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嘆生不逢時——《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章解讀

莫嘆生不逢時——《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章解讀

一 莫嘆生不逢時

論語《學而》篇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本章與此迥異,前者強調知人,即一個人一定要了解關心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本章強調知己。要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

很多人感嘆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孔子到處碰壁也沒有發出這樣的感嘆,最多是承認這是命運的安排。也不會抱怨命運的不公。無論怎樣命運多舛,就是不怨天尤人,這就是君子人格。

我們每一位受過學校教育的人,都不可避免的受到教科書的影響,而語文對於學歷不高的人影響極大,語文課上老師們常常惋惜那些生不逢時的文人雅士,國家不幸詩家幸,造就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和幽怨的文人。汨羅江上,流淌著屈原的嘆息;萬里悲秋盡是杜甫的哀愁。感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王勃不幸沉水而亡;滔滔不絕論述秦朝敗亡的賈誼,遭到的禮遇竟是“可憐半夜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龔自珍找到一份縣長的工作,還在呼喚:“我勸天公從抖擻,不拘一個降人才”。

按照孔子修行的標準,這些都屬於幽怨。孔子告誡弟子不要怨天尤人,如果非要怪誰不可,那就怪罪自己,如孔子言: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莫嘆生不逢時——《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章解讀

二、只管修養自己

修養自己有兩種訴求:一是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二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文字上看差不多,實際上有天壤之別。前者以技藝為手段獲取功名;後者以技藝為託身之處,修練人的品質。

這兩種求,代表兩種發心,發心不同,境界不同。後果也不同;以功利為目的,實現則則驕;失意則怨。以道為目的,事業成敗,都寵辱不驚,成敗皆樂。

我們似乎有在抱怨社會的不公,違背了孔子的教誨,孔子是怎麼解釋的?天命而已,天將喪斯文而已!

但是如果想做君子,就得講操守和底線。人寧可做常青藤,也不可曇花一現!君子應自立自求!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別怨!

我們大多說人都是凡人,都要養家餬口,都需要被社會認可。

現在的社會可能不同與古代。人們不擔心沒有本事,就擔心沒人捧,沒有人知道,有人抬舉。人們都在接受這樣一種世俗的評價機制——“領導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所以求可知也是必要的。

莫嘆生不逢時——《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章解讀

三 求為可知

孔子暗示我們,做人要韜光養晦,打鐵還要自身硬。

在今天來看,孔子的這一思想依然要堅持。延伸到今天的企業來說,先把產品定為準確,提高質量,就不用擔心沒有市場,光靠做廣告是不行的,靠權力抬舉是長久不了的。

但是,買方是大爺的市場,真的為“莫己知”發愁!真的需要推銷自己,營銷學和大眾心理學已經成為一門被眾多上人追捧的顯學。

求為可知,分為兩種,一種是建立在自身實力基礎上的宣傳招徠。一種是沽名釣譽。

當今人們努力推銷自己或者產品是理所當然的,無可厚非,但是,但當推銷走向極端,無所不用其極時,不能不說是人類精神家園荒蕪的悲哀。

比如大學改名,一改再改,從中專升格為大專再升為本科,換湯不換藥。 用孔子的話說他們心存“莫己知”的憂患,卻不在“求為可知”上下功夫。麻省理工學院、伯利克分校好像沒有改名合併醫學院的緋聞。

宣傳和吹捧的力量遠遠勝於實幹的力量。沒有學歷可以造假,沒有論著,可以找搶手。但這終將不能持久。是的,孔子的思想太過時了,過時的遠遠跟不上道德滑坡的步伐!似乎臉皮又黑又厚,更能取悅別人的眼球,這個世界似乎不需要精神內涵,只需要慾望的釋放!但這只是“似乎”,不是真理。

儒家的思想還是有求名的成分,不同的是,要求實名,不能求虛名。這一思想遭到很多攻擊,特別為道家所不喜。姑且引白居易一詩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

何必悠悠人世上,勞心費目覓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