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缺席孩子的教育



在現代家庭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餓了找媽媽,洗衣服找媽媽,做作業找媽媽,而有些爸爸明明躺在沙發上卻視而不見,這些爸爸在家裡簡直就是透明的存在。這種現象就是人們戲說的“喪偶式”育兒。

“媽媽生,媽媽養,爸爸回家只觀賞。”正處在“喪偶式育兒”狀態中的媽媽們看到這句話一定笑不出來。


請不要缺席孩子的教育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江蘇省準備以地方立法的方式來反對“喪偶式育兒”,為媽媽站臺撐腰。據《現代快報》報道,11月19日,《江蘇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在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被提交審議,記者看到,《條例(草案)》中擬規定,“父母雙方應當共同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義務,不得以離異或者其他理由拒絕履行”。

身處“喪偶式”育兒家庭的媽媽們,她們的心聲有誰知

大夥兒常在朋友圈裡看到媽媽吐槽爸爸:

“自從生了女兒,我的生活就突變為兒女雙全,我老公就是那個大兒子。” “抱起孩子就說手疼,打起遊戲全年無休。”


在綜藝節目《超級育兒師》的某一期裡,講述一個被兩個孩子逼到“瘋”的太太。兩個孩子有爭吵打鬧,和大多數雙孩家庭一樣,沒什麼特別大的問題。 但真正折磨老婆,讓她非常暴躁的是有一個天天下班什麼都不管,開口閉口就指責太太做得不夠好的老公。

老公對育兒師說:“沒結婚之前,她是一個特別溫柔而有個性的女子,但自從有了第一個孩子,她變得如此地不可理喻。”育兒師毫不客氣的說:“因為你什麼都不管,一開口就是指責,你們家就是喪偶式育兒。”當老公在育兒師逼迫下摟住妻子肩膀的時候,那個堅韌地像一座山一樣的女人當場哭得泣不成聲。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喪偶式育兒”會導致很多問題——在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長期缺位,顯然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把本來父母應該共同承擔的家庭教育責任,全部推到了母親一個人身上,會讓很多母親感覺力不從心,心有不滿,不但不利於家庭教育的開展,母親還會把對父親的不滿轉嫁到孩子身上,這就是很多母親在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忍不住大吼大叫的原因之一。

這個地方以立法的形式反對“喪偶式”育兒,為媽媽們“撐腰”

江蘇省準備以地方立法的方式來反對“喪偶式育兒”,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夫妻一方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這就把父母雙方共同參與家庭教育從原來的自覺自願上升到法律強制,到底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點呢?小編帶您梳理一下。

反對"喪偶式"育兒,父母應共同履行家庭教育義務

父母雙方應當共同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義務,不得以離異或者其他理由拒絕履行。一方開展家庭教育,另一方應當予以配合。並且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在家庭教育中不得出現以下行為,比如放任孩子輟學,用侮辱、虐待、實施家庭暴力等方式開展教育,放任孩子曠課、沉迷網絡、校園霸凌等等情況。

如果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家庭教育的義務,或者暴力、侮辱、虐待等方式實施家庭教育等情況的,未成年子女或者被監護未成年人可以向學校、民政部門、公安機關、婦聯等單位和組織求助,相關單位和組織應當及時處理。

在外打工不能當"甩手掌櫃",語音、視頻要經常溝通

父母應當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確因外出務工等無法與其共同生活的,應當委託有能力的監護人。對於留守兒童,家長們也不能覺得委託人了就不管了,還是經常瞭解下孩子的生活、學習和身心發展狀況。千萬別偷懶,現在網絡很發達,可以通過書信、語音、視頻等方式與未成年子女保持日常溝通聯繫,定期與未成年子女團聚。

開辦網上家長學校,免費指導"如何做家長"

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誰來輔導家長呢?

《條例(草案)》中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託城鄉社區教育機構、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未成年人成長指導中心、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校外教育輔導站等,建立家庭教育服務站點,提供家庭教育服務。

政府要幫助家長們,辦法有這些!比如,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開展家庭教育;同時,還規定政府應當建立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務平臺,依託網上家長學校等向家庭免費提供針對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指導課程和資料,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孩子犯錯學校可叫家長,並提供家庭教育個性化輔導

有的家長說,學校把很多教育的問題都推給了家長,那麼學校幹什麼呢?

在家庭教育中,學校也要有所作為,比如,針對未成年人不同年齡段特點定期對學生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開展家庭教育培訓、諮詢和輔導。

孩子在學校犯了錯,那就要叫家長了。如果學校發現未成年人有違紀、違法或者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應當及時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並提供家庭教育個性化輔導。未成年人有嚴重不良行為,採取個性化輔導仍不能糾正的,學校與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依法申請送專門學校矯治。

家長無正當理由拒絕家庭教育輔導將被記入徵信

有的家長為了陪娃寫作業急得住院,也有的家長對孩子不夠關心。《條例(草案)》中規定,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家庭教育義務,或者採用侮辱、虐待、家庭暴力等方式開展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其所在單位、未成年人就讀學校、鄉鎮(街道)以及村(居)民委員會等相關單位和組織應當予以勸誡、批評教育。公安機關接到報案後應當及時依法處理,並可以責令其接受家庭教育輔導。

未成年人有嚴重不良行為被公安機關處罰,或者出現犯罪等情況,相關部門可會同教育行政部門和婦女聯合會,組織或者委託家庭教育服務機構對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開展家庭教育輔導。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被有關機關責令接受家庭教育輔導無正當理由拒不參加的,作出決定的機關可以依法對其進行訓誡,並可記入其個人信用信息。

看到這裡,是不是很多媽媽們感覺腰桿硬了,以後要求爸爸們參與家庭教育可是有法可依的!不過,爸爸們也不要感覺“瑟瑟發抖”,法律層面縱然有各種硬性規定,但是俗話說“父子連心”,教育孩子,在孩子的成長中不缺席、不缺位更是爸爸們的責任,很多人說,父親參與了家庭教育,孩子會更優秀!

父親多參與家庭教育,孩子會更優秀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不可取代

每一對父母都要明白,爸爸的角色是不能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遺憾的是,有很多人不是這樣想。不少人認為“男人就是要幹事業的,哪有時間帶孩子啊!”。

但是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爸爸的參與,很多事,爸爸做起來,更擅長。

極大地豐富了孩子的世界

大大咧咧的爸爸,在帶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是最佳人選。比如玩體力遊戲,哪個孩子不喜歡在爸爸身上爬高呢?而且爸爸們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會帶來很多新的感受,也會多一些視角和玩法。而且有的爸爸還擅長製作東西。那就親自帶孩子去做一些手工,或者維修一些東西,這些都是非常豐富的生活經歷。

幫助孩子樹立規矩意識

其實在很多家庭,媽媽是權威,而爸爸就不管不問。這樣的權威是不可長久的。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他們會反抗、會質疑媽媽樹立的規矩。如果爸爸參與了。

那就能幫媽媽撐腰說話,一起把規矩維護好,並且讓孩子知道,媽媽定的規矩,得到了爸爸的支持。而且,執行規矩的時候,爸爸嚴肅的表情,可比媽媽的嘮叨還要管用很多。

父親為孩子的成長指明方向

孩子們的身上總是會留著自己父母的影子,他們需要從父親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們需要模仿父親的行為來使自己成長。

所以無論如何,爸爸們都要記得把心放在家裡,不要總說女人決定家的溫度和幸福,因為沒有一個好丈夫,這一切都無從談起。

如何成為一位好父親?

多給妻子一些關愛和支持。在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第一,親子關係第二。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根基,親子關係是家庭的枝葉。沒有好的夫妻關係,不可能有完善的親子關係。

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是看著父親的背影長大的。從父親身上,孩子觀察什麼是男人,什麼是丈夫,什麼是父親,同時會思考什麼是獨立和勇敢。可以說,父親是孩子的獨立宣言,是孩子勇敢的教科書,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

陪孩子運動。哈佛的研究發現,嬰兒從5個月起,就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不一樣。當爸爸抱他的時候,他已經開始驚奇於爸爸的力量,因為爸爸把他舉得很高,讓他四肢伸展。所以,父親是孩子最好的教練。

帶孩子體驗職業生活。有研究者建議,家庭教育的責任分工中,嬰幼兒階段以母親為主,小學階段父母的責任各半,中學階段以父親為主。中學時代是職業生涯教育的關鍵期,父親的優勢可能大於母親,自然應該多為孩子創造拓展性的體驗機會,激發孩子的職業夢想,選擇適合孩子的人生道路。

即使走遍天涯海角,都把孩子記在心裡。工作忙碌的父親往往加班多、出差多,這固然會減少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但是,如果你心裡有孩子,就可能把父愛帶到天涯海角。

一位女博士回憶說,她小時候父親經常出差,每次回來都給她帶不同的轉筆刀,積累多年居然有上千個轉筆刀,她珍藏至今。她過10歲生日的時候,父親從遙遠的地方發來電報,祝賀她生日快樂。這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收到電報,那種驚奇的感覺永遠難以忘記。

做一個有愛又會玩的父親。孩子有著愛玩的天性,倘若父親總是一副嚴肅臉,不願陪伴孩子一起玩耍,漸漸地,孩子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就會疏遠。其實,父親完全可以創造機會帶著孩子一起玩耍,在享受玩樂的過程中因勢利導,寓教於樂,點燃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父親是孩子最初的偶像,在孩子的眼裡,父親有著無所不能的高大形象。隨著孩子漸漸地長大,父親會發現很多事情自己力不從心,跟不上孩子的腳步。這時,如果父親是一位熱愛學習,不斷給自己充電的人,就依然能夠與孩子保持互動交流,同時能夠在孩子遇到困難抉擇的時候,適時地給予孩子幫助與引導。而且,倘若父親愛學習,孩子也會主動愛上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