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古人是如何打招呼的呢?

118.古人是如何打招呼的呢?

不管古人,還是現代人,都會有人際交往,都會見面寒暄,打招呼。那麼,古今見面打招呼有什麼不同呢?

1.無它乎?

在先民時代,人們穴居野處,在榛莽荊棘叢生的山林草地上討生活,生活條件是極為艱難的。面對神秘莫測的大自然,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進步。鑽木取火,刀耕火種,製作陶器,人們變得一點一點強大起來。既然在野外生活,就難免會遇到一種動物,那就是蛇。蛇是一種令人感到可怖的動物,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毒蛇能給人帶來致命的危險。於是,人們在見面時,就會這樣問一句話“無它乎?”這個它就是蛇。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它在甲骨文中作

118.古人是如何打招呼的呢?

分明就是一條蛇的形象,身上的花紋清晰可見。甲骨文還有寫作

118.古人是如何打招呼的呢?

上部是腳掌,下部是蛇,即蛇咬到腳。小篆它寫作

118.古人是如何打招呼的呢?

後來,它被借為表示人以外的其他事物,就在旁邊加了個“蟲”旁,就成了蛇字。

2.無恙乎?

關於恙,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說文解字》:恙,憂也。從心,羊聲。恙,甲骨文作

118.古人是如何打招呼的呢?

無恙,就是無憂,這是古人打招呼的常用語。當然也可以說不恙。或說別來無恙,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沒啥事吧?!或者:一切都好吧?!安然無恙,就是說無病無災,平平安安。由憂愁,還引申出疾病的意思,微恙,就是小病。

一種是認為恙是一種善食人心的蟲子。梁代顧野王的《玉篇》:恙,齧蟲也,善食人心。於是人們見面時就問有沒有受到這種蟲子的侵害。《易傳》就持這種觀點。其實,這很可能是一種有毒的昆蟲,被它叮咬後,不僅僅是紅腫發癢的問題,嚴重的皮膚潰爛,引起發燒昏迷症狀,好比是瘧疾病一樣。

3.吃了嗎?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古代沒有比填飽肚子更重要的事情了。又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在農業社會里,農民辛辛苦苦勞作一年,也就是填飽肚子而已。如果遇到饑饉蝗災,或長旱久澇,那就得逃荒去,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哀鴻遍野,餓殍滿地,弄不好是很悲慘的事情。所以,人們見面時就說,吃了嗎?這個吃,小篆寫作

118.古人是如何打招呼的呢?

《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言蹇難也。從口,氣聲。說的直白些就是口吃,俗話說的結巴舌。有個成語叫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複,說話不流利。期期說的的西漢大臣周昌,艾艾說的是三國魏鄧艾。兩人都有口吃的毛病。其實口吃也沒什麼,韓非子就口吃,不影響他受到秦王的喜愛,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

現在咱們說的這個吃,準確的說繁體應寫作

118.古人是如何打招呼的呢?

從口,契聲,後來簡化後,和表口吃義的吃同形。關於吃,有多種寫法,比如“咥(dié)”,陝西方言,非常形象,把事物送到嘴邊可不就是吃, 並且表示狼吞虎嚥的吃,不太雅觀喲。還有寫作“啖”,這是對某種食物偏愛的說法 。蘇軾有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有意思的是,過去人們常說好吃懶作,好吃嘴等多含貶義,現在能吃會吃,就是美食家,用時興的話說就是“吃貨”,說著帶著滿滿的自豪,聽者也是滿滿的羨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