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化棚改紅利或褪去 三四線樓市將走向何方?

貨幣化棚改走勢目前或成為三四線樓市走勢最大不確定因素。

10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要求商品住房庫存不足、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市縣要儘快取消貨幣化安置優惠政策。住建部副部長倪虹針對貨幣化棚改的最新解釋是,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針對庫存比較少、房價上漲壓力比較大的城市調整優惠政策,目的是根據不同城市的住房發展狀況和水平,“精準施策、因城施策”。這次不是取消貨幣化安置方式,而是因地制宜調整貨幣化安置的鼓勵政策。

根據公開資料,我國2014年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為9%,2015年為29.9%,2016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48.5%。官方數據稱,2016年棚改貨幣化幫助地方消化了2.5億平方米的樓市庫存。

對於棚改,恆大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夏磊的評價是,“棚戶區改造,是過去三年支撐房地產行業發展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繁榮的重大政策變量,不僅深刻地改善了民生、改變了城市面貌,也創造出驚人的住房需求、拉動著投資、改變著行業格局,其對推動三四線城市房價地價的影響,有待歷史評估。”那麼,決策層對於棚改態度的變化又將使三四線樓市走向何方?

棚改“因地制宜”

貨幣化棚改的爭議緣於三四線樓市房價上漲以及庫存變化。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的2018年9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統計數據顯示,三四線城市漲幅較大。從新房環比來看,西安(樓盤)漲幅高達6.2%,排在首位。其次是呼和浩特(樓盤)、瀘州(樓盤)、貴陽、西寧(樓盤)、昆明(樓盤),漲幅均超過2%。

億翰研究社提供的數據則顯示,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三四線城市庫存和去化週期已經處於低位,城市正常去化週期一般在12-18個月,而多數三四線城市去化週期不足10個月,並且未來3至5年內,三四線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已出現不足。隨著三四線城市庫存的持續降低,國開行降低貨幣化安置比重是可預見的。

夏磊認為,棚改貨幣化安置是在三四線成交冷清、庫存高企的背景下提出,肩負著三四線去庫存的歷史重任。當前,三四線庫存去庫存基本完成、房價上漲壓力增大,繼續大力度推行棚改貨幣化已不合時宜。

據恆大研究院測算,2016年-2017年,三四線通過棚改貨幣化去庫存分別為1.4億平和1.8億平,佔銷售面積的14.8%和17%。三四線城市庫存持續降低,房價上漲壓力大:當前去化週期和可售面積分別僅為2014年峰值的26.4%和37.2%,創近年新低; 2015年1月至今,58城商品住宅均價上漲49%,其中2017年1月至今上漲30%。

實際上,早在2017年,決策層就已經多次表態各地方政府要針對貨幣化棚改“因地制宜”。2017年8月,住建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申報2018年棚戶區改造計劃任務的通知》中明確,商品住宅消化週期在15個月以下的市縣,應控制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更多采取新建安置房的方式。同年11月,住建部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棚戶區改造項目和資金管理的通知》中更強調,對商品住房庫存不足、房價上漲壓力較大的地方,但仍主要採取貨幣化安置的2018年新開工棚改項目,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棚改專項貸款不予支持。

2018年7月12日,住建部再次強調:“要因地制宜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各地要堅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的原則,切實評估論證財政承受能力,不搞一刀切、不層層下指標、不盲目舉債鋪攤子,進一步合理界定和把握棚改的標準和範圍,重點攻堅改造老城區內臟亂差的棚戶區和國有工礦、林區、墾區棚戶區。”

遏制房價上漲

三四線城市房價以及庫存表現使得貨幣化棚改存在較大爭議。不可否認的是,貨幣化棚改紅利一旦褪去,三四線樓市走向並不樂觀。

夏磊就認為,2017年11月,我們旗幟鮮明地提出“2018年棚改貨幣化安置比率將回落至40%,棚改對房地產銷售投資貢獻轉負。”促使我們做出判斷的核心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棚改貨幣化去庫存的歷史任務在2017年基本完成,三四線去化週期迴歸合理水平、繼續大力度貨幣化安置將增加三四線房價上漲壓力;二是隨著房價上漲,貨幣化安置成本大幅高於實物安置,繼續大力度貨幣化安置不利於控制成本。

夏磊甚至認為,從某種程度上,過去三年的棚改貨幣化去庫存對非大都市圈周邊的三四線城市住房需求有一定透支,從開發商庫存變成了居民庫存,我們預計那些沒有產業導入和人口流入的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將面臨長達3-5年以上的供求格局調整。而有產業導入和人口流入的一二線城市、大都市圈周邊以及區域中心城市仍然存在10年以上的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紅利。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棚改貨幣化安置急剎車政策會使得三四線城市樓市將逐步降溫,從而影響房企銷售業績。同策研究院認為,在現階段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主要有兩個推動力。一是房價在不同能級城市間輪動,處於價格窪地的三四線城市的價值被髮掘;二是棚改貨幣化安置政策為三四線城市注入購買力,拉動城市需求並壓制供應,推升房價,成功降低城市庫存,全國商品住宅去化週期降至低位。以棚改為樓市推動力的部分三四線城市面臨人口淨流出的需求降低風險,未來隨著棚改工作的結束、貨幣化安置的比例降低,三四線城市將需求釋放乏力,前期大量囤地的房企面臨去化困境。

這也是開發商的擔憂。新城控股副總裁歐陽捷認為,貨幣化棚改明年還會悄然迴歸。原因是,目前市場已經出現下行信號,雖然我們認為明年市場可能橫盤,但如果大幅度減少棚改貨幣化,將導致地方政府棚改意願大幅下降,房地產投資大幅降低,嚴重影響經濟增長穩定。

另一開發商高層則表示,中央會議明確“堅決遏制房價上漲”,限價令正在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複製。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商品住房庫存不足、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市縣要儘快取消貨幣化安置優惠政策”,現在全國商品住房庫存已經不多,如果明年房價上漲壓力不大,這一要求就基本不存在執行的前提條件了。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認為,從決策層傳遞的棚改動向來看,有幾點值得關注:其一,取消貨幣化安置的範圍擴大化,在全國去庫存壓力逐步減輕的現狀下,為穩定三四線城市房價,本次常委會明確提出了針對商品房庫存不足、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市縣要取消貨幣化安置;其二,取消貨幣化安置的進程加速化,從去年8月六部委提出控制貨幣化安置比例,到去年11月對於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地方專項貸款不予支持,再到今年7月住建部提出針對性及時調整棚改安置政策,本次傳遞的信息則是“儘快”取消,說明了取消貨幣化安置已經提速;其三,三四線房價的上漲已經受到嚴重關注,今年下半年一二線城市樓市降溫的趨勢漸漸清晰,而三四線部分城市則依然維持房價的上漲,取消貨幣化安置也是直指房價上漲壓力大的三四線城市,除了一二線重點城市,“遏制房價上漲”也逐步擴展到全國。

張波認為,貨幣化安置退出歷史舞臺的大幕已經拉開,但1500萬套棚改的目標並不會因此而變。一方面是不能搞“一刀切”,不同市縣的情況不同,雖然整體上貨幣化安置需要“儘快”退出,但各地的退出節奏會有差異,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策略;另一方面是不盲目取消貨幣化安置,在商品房庫存充足的縣市,還應積極推進貨幣化安置,更好更快滿足用戶的住房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