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如果我們要談到王振與朱祁鎮,那麼勢必就要提到正統時代之前的”仁宣之治“。眾所周知,仁宣之治時代是明朝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我們的帝國無疑發展到了她的巔峰狀態,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比洪武永樂時期還要偉大。

然而我這裡要提一點的是,仁宣之治與西漢的文景之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為他只有存在性,而沒有發展性。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可以說,“仁宣之治”的出現,完全是以明宣宗為首的一系列強臣悍將竭力維持的結果,而當維持這個盛世的關鍵點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後,我們的治世便無可避免的宣告了死亡。
然而,它留下的問題,卻只能給我們的後繼者去解決。究竟留下了什麼問題呢?
【正統時代的前夜】

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在“仁宣之治”時代,我們帝國的中層權力已經漸漸的從軍事貴族手中轉移到了文官集團手中,這點被大部分吧友深惡痛絕,但我要說的是這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並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明宣宗無疑是明代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明君,不論是軍事還是文治,他比起歷代大帝們都毫不遜色,他甚至對於日益活躍的文官集團而言,必須得順從歷史的發展潮流給予他們權力,然而卻又不能過分的相信他們。
宣宗時期的一切大部分都和永樂時代背道而馳的,他一掃之前的擴張態勢,從明仁宗開始,我們的帝國就開始在經濟上斤斤計較,務必以民為綱,然而在宣德八年朱瞻基卻再次讓鄭和下西洋,這無疑是和“仁宣之治”的基本發展方向不同。其實這次下西洋本是可有可無的,明宣宗此舉,只不過是給文官集團一個警告。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這個天下!還姓朱!然而宣宗皇帝活著的時候尚能壓制住蠢蠢欲動的文官集團,但是他明白,他的後代不一定具備這樣的本事,所以他開始打算從制度上尋找答案。他找到了一個幫手——太監。
當然,為了防止專權問題,宣宗皇帝也曾在宣德五年、宣德六年對宦官進行了一次大清洗,最後的結果如他所料,歷史發展到了明代, 權力的土壤早已經不適合這群宦官的發展,他們只能依附於皇權這棵大樹上吸取著那一絲絲的養分。宣宗很滿意,這是他想要的結果。宣德十年,朱瞻基永遠的閉上了雙眼。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他為自己九歲的兒子留下了九個人。文官:“三楊”、胡濙。貴族:張輔。太監:金英、弘範、王瑾。皇族:張太皇太后。幾乎是各路人馬都有。這無疑是最完美的牽制團隊。

接下來讓我們談談我們的主角——王振。王振原本是河北蔚縣人,是當地的一名教諭,也就是老師的活,後來因為科舉通不過,在永樂年間入了宮,當了太監。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因為當時內書堂還沒有設立,所以王振這樣的文化人自然就受到了明宣宗的注意,後來王振便成了朱祁鎮的老師,跟後世那位孫老師一樣,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帝師。王振是一個純粹的人,甚至我一直覺得,王振的思想其實跟我們明吧的吧友是一樣的,因為王振十分喜歡貴族政治,在他眼裡,文人的掌權只會導致吏治腐敗、民不聊生。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事實也就是這樣,在洪武永樂的高壓下,國家的政局相對較為清明,而“仁宣之治”時期,因為政策的放寬,什麼貪汙腐敗、土地兼併、流民逃亡……各種問題都顯現了出來。


在王振的眼裡,是揉不得沙子的。他崇拜洪武永樂,對洪熙宣德深惡痛絕,當明宣宗決定放棄越南的時候,王振竟一度哽咽,甚至於他在日後掌權後還曾想過再次收復交趾。然而當他成為朱祁鎮老師的那一天,他意識到,機會來了。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他要攜手這個孩子,一起改變這個帝國的發展軌道,讓他重新迎來我們的洪武永樂時代!朱祁鎮對三楊對他講述的孔孟之道絲毫不感興趣,想想也是,之乎者也的,換誰誰都不爽。

而王振就特別了,他只告訴朱祁鎮外面的世界是怎麼樣的、民間有什麼傳說故事、他還教朱祁鎮騎馬射箭、告訴他要經常檢閱軍隊,抓住軍權,樹立權威。他不止一次的告訴朱祁鎮,那些白鬍子老頭不可相信,在這個世界上,能相信的只有你自己。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朱祁鎮:“我不是還有你可以相信嗎?”(這個屬於我的杜撰)王振抱著朱祁鎮的小腦袋泣不成聲。從這個時候,小朋友和他的大伴立下了一個志願——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


太皇太后張氏對此也十分支持,對了,這裡提一下,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記載過,說正統元年張氏曾經要殺王振,對他進行過打壓,其實這根本就有點子虛烏有之嫌,因為王振在此之前並無劣跡,哪怕是最噁心王振的史料也要承認他在宣德年間是十分有規矩的,所以張氏是不會無緣無故對一個莫名其妙的人發一通火,而且是在大庭廣眾下。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換句話說,加入張氏真的厭惡王振, 為什麼還讓王振擔任朱祁鎮的老師?不得不說,後世文人的抹黑水平實在是差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不得不說三楊中尤其是楊士奇還是比較道德的,他並沒有召集削弱君主的權力,而是認真的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在皇權與臣權的衝突中盡力調解,的確是一個無私的人。

但隨著三楊的相繼離去、文官集團徹底失去了往日的束縛,開始了他們的行動。
然而這時候王振站出來了,他擋在朱祁鎮身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著他,他冷笑的掃視著這群看似道貌岸然的文官們,彷彿是在說:想奪權?先問問我答不答應。王振也絕不是毫無建樹的人。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他第一個打擊對象卻並不是文官,而是他的同類——宦官。他停止了宮廷的採購計劃,這無疑是杜絕了宦官的貪汙現象。三楊退去後,王振並沒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擅權,他明白自己還很嫩,他放下姿態詢問’三楊‘何人可以接替他們,’三楊‘推薦了陳循、苗忠、高谷。由此可見,那些說王振隨便任用官員的謠言根本不堪一擊。


然而不堪一擊的謠言卻往往有人相信。不知是歷史的悲哀,還是我們的悲哀。王振對朱祁鎮的學業也是非常關注,他用自己的生命保護著這個孩子,要知道,明宣宗其實並不喜歡朱祁鎮,曾經還有謠言說朱祁鎮是一個宮女所生,差點影響了朱祁鎮繼位的合法性,所以對於朱祁鎮而言,父親是淡漠的,只有王振是他內心唯一的港灣。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與其說他們是師徒、君臣……不如說更像是父子。但也許是王振的保護太過完美,朱祁鎮沒有遭受過任何傷害與挫折,他的性格溫和可親,這或許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是好事,對於一個皇帝而言,那就太糟糕了。


然而,這個時候,一場戰火開始在中原大地上燃了起來。土地兼併無疑是中國封建社會每個王朝都要面臨的問題。而土地兼併之後所導致的問題,就是流民問題。不知是否是天意,剛好就是正統元年,黃河與長江相繼決口,大運河也出現了阻塞,各地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自然災害。

這時,一個叫葉宗留的浙江人扛起了反明大旗,在這個天災遍野的時期,拉人無疑是簡單的,很快,叛軍便滾雪球的達到了數萬人。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人就是這樣,當有一個人勇敢的偷吃了禁果後,原本猶豫不決的人便會紛紛瘋狂,這就是蝴蝶效應。很快,鄧茂七、黃瀟養相繼舉起了義氣,這場叛亂的戰火蔓延到了整個華夏大地。如果說唐賽兒起義是宗教洗腦的作用,那麼這回就是徹徹底底的農民起義了。面對這樣的情況,用剿用撫?王振是一個永樂皇帝的忠實粉絲。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他的選擇不用想——剿殺!其實農民軍並不算什麼大事,雖然此時帝國的軍隊已經大不如前,但是對付一群無組織無紀律的流民還是綽綽有餘的。真正惹不起的那位爺在雲南!麓川,位於雲南西南部。朱元璋在征服這裡後,在這兒設立宣慰使司,主要是讓當地土司進行自治。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正統年間,時任麓州宣慰使的思任發欺負朱祁鎮是個小朋友,發動了叛亂,這場戰爭很快便波及了整個雲南境內。
消息傳至京城,滿朝譁然,王振更是怒火衝頭,對於一個永樂式性格的人而言,操控慾望都特別的強,對於手下人脫離自己掌控,發動叛亂,這是王振絕對所不能忍受的。偏偏還是少數民族。
非吾族類,其心必異!王振火了。
懵懂無知朱祁鎮向王振投去詢問的神色,王振笑了笑,摸了摸朱祁鎮的頭:“放心,有我在,沒人能傷害你!那些背叛你的人,就由我替你去收拾吧!”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當然,王振是不可能親自去收拾的,畢竟雲南離北京那可不止一點路程,他委派大將蔣貴發兵十八萬,大軍惡戰麓川。很快,在明軍的強大攻勢下,麓川很快收復。不過思任發卻是個不簡單的人物,因為這人兒比較機靈,早看情況不對,前一天就溜走了,蔣貴找了好幾天都沒影子,為什麼呢?感情這傢伙玩起了跨國活動,跑到緬甸去了!
不過這都不管蔣貴的事情了,他的任務是平定叛亂,抓人這種事情交給當地就行了,十幾萬大軍可不能待的時間太久,否則就是糧餉都是個大數目。很快他就撤離了。但是他還是小瞧了雲南這個地方。在少數民族混雜的地方,當地政府算什麼?算個屁!思任發很快回國,並且幹起了老本行——造反。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眼看戰火又起,王振勃然大怒,再次派蔣貴鎮壓。這次終於把思任發乾死了!但是思任發這個家族果然不簡單,頗有愚公精神,家族世世代代鍥而不捨。思任發死後不久,他的兒子再次掀起叛亂,由此可見這個土司在當地還是比較有名望的,被剿滅這麼多次居然還有人敢跟他混。思任發的兒子很快又被明朝文武雙全的王驥消滅掉。思任發的孫子又玩起了造反……

就這樣,雲南這塊地方,簡直就成了明帝國的尾大不掉之患。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每年帝國都要向這裡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本來各地流寇叛亂,就已經夠煩的了,乾脆把雲南放棄了吧。朝廷上許多人都這麼提議。就像當初放棄越南那樣,反正到時候讓雲南成為大明的附屬國,每年進些貢,也不錯。但是王振是堅決不允許的。大明的版圖雖大,但我還沒有聽說過有一塊是多餘的!

好了,進入我們的重點了。關於瓦剌這個部落,大家都知道,我不廢話,只簡單的說兩句。瓦剌部落自從脫歡當上首領後,逐漸變得強盛,後來脫歡甚至出兵韃靼,殺死了黃金家族的阿魯臺,並且控制了兀良哈與當時還很弱小的女真族。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如果我們把亞洲地圖拿出來,就會發現脫歡所控制的版圖已經絲毫不小於明朝了。正統四年,脫歡死後,其子也先繼承了汗位,成為了大帝國的新一任領導者。對於這一系列的北方劇變,明廷並沒有干涉,其中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明宣宗的休養生息政策。
問題就出來貿易上。大家都知道,遊牧民族不能光吃肉,否則是要得病的,但是他們卻生產不出油鹽醬醋,那就沒辦法,只能搶劫了。可是之前的永樂皇帝實在是太牛,把蒙古人打的有點心理陰影,一提到搶劫明朝都有點犯哆嗦,所以只能選擇貿易。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就是把他們的戰馬拿來,跟明廷換生活資料.但是商業就是黑,明朝給蒙古人的茶葉、鹽、醬……統統都是次等貨,面對自己辛辛苦苦、從小養到大的馬兒,說不定還有個別的都培養出了感情,就換回來這些劣質的東西?蒙古人的心都碎了,但是沒辦法,雖然明朝的皇帝從朱棣換成了朱瞻基,但是朱瞻基也算個猛人,惹不起,所以蒙古人忍了。

蒙古人給明朝的戰馬、獸皮……也都打了折扣,都選一些羸弱的、甚至有點破的獸皮,個別小心眼兒的還給你一匹帶有傳染病的馬兒,讓你有苦沒地方說去。明朝人心裡也很生氣,但是沒辦法,自從明仁宗開始國家注重民生髮展,儘量減少軍事行動,沒辦法,所以明朝人忍了。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忍得太久,要是爆發出來,是要出事兒的!問題出在朝貢上。也先的使團每次去北京,都是到上千人,去北京一個勁兒的大吃大喝,一點都不見外,比在自己家還自己家。這些費用都是靠明廷報銷的。也先不道德了,他的使團從原本的一年來北京一次到後來的三四個月一次,這種無視明廷權威的行為無疑讓憤青的王振感到臉上很掛不住。但是他還是忍了,畢竟現在大明的情況並不樂觀,在這個節骨眼兒上還是不要和蒙古人發生衝突的好。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正統十三年,王驥終於粉碎了麓川叛軍的主力,基本上已經宣告了雲南的叛亂已經煽不起什麼大的氣候了。而流民軍更不是問題了,跟明末的情況差不多,都是給官軍揍的亂跑。終於,王振可以騰出手來應付蒙古問題了。他忍了好十年了,韃子!我現在就收拾你!第一件事,經濟打擊,王振立馬削減了馬價。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這無疑對也先是一個致命打擊,本來馬兒養大就不容易,換點糧食而已,現在還減價,讓我們活不?也先屢次派遣使者前去打聽情況,但是無疑都是泥牛入海,王振已經徹底對這群野蠻人失去了任何興致。也先如同掉進了冰窖。說真的,也先當時並沒有恢復大元的志向,他只不過想獲取點生活資料而已,但是大明的不合作,導致的將是蒙古來年的哀鴻遍野。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注意,是逼迫,他只是希望可以用武力讓大明知道,互市比用兵要換算的多。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率領四路大軍進攻大同、遼東、宣府、甘肅。然而王振是不買賬的。我還沒打你!你倒是先動手了!七月十一日,大同參將吳浩率兵出擊,與也先激戰於貓兒莊,全軍覆沒。

消息傳來,王振怒火中燒,急令蔚井源、宋英、朱冕、石亨出面,鎮守四個門戶,抵抗瓦剌四路大軍的進攻。這個時候,王振決定做一件他早就想做的事情。他將目光投向了已經二十一歲的年輕小夥子——朱祁鎮。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就如同後世那些文官寧死也不讓明武宗出關激戰敵人一樣,因為對於文官而言,皇帝就應該好好呆在宮裡,有什麼事情我們文官會替你打理,皇帝最好的話就不要接觸軍隊,更不要去打仗了。其實說白了就是不想讓皇帝掌握軍權!而王振卻就想要讓朱祁鎮掌握軍權!讓他樹立威信!成為一名乾綱獨斷的千古一帝!


他想守護朱祁鎮,但是他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死去,這個溫和的孩子該如何保護自己?那些虛偽的文官會不會架空他?操縱他?是的,要讓這個孩子幸福,只有讓他獲得絕對的權力!所謂的土木堡之戰,並不是軍事的較量,而是政治的較量!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正統十四年,七月十六日,王振抽調了北京三大營中十七萬大軍,配合著一些打雜、運輸、做飯的人,大概二十多萬人。為什麼要到現在才讓朱祁鎮御駕親征呢?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比如麓川問題,雲南實在是太遠了,朱祁鎮來回一趟鬼知道會發生什麼朝局變化?流民就更不行了,雖然農民軍戰鬥力弱,是獲得經驗值的最好對手,但是那些畢竟是農民被逼無奈,讓皇帝親自鎮壓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其實有一點,王振壓根兒就沒想跟也先打!為什麼呢?首先,我們的永樂大帝昔日曾經五出漠北,但是說實話,也就前兩次還有斬獲,後來三次純粹就是去旅遊了,因為蒙古人被他打怕了,人還沒到,早就捲鋪蓋走人了。宣宗也一樣,朱瞻基好幾次巡邊,蒙古人都跑的遠遠的,漠南幾乎無人煙。
這就很容易讓王振產生一種錯覺的優越感,認為自己甚至都不需要交戰,只要二十萬大軍一到,也先自己就會嚇的走人!這也容易理解,畢竟明軍對此都已經習慣了。既然永樂皇帝去邊關,蒙古人跑路了。宣德皇帝去邊關,蒙古人也跑路了。那麼正統皇帝去邊關,蒙古人也一定會跑路,這才符合邏輯嘛!畢竟我家小祁鎮不比他祖先缺什麼,還長的帥呢!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自從永樂之後,明朝的軍隊戰鬥力就開始退化,關鍵就是朱元璋的屯兵制度十分的不合理,邊境如此,那麼北京的三大營更是不敢相信了,天天養尊處優的,沒見過刀兵,這還是當年隨著太宗文皇帝橫掃大漠的鐵血雄師嗎?所以王振主要是希望把三大營拉到邊關,進行一次軍事交流與融合。以上便是王振的全部計劃。也先無疑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朱能之子,成國公朱勇頓時自告奮勇,率領一隊人前去激戰,但是朱勇顯然不如他父親那樣神武,幾次衝殺後,自己人死了不少,敵人還是整齊有序!王振在後面看的那個窩火,頓時氣急敗壞,讓三千營助威,話說明軍三大營之一果然不是蓋的,很快便把瓦剌軍打的七零八落,但是王振顯然不是一名合格的指揮者,居然沒有抓舌頭。
七月二十八日,大軍終於到達了陽和口。在他們面前的。是四萬明軍的屍體。八月初一,大軍到達大同。此時也先的三萬鐵騎正在長城外面嚴陣以待。打還是不打?王振認為應該打,但是這次他沒有專斷,而是發揚了民主精神。畢竟他沒打過仗,對這事兒也沒底。曹吉祥認為應該回京。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王振聯想到之前四萬軍隊的屍體,心裡也有點膽寒,他計算了得與失,畢竟巡邊的事情也達到了目的,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瓦剌敵將知院阿剌率領的兩萬鐵騎神秘的消失了。這兩萬軍隊就像是兩萬只幽靈一樣,在到處徘徊,王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他們咬上一口。而且據說也先的軍隊也開始集中,本人預計至少在七萬人以上。

雖然明軍人數依然佔優,可對於戰鬥力已經退化的明軍而言,十七萬VS七萬,還真不一定穩贏。王振明白,瓦剌可以輸,他卻輸不起,因為朱祁鎮在自己的身邊,他絕對不能有任何閃失。這時連那位英國公張輔也選擇了避其鋒芒,張輔是明智了,他清楚現在一股恐懼的風氣正在全軍上下瀰漫,現在開戰,確實勝算不大。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王振對這位曾經遠征過越南的老將軍還是很敬重的。一番思想鬥爭後,王振選擇了撤退。他應該是打算回去後再整頓軍隊,另派人解決也先。雖然是一場鬧劇,不過也就只能這樣了。

現在問題來了。回京的話,走哪條路?最初決定是到紫荊關回京的,但是傳統的史料都認為是因為王振因為怕軍隊踏壞了自家的莊稼,所以改道了。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其實不論是永樂還是宣德,當初巡邊的時候都是走的這條路,所以王振選擇這條路無可厚非。這時候,在也先動了。其實也先之前也心裡沒底,畢竟自己這點家當跟二十萬人對坑,那豈不是死定?自己真的只是想換點糧食的說!也先很委屈,面對王振浩浩蕩蕩的二十萬大軍,我有理由相信也先一定想過退縮。
但是退不了了,阿剌那混蛋領著兩萬人不知道跑哪兒去了,找不到他,總不能放他不管吧?現在已經陷入戰局了,就算說不打,也已經不是自己一個人可以說的算了。知院阿剌,你他媽的最好別讓老子看見你!也先終於硬著頭皮上了。他一路尾隨著明軍,突然覺得不對。什麼情況?他們好像是在撤退啊!開玩笑,他們有二十萬大軍,居然撤退?也先欣喜異常,不過他還是有點害怕,所以只是尾隨,沒有輕舉妄動。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讓我們回到明軍方面。按照當年明月和許多歷史學家的說法,明軍是被瓦剌突襲的,是猝不及防。總之屬於我在明敵在暗,很玄!其實不然。王振早就發現了後面有一條尾巴。所以他命吳克忠斷後。吳克忠戰死。朱祁鎮坐不住了,他又令朱勇出擊斷後。朱勇戰死,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如果說之前也先還因為害怕而畏首畏尾的話,這幾場勝利則是給了他莫大的信心。他灌了幾口酒,所謂酒壯慫人膽,紅著眼睛做出了這一生最關鍵的那個決定。明軍馬上要到達懷來城了。只要進入城內,瓦剌騎兵不善於攻堅,那麼萬事可為。但是出事兒了。因為懷來城失陷了。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攻下懷來城的,正是之前那個消失了的幽靈——阿剌。而造成這件事情的罪魁禍首,就是那個被當年明月吹成神的宣府總兵——楊洪。這傢伙面對瓦剌的騎兵,幾乎是把慫B精神發揮到了極致,縮到城裡不出來,如果實在守不住,那就跑路,居庸關的四周都是這麼搞的。
其實後來只要是楊洪可以出兵相助,夾擊也先,土木堡不可能敗,畢竟他手上有三萬人,也算是一筆可觀的軍隊,但是他幾乎是坐視著二十萬的同袍被瓦剌悉數屠戮,簡直跟後來那個穩坐寧遠的圓嘟嘟如出一撤。
估計是他這次把明英宗的罪死了,所以後來在也先攜英宗叫門的時候,這貨才會寧死不開門,所以對於他後來的行為我們自然可以理解,可當年明月卻對如此行為大加讚揚,認為楊洪隨機應變,是一位頭腦靈活的將軍。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當然,一切都已經不重要了。現在許多人都鄙視王振,罵他,說他不懂軍事,居然把軍隊退往土木堡。
但是說句實話。這時候,明軍其實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當明軍退往土木堡的時候,一切早已註定。八月十四日,也先與阿剌的軍隊合兵,一共五萬人。
土木堡本來就是一個小地方,二十萬人進去可以說是人擠人,最關鍵是是騎兵與火器兵將徹底施展不開,所以說,在土木堡這樣的地方,明軍真正可以派的上用場的只有差不多十萬人。土木堡的水源被阿剌截斷,這無疑是極其狠毒的一招。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面對五萬人的進攻,明軍求生的慾望化為瘋狂,死死的守住的關口,瓦剌留下了幾千屍體,什麼便宜也沒佔到。也先深深的呼了一口氣,這幾天對他而言實在是太瘋狂了,簡直就是在做一場全家性的賭博。他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天沒有閤眼了,但是這一天沒有攻下來,卻反而讓他冷靜了下來。
他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很快便分析出了明軍的兩個弱點:敵人精神極度緊張,敵人現在缺乏水源。如何將這兩個條件聯繫起來呢?想著想著,也先的嘴角不自覺的浮現出一絲笑容。八月十五日,瓦剌突然退兵了。這簡直是一個重磅炸彈!

被我們錯解的孤行者——王振

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土木堡之變,落幕。

關於王振的結局。所有人都說是被明將樊忠殺死的。其實我覺得這也是瞎說,我更傾向於王振是在亂軍中戰死的。要知道,當時的情況又多混亂,又有誰能管著去殺王振?而且就算樊忠殺了王振,之後樊忠也死了,敢問寫史料的人你怎麼知道的?莫非你會空間穿越?親眼看見樊忠殺死了王振?就算是士兵看見了,最後二十萬人就只剩下了三萬人,難道恰恰就是這倖存的三萬人中有人看見了樊忠殺死了王振?所以,王振是戰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