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晚報:電動自行車國標也該與時俱進了

近日,北京、深圳等地對電動車的禁行、限行措施,引發了人們對電動自行車出行的再次關注。記者發現,電動自行車的國家標準,還是17年前發佈的,標準包括時速不超過20公里,重量不超過40公斤等。十多年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轉變,電動自行車生產技術升級改造,目前市場上幾乎已找不到“國標車”。(4月13日《新京報》)

資料顯示,從1998年產銷量5.8萬輛,到2014年產銷量保持3500萬輛左右,如今我國電動自行車社會保有量已達2億多輛。擁有這麼龐大的電動自行車市場,說明其滿足了市場需求,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成為億萬民眾的日常交通工具。但電動車也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況,那就是居然有超過九成的電動自行車不符合“國標”。也就是說,生產企業、銷售商、消費者在違規生產、銷售、駕駛電動自行車。

目前所執行的電動自行車國標還是17年前的標準,早已滯後於技術發展,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比如限制最高車速不超過20km/h、整車重量不大於40kg、電動機功率不大於240W等,這些核心技術指標早已不能滿足當今用戶的實際需求。與歐美技術標準相比,車速指標明顯落後,車重指標極不合理,不利於國際市場開拓。同時,制動、阻燃、防火、絕緣等安全性能技術指標,都遠遠滯後於市場和管理的要求。

顯然,我國電動自行車國標長期滯後,沒有及時根據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調整,才出現目前的尷尬局面。目前,各地針對電動車所採取的禁行、限行等措施,表面上看是在依法打擊違規行為,但實際上是消費者在為滯後國標埋單,平白增加了社會摩擦成本。

前些年,曾經多次爆發過“電自”和“電摩”的標準之爭,電動自行車與摩托車生產企業各執一詞,互不相讓,亦不肯妥協,結果造成新國標被擱置,遲遲無法推出。如今,電動自行車已經佔據大半市場,摩托車則被邊緣化,部分摩托企業也介入“電自”領域,雙方的矛盾逐漸淡化,彼此應該拋棄成見,共同推動電動自行車的新國標出臺。

目前電動自行車已經進入到產業成熟期的十字路口,如果新國標繼續開“天窗”,就會導致這個產業走向畸形,企業無法做長期規劃目標。而且,技術的進步是非常快的,新國標還未出臺,現在傳統電動自行車就已經面臨智能電動自行車的衝擊,新技術正在形成顛覆行業的格局,如果新國標不能與時俱進的話,那麼出臺之日可能就會變成落後標準。因此,國標不能再停滯不前,應及時根據行業發展形勢、市場趨勢、技術變革等指標,定期做調整,以避免再出現長期“拖後腿”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