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文化探索之谜

古代智者观察世界,有很多方面与现代人不同。

我们今天的人喜欢天高海阔,飞鸟游鱼,向往的是浪漫自由,常忽视了自由是相对的。

大海潮起潮落与月球围绕地球互动密切相关,飞鸟拔掉羽毛飞不上天,自由的背后总有不能扔掉的约束力在默默驱动着,一个人沐浴阳光的幸福背后是银河星系亿万年运转工作的结果……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文化探索之谜

很早以前,古代能人冷静观察,看到的是天地上下层次,高山和沼泽通气,水火蒸腾,雌雄相配,不断推演秩序背后的秘密,结果有了传大的发现,总结出了《易经》,发现了阴阳两气互动是世界的真相。

阴阳两气,很神秘,阴阳家讲、道家讲、练气士讲、兵家讲、儒家讲、唐诗宋词也讲。

在早些时候,风水师为表达天地的神秘气场,用“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讲气的运行规律。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文化探索之谜

阴阳两气在古人做气功导引时有体会,总结一句话“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

阴阳两气变化也是千差万别的。春秋时老子写下《道德经》,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悄悄告诉中国人一个宇宙法则,是阴阳两气的对立统一。说到上离不开下,说到高离不开低,一个单纯的概念不能独立扔掉约束而存在,因为世界本来就是阴阳相互约束互动的结果,甚至是有一些让人反感的互动。如果唯心地乱想一切都是和谐的美好,那就没有地震和海啸了。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文化探索之谜

老子总结“道”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天人合一,是人和世界的真相。

老子的观念形成由来已久,与远古传达的易经道理相合,而易经的道理讲究的是天人合一,《道德经》也重视天人合一。

这种文化理念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出现在诗歌中,有时也难免出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睹物伤情来。

变化的万事万物,人感应后表达出来,反映在《易经》中,从简单的阴阳互动位置关系,古人发现了很多的内涵,这就是阴阳构成的易经八卦、六十四卦。《易经》指出“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文化探索之谜

《庄子》总结世界得出结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阴和阳,上下之间的排序关系,就可以表达生生不息的万事万物。

《易经》和《道德经》太神奇,在自然科学没成气候前,就用天才的直觉、朴素的理念解析了世界。而很多现代人对此也非常困惑,觉得搞不懂古人想表达的天人合一,反而相信一些莫须有的算命,却对天人合一看得并不清楚。

天人合一,当年孔子极力倡导,汉朝的董仲舒进而提出了“天人感应”,中国书法、绘画、古筝演奏、诗词创作、养生气功等方面都有鲜活表述。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文化探索之谜

天人合一并不神秘,无非是局部和系统的全息互动统一。当我们现代人拿着手机上网时,每个手机上装的软件都差不多,我们沉浸在语音视频聊天、真播、网上冲浪的数字影音虚拟世界,不过是享受经过0和1的编码虚拟的人际交流过程。其实,我们的手机和网络终端是合一互动的。

我们身体的细胞从微观角度看,无非是分子原子电子或者量子的构成。按照现代科学理论,远隔万里的两个量子互动纠缠更像是对《易经》的微观论证,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微观显现。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文化探索之谜

《黄帝内经》揭示了天人合一最佳状态是这样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重视健康,遇事不烦恼,古人很有一套办法。

看来古人懂得要与自然和谐互动,逆天行事是危险的,天人合一方为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