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寒冬已至,春將不遠

共享經濟:寒冬已至,春將不遠

一、共享經濟的"興"路歷程

1978年,"共享經濟"這一術語由美國社會學家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瓊·斯潘思(Joel.Spaeth)首次提出。

2000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量的社區、BBS、論壇等開始湧現,人們通過這些平臺表達觀點,分享信息,可以說,這就是共享經濟的雛形。

2010年,Uber、airbnb等眾多擁有實物的共享平臺開始出現,共享經濟真正走入國人的視野。

2016年,共享單車一夜爆紅,共享經濟徹底爆發。隨後,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充電寶、共享睡眠艙等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但不到一年時間,很多項目就相繼撤離市場,走向覆滅。

2018年,共享經濟進入廝殺期,共享單車散盡風光後狼狽收場,共享汽車迎來倒閉潮,共享KTV破敗不堪,共享租房市場亂象叢生……宣示著共享經濟的"寒冬"已經到來。

2019年,共享經濟將進入調整期與沉澱期。

共享經濟:寒冬已至,春將不遠

二、共享經濟帶來的變革與反思

不可否認,共享經濟已經滲透生活的各個領域,為公眾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就在公眾開始習慣這種便利時,一些共享模式卻不見了蹤影。這種現象正是說明,共享經濟本身並無過錯,但其帶來的變革與困局仍然待解。

一方面,共享經濟的運作模式有待深思。資本催熟了火爆的共享經濟,但也意味著很多產品沒有對應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場景,共享雨傘等沒有多少市場需求的產物接二連三出現,同時,一些企業往往依賴於高資本的投入,尚未建立持續穩定的盈利模式,當資本看不到預期的盈利,必將考慮退出,必然有大量企業因為商業模式、造血能力而倒閉。如何充分挖掘資源?怎樣滿足高效的供需匹配?如何建立完善的運作機制?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另一方面,相關的監管政策要及時跟上。共享經濟經歷了從藍海市場被髮掘到泡沫般野蠻生長後,相關的監管政策也該有所落地,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何完善?公共數據的安全如何保證?用戶維權難問題如何破解?統計監測體系如何建立?這需要政府、企業、個人、社會共同發力,為共享經濟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共享經濟:寒冬已至,春將不遠

三、大浪淘沙下,靜看共享經濟風起雲湧

共享"寒冬"的到來,讓不少人對共享經濟也開始心生質疑。事實上,無論是從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來看,還是從商業模式創新與國家化解產能過剩的要求來講,共享經濟都將是未來的大趨勢,不可阻擋。共享經濟將從起步逐漸走向成熟,B端市場將成為商業巨頭的重點發力領域,農業、教育、醫療、養老等行業將是共享的新風口,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滲透將進一步拓寬共享經濟的想象空間,更多的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將不斷湧現,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共享經濟將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