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被欺負時,家長用這三種處理方式,比教孩子“打回去”更好

導語:當孩子被欺負時,家長用這三種處理方式,比教孩子"打回去"更好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各不同的,性格受到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是很大的。有的寶寶天生性格就比較溫和,不愛與人爭論,有的寶寶天生就好強,而且好鬥,看到別人拿著好玩的東西就去搶。對於那些性格比較溫順的寶寶,長大慢慢離開父母的懷抱之後,家長就會有諸多的擔心,害怕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那萬一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其實家長教孩子這三種處理的方式比"打回去"更好。

當孩子被欺負時,家長用這三種處理方式,比教孩子“打回去”更好

一、家長學會從孩子身上找到問題的癥結

如果孩子在學校受到多個小朋友的欺負,那首先可以知道的一點就是,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方式上可能出現了問題。如果人際交往方式是問題的癥結,那麼作為家長首先就要幫助孩子調整與同伴的交往方式,例如,禮貌、協商或是做到主動關心。找到問題的癥結就能慢慢改變孩子總是受欺負這件事情。

當孩子被欺負時,家長用這三種處理方式,比教孩子“打回去”更好

二、淡化敵意,教孩子寬容待人

如果孩子之間所謂的受欺負就是小朋友之間的小摩擦,例如被推了一下。對於這樣的事件,家長不要大驚小怪,要淡化孩子對於小朋友之間交往的"敵意",同時教孩子寬容待人,另外,家長也可借這件事情對孩子作正面教育,讓他知道,這種做法是會對他人造成傷害的,大家不喜歡,小朋友之間要和諧相處。

當孩子被欺負時,家長用這三種處理方式,比教孩子“打回去”更好

三、教孩子自己學會處理糾紛

在孩子稍大點之後,如果是一般性的打鬧,就要教孩子學會自己處理糾紛。其實打鬧在孩子之間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一般是今天打了明天可能就會和好了。所以儘量避免以成人的眼光去衡量孩子之間行為。學會用坦然的心態對待,而且孩子會通過自己的處理,來找到與人交往的"度",這是一種成長。

當孩子被欺負時,家長用這三種處理方式,比教孩子“打回去”更好

最重要的一點是,家長要根據孩子受欺負的程度與性質來決定自己的參與度。大多數家長的一個心態就是希望孩子一旦受到欺負就要學會反抗和自衛,擔心孩子養成怯懦的性格。其實教孩子輕易的就用動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好鬥的性格,不防讓孩子試試以上三種方式來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