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蓋資本許小林:把握趨勢去投資,然後等待風口的到來丨沙丘學院

雷軍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就是,‘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我把這個理論改了一下,我說誰在風口上做投資,誰就是豬。做投資一定要看趨勢。與其叫風口上的豬,還不如叫守“豬”待兔,就是你按你的趨勢去投資,然後等待風口的來。風口來的時候是賣豬的時候,不是投資的時候。

華蓋資本許小林:把握趨勢去投資,然後等待風口的到來丨沙丘學院

華蓋資本董事長、創始合夥人 許小林

以下內容根據許小林老師在沙丘學院講課筆記整理而成,有刪減:

01

中美PE的簡單對比

投資的起源在美國,現在整個投資行業有將近70年的歷史,其實對美國來講,歷史也不算很長。在中國,我們用20年的時間走過了美國將近70年走的路,可以說是發展迅速。從最新的投資發展態勢來看,中美兩個大市場主要有哪些區別?

資金來源不同

中國和美國PE的錢分別來自哪裡?

目前為止,美國PE最主要的出資主體是養老基金,養老基金佔到了出資總額的30%以上。在美國,養老基金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錢,可以忍受30年以上的週期,比普通商業保險的錢還要長。很多美國VC和PE基金的週期都在十年以上,因為他們覺得十年以內對他們的投資策略會有巨大的影響,所以他們能夠拿到養老基金的錢。

但是在中國,很多基金都是3+2或者5+2,很少有超過七年的。因為中國人想要賺快錢,他們覺得十年的時間才見到成果,太慢了。在過去的這些年,從PE出資人的數量上來看,中國有將近一半的出資人都是來自於高淨值個人和上市公司高管。從金額上來講,並沒有養老金,當然這也跟政策有關,中國的養老金不允許投批,現在保險也是屬於額度制批,然後要備案。

LP偏好不同

中美PE的玩法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股權投資剛起步的時候大都是公司制,但是在美國幾乎99%都是合夥制。公司制和合夥制最大的區別就是,作為公司股東,你對公司的參與權比較多。但是作為有限合夥人,你把錢交給管理人以後,基本上沒有參與的權利。

中國的很多人LP在給錢的時候都在談哪些事情?第一,能不能給我管理公司股權?第二,我能不能成為投委會委員,最好有一票否決權?如果沒有一票否決權,能不能給一個投委會席位?實在給不了投委會席位,能不能給個觀察員?觀察員都不願給的話,能不能在投項目的時候告訴我一聲?

很多GP心想反正你也不否決,那我就讓你參與。結果,很多基金最後都沒法做到完全按自己預先的策略去執行,很大程度上受到了LP的干擾。因為LP在旁聽的時候,他一定是想加入自己的判斷,會影響到你的。

但是在美國,在主流的遊戲規則裡面,從來沒有LP在給你錢的時候會說,你能不能讓我參加投委會?你能不能投某個項目的時候問一下我的意見?他們不會。他們一旦把錢交給你以後,基本上就是一個甩手掌櫃。

中國私募股權現狀

同質化嚴重

中國現在有太多的投資機構,對於一些有排名的機構,有的機構排第1,有的排第50,還有的排第100,如果讓大家去說排第1的機構和排第50的機構之間的區別,除了它們的規模大小、品牌知名度有區別以外,你還能說出這些基金的差異化在哪嗎?說不出來。

美國VC和PE的界限非常清晰,VC基本上不會幹PE的活,PE也不會去幹VC的活。但是中國投資機構的現狀是,我們的VC是PE化的,PE是VC化的,同質化非常嚴重。

未來,中國VC、PE一定要有差異化,而且要進行行業細分。基金和團隊一定要專業化,如果不往專業化走,你很難比較出基金的優勢。對被投企業來講,當他想抬高估值的時候,他也許願意要一些大的基金來幫他抬高估值。但凡他想在行業上獲得幫助,他一定會找專業化的基金,未來這個趨勢會更明顯。

量可觀,質堪憂

2008年前後,二級市場基金總量是12萬億,一級市場也就幾千億。發展到今天,一級市場的基金已經超過二級市場的規模。十幾年的時間,整個私募股權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募、投”達到大學水平;“管、退”則為初中水平

中國私募股權歷經多年的發展,在募資和投資方面,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大學水平。但是在投後管理,以及基金退出方面的研究和積累,現在可能還處在初中水平甚至小學水平。而投後管理和退出,才是真正關係到基金投資回報的重要環節。所以,現在大家也是越來越重視投後管理和退出。

會投的是徒弟,會退的才是師傅。一個基金可能三年以內就可以完成投資,但是投後管理和退出可能需要七年到十年的週期,只有基金到期的時候,你才真正能評價這個基金的好壞。在這一點上除了靠時間積累,沒有什麼捷徑可走。


02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與PE現狀

募資速度放緩,投資活躍度高

2017年是整個中國PE發展史上最狂飆突進的一年。無論是募資還是投資,2017年都是創了一個絕對高點。2018年,整個募資量大幅下降,至少下降了50%以上。

雖然募資的錢大幅下降,但是我們的投資量並沒有降幅太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現在資金端的壓力還沒有完全傳導到投資端。很多今年在投資的錢,用的是過去幾年募資的錢,他們到了這個投資期快結束的時候,必須投出去,所以今年很多的項目仍然在繼續投。

新基金的募資大幅下降,真正影響的是未來一兩年的市場供給額,所以在2019年整個投資額很有可能會大幅下降。

2007—2017,中國PE迅猛發展

2007年前後,中國市場都是美元基金在主導,那時候,基金管理規模能夠破百億,就已經算是非常大了。發展到今天,基於中國市場的高速發展,人民幣基金已經遠遠的把美元基金拋在了後面,而且很多基金都已經超過千億了。

投資機構的裂變

這幾年,投資機構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趨勢,就是很多老牌投資機構中走出來了很多合夥人,單獨成立了新的投資機構。

過去的這些年,因為我們的同質化競爭,因為投資機構的高速發展,很多機構沒並沒有發揮好合夥人的優勢。比如一個大的基金裡,有些人擅長消費投資,有些人擅長文化領域投資,還有些人擅長醫療方面的投資,但是他在一個大的基金裡面很難體現出自己的價值來,就是激勵機制和貢獻沒有做到非常好的匹配,所以導致了投資機構的裂變。


03

如何判斷一家PE的優劣

評價PE好壞的兩個“金標準”

我們怎樣去判斷一個PE的好壞?你可以按照這兩個標準去問他,第一,你的收益率怎麼樣?第二,你給投資人賺了多少錢?這個錢是指給到投資人的現金。你拿回來多少錢並不代表你的收益率一定高。如果你只有給投資人的錢,但是你的年化回報率並不高的話,也是不行的。所以這兩個指標一定要綜合起來用,這樣最能反映一個機構業績的好壞。

現在大家最容易被什麼混淆呢?很多人都是拿單個案例說事兒,比如某個項目賺了300倍、500倍的回報,他會用這個單案的回報率來混淆整個基金的回報率。可能這個案子只是他的最小的基金投的案子,也可能他這一輩子就投出了這麼一個案子,其他的都是賠錢的,但是你會誤認為他所有的投資都是這個回報率。

在市場裡面,你看到的很多特別牛的機構,都不如你想象的那麼牛,這個絕對是真實的情況,所以我們不要人云亦云,去聽別人吹牛,你就問他這兩個標準,要拿數據去做評判。


04

中國PE的簡單分類

基於自己過去十幾年的經驗,我把中國PE大概分了以下幾類。

產業背景VS投資主導

有一些PE投資是產業主導型,比如騰訊,如果你把它當做一個PE,它是市場非常大的PE,它在很多方向都在投資,而且投資的體量非常大,但是它的背後其實是一個產業的資本,就是它是以產業的方式來做投資,而不是單純的投資或者財務主導的。

對於投資主導型的機構,這些合夥人不會去做產業運營的,至少現在或者可預期的3到5年內,應該不會去做產業運營,還是以投資項目為主。

綜合型VS細分型

現在,早期基金專業化了很多,中後期的基金現在還是綜合性的居多。市場上規模超大的基金都是綜合性基金,所謂綜合性基金,就是所有的投資方向、投資策略、基金共享收益都在一個大基金裡面,只是它會分不同的項目組。

我一直倡導的就是,一定要走專業化的方向,把每個基金都拆出來,做醫療的,就只投醫療,而且團隊裡面最好一半以上都是學醫的。投TMT的就只投TMT方向,投軍工的那就投軍工。當你往專業化方向去走的時候,你是可以去做差異化競爭的。如果你還走綜合的路,你可能很難在綜合能力上去超越。

當然現在有很多分歧,就是未來的方向是完全走到一個細分的方向,還是綜合性方向跟細分方向會共存?大家還在摸索過程中,現在給結論還為時尚早。

併購投資基金

很多基金都有自己的一個特定時期的策略,但是真正從長遠的發展來講,從美國的經驗來看,關於股權投資的分類,就是併購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 VC跟PE的界限是非常清楚的。

在美國,股權投資PE就是併購基金,不管是相對控股還是絕對控股,他就是以併購為目的去做整合的。如果一個PE基金投進去以後,只是想跟著這個企業創始人的發展去賺錢,對企業的發展沒起到幫助作用,那你不能叫真正的PE基金,只能說是一個偏財務的基金。

中國的併購都是幹什麼?我有錢,我就去拿現金收一個沒錢的公司,或者說我是一個大公司,我去收一個小公司。最難的是什麼?發展的很好的一個小公司,想把一個大公司收了,非常難。還有就是你去收一個活得還不錯的公司,跟他講強強聯合,人家活得很好,幹嘛被你收。

中國人這種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文化,致使他們不願意併購,他就想當老大。除非他活不下去,否則他不會讓你收的。這也是過去為什麼中國很難有併購基金的原因。但是在未來,併購在中國一定是一個巨大的方向。


05

為何聚焦醫療與文化行業

無論是經濟好還是經濟差的時候,醫療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方向,為什麼?

十年前為何聚焦醫療與文化投資?

2007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GDP是2200美元,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是2000到4000美元以上。在人均GDP過了4000美元,就是當你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醫療健康和文化教育等方向自然而然就成了消費的剛需。大家一方面關注身體健康,另一方面關注的就是精神健康。

身體健康,就是願意在醫療方面花錢去做高端體檢,出了一點小問題都恨不得找最好的醫生,而且也願意去請家庭醫生來管理我們日常的健康。

現在,人脈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的消費也越來越高端。中國建國以來的前35年,解決的是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但是後35年,尤其是改革開放這40年的發展,最大的變化就是消費升級,吃穿住行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有幾百上千家的供應主體在供應,供給遠遠大於需求。所以,隨著整個經濟的發展,醫療和文化教育在未來一定會成為更大的剛需。

經濟低迷,“藥”不能停

無論你是做二級市場還是做一級市場,在經濟週期低谷的時候,投醫療行業都是相對安全的,因為這個行業是相對抗週期的。現在我學了一個新詞叫“醫食住行”,就是醫療越來越成為大家關注的重中之重。為什麼醫療會被大家這麼看好,而且幾乎現在所有的基金裡面都有醫療方向的配置,它背後是有一些邏輯來支持的。


華蓋資本許小林:把握趨勢去投資,然後等待風口的到來丨沙丘學院

首先,整個醫療行業的市場體量是足夠讓大家去做投資的。無論你是在醫療行業做實業,還是做投資,總體的盤子和蛋糕還是非常大的。從2010年一直到2017年,衛生費用總支出一直在正增長。最新數據統計,中國衛生費用支出是5萬億元。

在其他行業,可能會出現某一年增長比較快,某一年增長很慢甚至負增長,只有醫療行業一直在正增長,雖然它的平均的增幅可能就在15%左右,但是它每年都在增長。

其次,雖然中國衛生費用支出已經到了5萬億,但是從GDP的佔比來講,醫療方面的總支出只佔了GDP的6.2%,相比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這些國家,我們的空間還是巨大的。2020年,我們國家的目標是把5萬億提高到8萬億,到2030年要達到16萬億,這就是我們整個醫療的大市場。

另外,從醫藥市場在全球的排名來看,在2009年中國的醫藥還是排名世界第五位,但是在2011年我們就到了第三位,從2016年一直到今天,我們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名的位置。所以醫療行業的幸福點就在於,它一直處於高速的成長過程中。

人人都在談論資本寒冬,2018年醫療投資熱度降了嗎?

大家都覺得2018年是資本寒冬,但是在醫療行業的融資方面,無論從藥品還是服務,融資量都是在持續增長的。而且對於單筆投資金額,今年跟上一年或者過去的這些年相比,增幅非常大。過去,一年平均是5000萬一個投資額,現在僅2018年前三季度就已經達到了1.2億,就是投資的案子越來越大。

另外,醫療行業早期的天使輪融資,比例在持續下滑,這與近幾年中國的生物醫藥熱早期有一定的泡沫有關。而後端的投資越來越上升,這跟有些醫療公司比較小、比較散有關係,所以在戰略投資方面,併購整合的案例會越來越多。這也是單筆融資金額出現大的提升的原因之一。

在2018年的醫療融資熱點中,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統計,抗體藥物、在線問診和醫藥電商是2018年前三季度的最熱領域。其中,抗體藥物熱度提升最為明顯。


06

醫療投資的兩個核心邏輯是什麼?

我做了十幾年的醫療投資,那麼這個行業的投資邏輯究竟是什麼?我覺得核心投資邏輯就是兩個。

第一個邏輯,研發創新。你如果想投早期方向的醫療,想賺取高回報倍數,你就一定要關注研發創新的企業。

在研發費用上,2017年,美國排名第一的藥企羅氏,花在研發上的費用是115億美元;而中國排名第一的恆瑞醫藥,在研發上的費用僅有18個億,而且已經是創了中國藥企單年投入研發費用歷年最高。這就是我們在頂尖企業之間的差距。為什麼很多原創研發都在美國,不是說他們運氣好,或者說科學家比我們聰明,而是拿錢和時間堆出來的。

另外,在研發的投入上,對於這些大型藥企,中國的研發基本上是靠科研院所和大學,這些科研機構拿了國家微薄的科研經費在做研發,研發投入平均只佔到收入的1%;但是在美國、以色列以及歐洲一些國家,基本上都是企業作為主導的,而且研發投入最高可以佔到收入的20%。這個區別背後的趨勢是什麼?就是中國對研發的投入會越來越重視,而且有些優秀企業已經從研發上嚐到了甜頭。

第二個邏輯,併購整合。如果你要想追求高風險、高回報,你一定是往早期投研發。但是,早期投資因為風險大,你不可能單項目下重注,一個項目投進去幾個億,你只能做相對分散的投資。一般的早期項目,我們平均下來可能就是三千萬人民幣一個項目。

另外一個更大的市場,尤其是對PE基金來講,將來一定是往併購整合方向發展。因為這個方向容納的資金量更大,市場空間更大。

比如拿醫院這個細分領域來做一下中美的比較,美國的醫院總數是5500家,中國是3萬多家。在私立醫院上,美國現在是1000家,中國現在已經是將近2萬家了。現在大家很明顯地感受到,基本上你接觸到的中國的醫院,無論是民營醫院還是公立醫院,幾乎都是單體的,連鎖的很少。但是在美國,一提到凱撒、美澳,基本上是在全美都有的,它們是非常大的醫院連鎖集團。

客觀來講,在醫院領域,中國的2萬家民營醫院解決了中國15%的醫療服務量,而1萬多家公立醫院解決了中國85%的醫療服務量。將來的趨勢是什麼?一是民營醫院會分走一半的量,二是民營醫院一定會大幅減少,因為不需要那麼多醫院,我覺得中國有五六千家醫院也就夠了。所以,在這個領域將來一定有大量的併購整合。


07

我的PE投資哲學

大家也許會覺得我們在醫療領域做的還不錯,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比較專注,而且堅持了十年以上。如果不是因為堅持十年以上,你根本無法形成對這個細分領域的瞭解和資源的把握。通過這些年的個人感受,我把投資哲學歸結為四個理論。

第一個理論叫寬窄理論。我們在投一個初創企業的時候,經常會面臨這樣的誘惑,就是這個企業的創始人會跟你說,我們幹很多方向都可以,我們既可以to B也可以to C也可以toG(政府業務),我們既可以做服務,也可以做產品。你會發現他說的都有道理,確實也都可以做。

這時候企業就會面臨一個選擇,你是兩個都做,還是選擇做一個特別窄的方向?從我們過去的經驗來看,初創企業越窄越好。

初創期團隊最終能成功,都是在一個細分方向上把它做透,只有極少數的公司有多元化的基因。

另外,對於投資機構來講,如果不往行業細分的話,將來也會變的非常困難。

第二個理論叫趨勢理論。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並不是誰比誰聰明多少,決定了這個企業規模的大小和賺錢的多少。過去二三十年,賺錢最多的基本上都是做房地產的。2007年,中國的前十大富豪,有八個都是來自房地產。房地產的這些人智商比其他行業高嗎?還是他們的商業模式比其他行業都好?並不是,他們只不過是趕上了中國房地產發展最好的黃金時代。時代與趨勢遠遠強過個人能力。

最近十幾年,新經濟的發展,BAT的崛起,互聯網公司新模式的出現,帶動了新的創富浪潮。好多公司可能只有收入,還沒開始盈利,但是個人身價已經幾十億了。他們一定比傳統企業的人要厲害嗎?未必。

所以,把握未來的趨勢,選擇趨勢的方向去做轉型,或者選擇一個大的趨勢的方向去做投資,你獲得成功的概率肯定會更高。

雷軍非常著名的一個理論就是,“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我把這個理論改了一下,我說誰在風口上做投資,誰就是豬。為什麼?因為做投資一定要看趨勢。與其叫風口上的豬,還不如叫守“豬”待兔,就是你按你的趨勢去投資,然後去等待風口到來。風口來的時候是賣豬的時候,不是投資的時候。

第三個就是實踐理論。我經常跟我的同事講,做投資的人一定要非常自信,你一定要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你真正的老師,最大的老師就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沒有把投資的事情想明白,投資是肯定做不好的。別人跟你講的東西,只不過是在某一點上啟發了你,幫助你形成自己的投資邏輯。

最好的投資就是拿真金白銀去實踐。你喜歡哪個行業,哪個基金,哪些細分方向,你就去實踐,你唯一要控制就是在你學習階段把盲注放小一點,不要一下子賭到自己無法翻身。這個學費是你必須要去交的,其他人只能是給你提供參考。

華蓋資本許小林:把握趨勢去投資,然後等待風口的到來丨沙丘學院

第四是安心理論。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技術,不管多詳細的盡調,最後你一定會發現沒有一個項目是正面的。每個項目都有很多亮點,有亮點的同時也會有十幾個潛在的法律或者財務問題。這個時候,你的投資標準是什麼?對於我來說,最大的標準就是安心。

當你對這個項目的各個方面都充分了解以後,你仍然願意去投,那就可以投。這是一個最虛的標準,但是在實際中我覺得是最好的一個標準,你會發現讓你做出決定的不是條款,也不是別人的分析報告,而是決定拍板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