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下飯菜系列,一個吃貨對冬天的回憶

上班的日子,天天是快餐。每天重複的菜樣,對食堂已經不抱太多的期望。吃慣了魚肉、生鮮,那個湘味的胃開始不安分,思念起家鄉那些嚼頭足、味道獨特的各式乾菜。沒有菜乾的冬天都不具備冬天的味道。

我的家鄉是湘中地區的一個小縣城,曾國藩、蔡暢等革命先烈的故鄉,一個有著獨特的方言、獨特的生活習慣的地方。就算千城一面,也改變不了我們對食物的獨特記憶。

湖南下飯菜系列,一個吃貨對冬天的回憶

湘中地區的冬季溼冷溼冷的,這裡四季分明,每年自入冬就開始打霜,十幾年前,這裡的冬天還是經常會下雪的,大雪的時候會下到膝蓋那麼深,我小時候還需要帶著烤火盆去上學。每年的春天要等到4-5月,而那時候又開始了漫長的梅雨季節。所以,每年只有夏天和秋天是乾爽的天氣比較多的。

因為漫長而寒冷的冬季,這裡的人們養成了珍惜食材的好習慣。如果沒有乾菜,冬天可能就只有大白菜和蘿蔔吃了。然而勞動創造了生活的美,家鄉冬季的菜樣依然豐富多彩。

因為準備乾菜,每年就有很多的事情做。每年的小白菜在春季都會迎來一個生長菜心的爆發期。這時候,家裡的菜碗和市場都明顯消化不了了,而且天天吃也很容易厭倦。於是,在陽臺上掛根繩子,將菜心從中間切開晾曬等到曬至半乾了就取下來,放點鹽,在竹盤子裡揉搓揉搓,揉到菜乾都變成深綠色,韌性十足的樣子,再放在大竹盤子裡晾曬乾。曬乾後就可以裝進罈子或者裝進袋子裡,需要的時候隨時取用。裝在罈子裡的乾菜會有更有的回味,而且因為密封了,所以不用擔心會變壞,放個一年半載都是可以的。做飯之前只需要用清水洗乾淨,切碎,放點辣椒和肉一起炒炒,就是一道非常下飯的菜了。家裡有時候忙,又沒有外人在的時候,只需要一個乾菜,就可以撐起一家人的飯桌了。

湖南下飯菜系列,一個吃貨對冬天的回憶
湖南下飯菜系列,一個吃貨對冬天的回憶

除了菜心,還有芥菜、蘿蔔、土豆、豆角、竹筍都是做乾菜的絕好原材料。所以,在冬季來臨之家,家家戶戶已經準備了菜乾、蘿蔔乾、土豆片、幹豆角、筍乾等各色乾菜了。秋天的南瓜家家戶戶都會收幾擔,所以往往也是吃不完的。我小時候看到我舅舅他們山區那邊把南瓜曬成南瓜條來吃,做零食很不錯。我們嫌麻煩,一般都是挑出比較重,感覺比較好吃的南瓜,剩下的都剁了做了豬食。想來也是挺可惜的。

說起南瓜幹,紅薯幹自然也是少不了的,生紅薯條、蒸紅薯粒、燙紅薯片、蒸紅薯片,刮片,各種各樣的紅薯幹我們都做過。還有把紅薯打碎,用紅薯澱粉做紅薯粉、粉碟等,拿來做菜也是非常好吃的。所以我從來不覺得冬天單調。

還有春天曬的筍乾,拿來做合菜是再好不過了,吃起來滑中帶脆,口感豐富。(合菜配菜:豆芽、胡蘿蔔絲、粉皮、筍乾、辣椒粉、腳板薯)

湖南下飯菜系列,一個吃貨對冬天的回憶

在這裡,我還要提幾樣冬天的配菜,嚴格來說不是乾菜,但是也是冬季餐桌上的標配了。

首先是豆腐乾。我們縣城的豆腐乾不同於攸縣香乾,因為做法不同。口感不同,可能主要盛產於湘中地區。我們常吃的有炭火豆腐和柴火豆腐兩種。市場上的豆腐乾一塊有A4紙一半那麼大,可以炒一盤子,卻只要2塊錢!這種豆腐乾只需要隨便切一下,放點辣椒和肉一炒,就是一道無上的美味,也是非常好的下酒菜。這種豆腐乾我只有每年在家才能吃到,有時候想帶出來,但是因為是新鮮的,在路上捂一兩天,就容易壞了。類似的還有武岡豆腐,但相對來說,武岡豆腐口感太硬,胃不好的人是很難嚥下去的。我們那裡的豆腐乾恰恰不軟不硬,做好一般只能當天食用,所以很少往外流傳。

湖南下飯菜系列,一個吃貨對冬天的回憶

其次就是腐乳。腐乳可能很多地方都喜歡做,而湖南人愛吃辣,所以我們的腐乳也是沾滿了辣椒的。黴好的豆腐洗乾淨後,再讓它在幹辣椒粉裡打滾,再加上鹽,放在罐子裡密封一兩週,腐乳就可以吃了。這時候,也可以將在罈子裡待過的蘿蔔條放進去,就可以吃到麻辣爽脆的幹蘿蔔條了。因為腐乳很辣,口感瓷密,也比較鹹,一般一次夾一兩塊就夠一家人佐餐了。我每次吃的時候都會把外面的辣椒皮去掉,雖然喊辣,卻又覺得很好吃。後來也吃過廣東口味的、臺灣口味的腐乳。廣東口味的腐乳泡在酒裡密封,這讓我無法接受它的味道。而臺灣口味的腐乳卻是偏甜的口味,還能接受,只是風味不同。

湖南下飯菜系列,一個吃貨對冬天的回憶

豆腐可以做腐乳,豆子還可以做豆豉。自己家做的豆豉不同於外面賣的,更香更好吃。據說市場賣的豆豉泡過醬油的,所以才會吃起來無味。而小家小戶的一般都是直接做成了豆豉,所以才會原汁原味。同樣,外面的豆豉都是辣的,一般是加的幹辣椒,有些菜炒起來沒什麼味道,放點豆豉一起炒味道就出來了。這跟醬油做的菜味道可完全不一樣哦。

湖南下飯菜系列,一個吃貨對冬天的回憶

至於幹辣椒,因為我覺得它只是配菜,所以就不多說了。不過也有很多人愛吃。我說的幹辣椒是用開水燙過,然後進行晾曬,剪碎、放鹽,這種辣椒一般曬出來是白色,不會很辣,口感也比較脆。

除了腐乳、豆豉,還有辣醬也是冬天的下飯菜。這個我在之前寫過,這裡就不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我之前的文章來看。

除了素幹,自然還有葷幹了。

而冬天的葷幹包括小魚乾、魚乾、臘肉。小魚乾是池塘水庫裡澱出來。湘中地區池塘水庫多,小魚乾也多。

湖南下飯菜系列,一個吃貨對冬天的回憶

火培小魚乾炒辣椒,這對我們來說是一道盛宴了。魚乾往往是年前做的比較做,因為這時候是乾塘的旺季,本地魚多,好買。臘肉也是在這時候一起做。為了做臘肉,一次一般會買一整腿或半腿肉回來。將肉切成條,在缸裡撒鹽入味,再放至通風處晾曬幾日,隨後再在柴火灶上架個烘烤的盤子,用穀殼、山茶子殼等做燃料,壓住火勢,小火慢烤。烘燻的過程大概要持續幾天才能完成,結束後就是可以直接拿去做菜的成品了。烘燻魚肉的過程還得嚴防貓兒、老鼠之類,火也需要經常去照看,不時添加果殼之類的,因為火大了就燒成了焦炭,搞不好成火災;火太小了容易滅掉就半途而廢了。

湖南下飯菜系列,一個吃貨對冬天的回憶
湖南下飯菜系列,一個吃貨對冬天的回憶

除了自己家做的各種乾菜,有時候我們還會去市場裡買幹木耳、幹茶樹菇、幹黃花菜之類的,這些菜樣也大大地豐富了我們的菜桌。

有這麼多幹菜,所以老家冬天的菜桌也是相當豐富的。夏季炎熱,人們多愛吃新鮮蔬菜水果。然而冬季溼冷,鹹乾菜就是對胃最好的慰藉。好在,過年已不遠,到時候又可以回去了。

(缺圖缺的緊,從某寶上找了相關的圖,大家湊合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