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故事(十二)


酒中故事(十二)

酒中故事(十二)


以茶代酒

在酒場上,我們常常可以這樣一句話:“以茶代酒”,不喝酒的人既推託了酒,又表現得優雅,還不為失禮,這個成語來自三國東吳的末代國王孫皓。

孫權死後,傳位於其子孫亮,後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了臺。孫休臨終時遺詔自己的兒子做接班人,讓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顧命”,輔佐幼主。

哪知屍骨未寒,這二位卻沒有按“既定方針”,嫌孫休兒子太小,改立了23歲的“長君”孫皓,他是孫休的侄子,廢太子孫和的兒子。

孫皓不知感恩戴德,上臺不到3個月就要了這兩個“顧命”的命,因為,他聽說這二位見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後悔立他為君的意思。

其實一點不錯,這孫皓就是一個好酒之徒,經常擺酒設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個規矩:每個人以七升為限,不管你會不會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這酒是不是進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須見底的。

如果按照現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就算是白水也會喝爆肚皮的。

群臣中有一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就算他的嘴是個大漏勺,也漏不掉這麼多啊,孫皓是個暴君,說一不二,動輒殺人,但是對韋曜卻格外照顧,看著他喝不動了,就告訴人悄悄給他換上茶,韋曜心領神會,故意高舉酒杯,“幹了幹了!”咋呼一氣,其實是心裡偷著樂。

這韋曜是何人?他原來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也就是太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地位相當特殊。而且當時韋曜正奉命寫孫和的回憶錄,孫皓還指望著他在裡面美言自己幾句呢,當然也不想看他一個人喝不下酒,攪了大家的興,就偷偷使出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是這韋曜有點不識相,蹬鼻子上臉,得便宜賣乖竟要批評孫皓,說他在酒席上總是“令侍臣嘲謔公卿,以為笑樂”,這樣,“外相毀傷,內長尤恨”,回憶錄裡還膽敢揭出一些孫皓見不得人的醜事,孫皓終於被惹火了,公元273年把韋曜投入大獄,不久殺了頭。

這樣一個暴虐的君主,當然不能治好國。公元280年,吳國為西晉所滅,孫皓也做了俘虜,被遣送到了洛陽,受封的爵位是“歸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樂公”還要低!這個殘暴無能的傢伙苟延殘喘了四年,病故洛陽時年42歲。

春節臨近,給家一杯純糧酒,健康酒,愛心酒。

酒中故事(十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