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諾曼底到萊茵河:英美盟軍的尷尬作戰

從諾曼底到萊茵河:英美盟軍的尷尬作戰

盟軍兩大統帥: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

1944年夏季,德國在東西兩線都遭受毀滅性的失敗,榮耀的勝利對盟軍來說已屬稀鬆平常。在西線,經過了一個多月的僵持,英美軍終於打開了局面。

從諾曼底到萊茵河:英美盟軍的尷尬作戰

艾克手下兩大將:高調的巴頓和低調的布萊德利

8月,德軍在法萊斯戰役中遭到嚴重失敗,其第7集團軍以及西線裝甲集群的主要單位不是被包抄合圍就是損失了幾乎全部裝備。到9月,英軍已經越過了法比邊境並洞開了通向比利時的門戶。9月3日,英軍禁衛裝甲師解放了布魯塞爾;9月4日,安特衛普落入英軍第11裝甲師之手,而在英軍的右翼,美軍第1集團軍在比利時的那慕爾跨越了馬斯河,而巴頓的第3集團軍也在法國的梅斯渡過了摩澤爾河,深入到了洛林地區。這使盟軍最高統帥部意識到:德國在法國北部的敗局已定,他們甚至樂觀地預期,西線戰事可能在1945年新春到來之前就能結束。

從諾曼底到萊茵河:英美盟軍的尷尬作戰

德軍“嬰兒師”的頑強讓德軍逃脫法萊斯口袋

然而一個需要立即考慮的問題便擺在了盟軍面前:接下去該怎麼辦?蒙哥馬利認為“現在終於到了該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並直衝柏林的時候了。”可是當時的艾森豪威爾卻有另一種看法:所有的盟軍部隊應該在一個寬大的正面向著德國本土齊頭並進。但由於蒙哥馬利的一再堅持,並考慮到當前的德軍確實已經被打敗並處在後撤之中,所以艾克最終還是勉強地同意了蒙哥馬利的建議,但同時他也命令巴頓的部隊向洛林乃至薩爾地區繼續推進,這樣就能迫使德軍在兩個相距十分遙遠的戰區內分散他們的防禦力量。以後的戰事便是這兩個方向上的“市場一花園”和“阿登反擊”,而在這兩個戰役中,盟軍都遭受了挫折,並最終使盟軍退出了柏林之爭。

基於這種考慮,剛剛晉升元帥的蒙哥馬利在9月派遣3個空降師深入荷蘭腹地,執行代號“市場一花園”的作戰行動,以實現從齊格菲防線北端跨越萊茵河、攻入德國本土的戰略目標。

從諾曼底到萊茵河:英美盟軍的尷尬作戰

希特勒和他的“救火隊長”莫德爾元帥

然而在戰線另一端,德軍卻遠非盟軍所認為的已經崩潰,德軍的千里大撤退,讓盟軍產生了巨大的戰略誤判。德軍雖然在諾曼底地區損失大量人員和裝備,但在法萊斯口袋中,由於盟軍行動的遲緩,德軍幾乎是成建制的逃出了他們的幾乎所有單位,這樣經過了戰火考驗的骨幹力量被保存了下來,這使得他們在得到後方補充後能迅速形成戰鬥力。隨著盟軍在法國南部登陸,為了避免出現第二個法萊斯,德軍紛紛快速地從法國西南、中部以及北部地區後撤。雖然盟軍以最快的速度尾隨追擊,但卻無法大規模地切斷幷包圍這些德軍,這使盟軍在諾曼底戰役後並沒有取得一個決定性的戰略勝利,也未能如東線那樣大規模成建制的消滅德軍的基本力量,而希特勒正是憑藉這些力量,能夠在西線穩住陣腳,甚至還能發動反擊。

從諾曼底到萊茵河:英美盟軍的尷尬作戰

阿納姆戰役中被俘的盟軍空降兵

而這時英美盟軍情報的巨大失誤,還有高層統帥部的將領們的盲目自大和樂觀(後來德軍發動阿登反擊戰時,幾乎所有盟軍高級將領不僅不知情,甚至還統統都不在指揮部裡),這兩個原因使得英美盟軍在以後的戰事中再未取得能夠媲美東線蘇軍那樣巨大的戰績,淪為了二戰的配角。

現在德軍已經有步驟地停止了自諾曼底戰役以來的不斷後撤,重新回過頭來集結一切可以集結的力量,同時希特勒也源源不斷把後備力量增援過來。德軍決定將正在各條戰線上逐漸逼近德國本土的盟軍阻擋在德國大門之外,而第一個撞上槍口的正是自得意滿的蒙哥馬利。

莫德爾其實並不知道蒙哥馬利的空降計劃,他被希特勒緊急從東線調來荷蘭當救火員,而他手下當時只有臨時糾集起的幾支互不相屬的德軍部隊。然而他卻抓住英軍計劃的漏洞和行動的拖沓,以僅有的少數裝甲部隊碾壓了盟軍的缺乏重裝備的三個空降師,再以步兵部隊層層設防,阻止了英國裝甲部隊的推進,挫敗了盟軍奪取阿納姆大橋的計劃,結果“市場一花園”變成了“遙遠的橋”,這場勝利不僅讓盟軍由北部沿最短路線突入德國核心地區的戰略最終失敗,也使得德軍重新看到了扭轉乾坤的希望。

之後在荷蘭的遲滯作戰中,年輕的德國傘兵成為了防守荷蘭南部戰線的主心骨,他們利用荷蘭當地成網絡狀的運河地形,成功的把盟軍拖入陣地戰中,而裝備著豹式坦克的裝甲連在戰場上東奔西走充當戰地消防隊,一次次打退盟軍裝甲部隊對己方脆弱防線的衝擊。經過不懈的努力,德軍最後居然保住了馬斯河防線。

從諾曼底到萊茵河:英美盟軍的尷尬作戰

英軍在荷蘭戰役中一籌莫展

盟軍從諾曼底開始的千里大進軍停滯了,從阿拉曼一路殺來的英軍,從此之後,再也沒能打垮他們對面的德軍。隨後長達150天的歐弗隆以及馬斯河突出部戰役,沒有給盟軍帶來任何有價值的回報,它在1944年那個冬天發行的報刊上,從未獲得過任何“戰略性勝利”的評論。德軍被節節擊退,但他們卻成功地保住了在荷蘭的完整的戰線,雖然在懸殊的實力對比下被英軍逼得步步後退,但德軍一直都未崩潰,他們最終堅持到了到柏林淪陷,德國最終投降。而有意思的是,當初盟軍撤退的敦刻爾克,也扛住了英軍的多次進攻,同樣堅持到了最後。

從諾曼底到萊茵河:英美盟軍的尷尬作戰

血腥的許特根森林戰役

同時在另一個方向,感覺良好的巴頓和布萊德利,領著他們的部隊燒著汽油,風馳電掣般穿過上千公里的無人防守地帶,來到洛林和薩爾地區,這裡他們遇到了崎嶇的地型以及連綿不斷的森林,當然也有嚴陣以待的德軍防線。許特根森林之戰從9月持續到了12月,如同在荷蘭一樣,依靠地形拼死抵抗的德軍雖然也被屢屢擊退,但他們同樣成功地維持了完整的戰線,並擋住了盟軍前進的步伐,雙方三十萬人的傷亡,使許特根森林成了血腥的森林。實際上,許特根森林戰役是西線最後的血腥戰役,雙方的傷亡遠超過阿登戰役。許特根森林之戰後一個月,德軍發起了“阿登反擊戰”,而這時,疲憊的美軍正在休整。

從諾曼底到萊茵河:英美盟軍的尷尬作戰

阿登反擊戰中的德軍

現在看來,阿登戰役不僅是個神話,還是個笑話。參戰的英美軍24個師有60萬人,還有絕對的空中優勢,結果前期被打得丟盔卸甲,後期讓德軍幾乎全身而退(參照兩個月後的春曉作戰,這在東線是無法想象的,而春曉作戰德軍投入的力量還比在阿登的強大)。至於德軍帳面上雖有23個師,但實際上僅僅只有25萬人。

神話般的巴斯通包圍戰更是個笑話,被圍的美軍有第101空降師(滿員四個團)、第10裝甲師一部和106師餘部,還有第8軍的全部重炮,實際上遠比包圍他們的德軍要強大,而所謂的物質缺乏,僅僅持續了兩天,空投就來了。

包圍巴斯通的德軍明面上有五個師參與了圍困(前期只有一個國民師),但實際上只是三個國民擲彈兵師(基本上屬於民兵序列),一個傘兵師(還要擔負阻擊巴頓的解圍)和教導師的部分步兵兵力,德軍的坦克和突擊炮也沒有包圍圈裡的美軍的多(時候很多101師的人認為,即使巴頓不來解圍他們都能頂得住,其實他們膽子再大點主動打出去,德國人肯定是擋不住的),而且德軍的炮兵還沒跟上來,更不用說天氣一好就有鋪天蓋地的盟軍飛機壓來。

德軍真正的進攻僅僅維持了兩三天,還是幾次營級規模的試探性進攻,沒有組織過一次全面的進攻。後來因為盟軍空軍的壓制,改圍困了。其實德軍主力真正的進攻方向,在北薩爾斯一帶,他們企圖衝向安普衛特,如當初法國戰役那樣分割英軍和美軍。而他們被英軍擊退後,分割盟軍的計劃遭到失敗,再加上巴頓的三個裝甲師從南面壓來(被那個缺編的傘兵師阻擋了五天),最後只得全面撤退。而巴頓的部隊,也並沒有截斷德軍的退路,而是讓德軍保持著幾乎所有建制全身而退了。

有意思的是,在“阿登反擊戰”前,德軍所有“正常思維”的將領都反對這個作戰,唯獨希特勒堅持,並在計劃上親筆寫下“不得修改”,就如同當初法國戰役一樣。其實按倫德施泰特的建議,僅僅開展一個戰役級別的包圍戰,應該是穩贏的。但這時的元首急需一個戰略級的勝利才能解決問題了,只是希特勒忘了在法國戰役中,德軍可不僅僅只有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還有150萬步兵部隊跟在後面,而在阿登,他可變不出150萬步兵來。

而另一方面,盟軍統帥部表現又如何呢?開戰前,就是“什麼也沒有做”,面對德軍如此巨大的戰役準備,擁有絕對空中和無線電密碼優勢的盟軍居然毫無察覺,而1940年6月德軍就是從阿登殺出的,這才過了幾年啊,他們就忘了。艾森豪威爾甚至還給蒙哥馬利打賭說,在這個聖誕節前可以結束戰爭,為此還挺認真地訂下了一筆小小的贖金。(幾年後在朝鮮又是一個聖誕回家,老美看來老不長記性)

阿登攻勢並不是西方史界吹噓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的最後一次反攻,希特勒最後通一搏輸了個精光”,實際上就是這些部隊,稍加補充後,在兩個月後在東線發動了“春季覺醒攻勢”,在巴拉頓湖畔,希特勒企圖以他的“一流部隊”擊敗蘇聯的“二流部隊”(想學孫臏賽馬),但結果卻是他的“一流部隊”被蘇軍的“二流部隊”僅僅一週便打垮,並從布達佩斯一直被攆到維也那,最後蘇軍士兵在毫無抵抗的音樂之都大街上集體開香檳。

阿登戰後,西線的莫德爾在精銳被抽乾後,依靠幾十個國民師的老弱病殘,苦苦支撐萊茵河防線。而對面,擁有絕對優勢的幾百萬盟軍又在休整了,他們居然僅僅把德軍趕回出發地就算交差了,追都懶得追一下。直到春暖花開,他們才從溫暖的營房出來,輕輕鬆鬆跨過萊茵河,這時,希特勒已經明令放棄西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