒绝,而非含糊地接受。

有时,拒绝才是尊重,对双方都是尊重。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尊重这一世界大奖的一贯标准,也尊重自己的作品。萨特是一个gong产主义者,这在作品中足以体现。萨特在拒绝声明里说,诺贝尔文学奖客观上成了对西方作家和东方she会主义国家叛逆者的奖励。萨特忠于自己的作品,不容许他自己有丝毫背叛自己作品的行为。一部作家本人都可以随便背叛的作品,一个连自己作品都可以随便背叛的作家,都不会获得读者尊重。

他人即地狱,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之谜

宁可拒绝文学的最高奖项,也绝不损害自己的写作,这样的作家,又怎能写不出让人尊重的作品!

哲学家萨特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是“他人即地狱”,这句话让多少人痛苦而警醒。对于作家萨特来说,他人对作品的奖赏(当然更大可能是抨击)就是自己的地狱。哲学家萨特当然是智慧,他避开了这一地狱,登上了自己心中的高峰。

视他人为地狱的萨特,死时却有大约五万人为他送葬,而且至今和将来,都会有人在读完他的著作后,认可他,崇拜他。萨特告诉我们,只有视他人为地狱,才会赢得他人。

其实世界上的人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是作家,第二种不是作家。对于这两种人来说,萨特都是他人,也都是地狱。

在萨特的地狱里锻炼——涅槃。

2017年8月30日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