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罪魁禍首真的是王振?4個疑點無法解釋,或許另有隱情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個重要轉折,也是明朝對外方針由攻轉守的一個主要因原因。在這一戰中明成祖朱棣留下的最精銳部隊三大營被全部殲滅,這在當時可是最強的一支隊伍,先是和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然後又隨朱棣造反,接著穩定北方蒙古局勢,正可謂是立下過汗馬功勞,結果此戰全軍覆沒。明朝的滿朝文武被殺,中流砥柱都沒了,導致人才斷層。最關鍵是明英宗被俘,有辱國體!那麼這一戰到底是誰的錯?

土木堡之變罪魁禍首真的是王振?4個疑點無法解釋,或許另有隱情

根據目前的史料記載罪魁禍首是王振,王振是當時明英宗最寵信的宦官,權力很大,在瓦剌部南下侵犯明朝邊疆時,王振就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然後就率領50萬大軍奔赴大同,可惜還未開打,王振就害怕開始撤退。王振想著衣錦還鄉所以就讓明英宗帶著軍隊往他的家鄉蔚州走,然後經紫荊關回北京。這比原路返回路線短很多,所以也能接受。後來王振怕軍隊弄壞他田莊的莊稼又讓大軍往東北走到宣府,這一來一回就錯過最佳時機,導致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圍住,並且大敗。

這咋一看還真沒問題,確實都是王振的錯,但是仔細一想還是有很多疑點,且聽我分析分析:

  • 首先這個大軍的統帥是誰?是王振?不太可能,我們仔細思考明朝宦官真的能如同漢唐時期左右皇帝嗎?就拿魏忠賢來說,崇禎才登基3個月就把他解決了。由此可見,明朝宦官權力很大,但是不可能讓皇帝像提線木偶一樣被擺佈,所以皇帝還是掌權,宦官只是皇帝的代言人,所以這統帥之人八九不離十是明英宗自己。
  • 真的錯過最佳撤退時機了嗎?根據比較,通過紫荊關比通過居庸關要快,所以說最初定了撤退方案是合理的,而不是因為去王振老家蔚州。而且改道東行之後也僅僅多了40里路,史料記載的時間比較,時間就多了1天,而且當時天氣惡劣,連日暴雨,這一天時間的多出也實屬正常!並沒有什麼大問題,錯過最佳撤退時間更是無從而談。
土木堡之變罪魁禍首真的是王振?4個疑點無法解釋,或許另有隱情

  • 當時明朝國力鼎盛,為何後勤會跟不上?身為皇帝難道不懂後勤的重要嗎?根據記載,明軍因為飢渴難忍,導致瓦剌有機可乘。而且大軍出行準備多日,朝臣才開始上疏勸明英宗。這會不會是朝廷大臣們的陰謀。這一點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 ​明英宗復位後為何要替王振正名,招魂立智化寺?難道是明英宗心中有愧。

可能還有別的疑點,但是這4個疑點足以證明王振不是罪魁禍首。很多證據都指向明英宗,可能正是王振替明英宗背了黑鍋。個人認為明英宗就和崇禎一樣要面子,不敢擔當。這次北上防禦瓦剌,結果無功而返,明英宗面子上過不去。

土木堡之變罪魁禍首真的是王振?4個疑點無法解釋,或許另有隱情

本來定好最快的撤退路線,但是好面子,王振只好替他圓謊“皇上是為駕幸老奴府邸”。走走一半,明英宗還是覺得要去打一打,於是由東南轉東北區宣府,王振有一次背上鍋“皇上是怕踏壞老奴家鄉的莊稼”。就這樣達到明英宗所要的目的。而且這背後還有可能是皇帝與朝臣的一次抗爭,就如同萬曆不上朝一樣,所以後勤才會被斷,但這個有點膽大了。

總之王振很大可能是替明英宗背黑鍋,所以後面明英宗認為王振為國而死,精神不死,為他立寺。可惜歷史被改,現在全靠猜測分析,好想知道真相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