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誉:天下家国情怀

王丹誉:天下家国情怀

孔子像

王丹誉:天下家国情怀

中国古人特有的天下家国情怀,历史上一直在关照当世,感召后人……

2500多年前,孔子的这种情怀使他毕生致力于弘扬自己开创的儒家学说。他因此而成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回到故乡鲁国修订儒家经典“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他的这些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与弟子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最为著名的经典——《论语》。

在这部伟大的经典中,集中体现了孔子学说最高理想境界,同时也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仁”。《论语·颜回》记录:“仁者爱仁”、“克己复礼为仁”等,《论语·学而》记录: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的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王丹誉:天下家国情怀

颜回像

孔子的伟大思想既是时代现实需要的产物,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提出的“仁”就是继承古代圣贤尧、舜、三王和周公等人的优秀思想而形成。

舜幼年丧母,父亲续弦并为舜生下同父异母的弟弟象。继母特别忌恨舜,在她的挑唆下,父亲和弟弟也想杀死舜。有一次,父亲让舜修屋顶。舜刚上爬房,继母便叫象纵火想烧死舜,情急之下,舜借助一只斗笠,才从火海逃生。又一次,继母在舜挖井时,突然要活埋舜。好在舜急中生智又逃过一劫。后来,父亲终于知道了继母谋害舜的真相后,决心休掉这个恶毒的女人。舜却跪下哭求父亲说: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亲妈,如果您休了继母,弟弟象就和我一样也失去了亲妈……父亲、继母和弟弟都被舜的真诚所感动。此后,舜更加孝顺父亲、继母,仍然爱护弟弟象了。舜以孝道闻名于世,后来,接受了尧帝的禅让成为一代明君。

商汤出巡,见到百姓在外野围猎时,从四个方张开罗网,并且高喊祝词,希望天下所有的野兽都能进入他们的网罗,从而成为他们囊中的猎物。商汤感叹:“哎,不能过度捕杀!”立即制止围猎,并让大家撤去了三个方向的网罗。

从舜帝的孝道,到商汤的感叹,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关照天人的爱心。这些被孔子继承发扬成为“仁”,尤其是以人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以及对大自然的包容,成为“仁”的核心思想。

孔子一个重要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典出《论语》。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也是孔子将“仁”,变成政治主张深刻总结。而他在这方面的具体实践也有史册的记载:当权者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国家如何消除盗窃,孔子则回答:“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这种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仁”,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一次,孔子在深山,遇到一名妇女在哭祭被老虎吃掉亲人。孔子就问明缘由,才知道这位妇女一家人是为了躲避家乡的苛刻的暴政,才逃入虎患猖獗的深山。孔子因此得出了“苛政猛于虎”的重要思想,就是后世仁政的思想渊源。

这些闪光思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富贵财富。孔子也因此被历史奉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

王丹誉:天下家国情怀

孟子像

在孔子之后两百年,儒家学说的又一集大成的思想家——孟子横空出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他提出了“性善论”,作为仁政的理论基础,只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人皆可以为尧舜”,把古代的民本思想发挥为“民贵君轻”的理论。

儒家另一部与《论语》齐名的经典《孟子》记录了孟子这一伟大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他把把孔子的“仁”由原来对于从血缘关系向外延伸的个体人的关怀,推广到对天下人的所有人的关照。孟子因此布获得了与“至圣”孔子并列的“亚圣”称号。

王丹誉:天下家国情怀

董仲舒像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一位叫董仲舒的儒生在给汉武大帝上奏的《对策》中,首次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同时,他还围绕“仁”这个传统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最新理论。他将仁、义、理、智、信为“五常”,作为处理人伦关系的原则。因为董仲舒这一创新理论正好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立即被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为当时和后世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董仲舒在这篇著名的策论中,列举了一个关于“仁”的经典事例:春秋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看到自己家眷在织布,就雷霆大怒地休了管家务的妻子。在府中吃到爽口的“葵”(蔬菜),打听到是自家园子里种的,又怒气冲天地中拔掉了园中长势喜人的葵。公仪休义正词严地告诫家人:“我们全家已然享用国家丰厚的官俸禄,你们再种菜、织布,这肯定会影响菜农和织女的生意,实质就是你们抢了人家活路!这则故事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中,和它被一同载入的还有一个经典故事就是“公仪休嗜鱼”。

王丹誉:天下家国情怀

王珣《伯远帖》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无论天下如何大乱,“仁”依然在社会各个层面传承发扬。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而且是抛弃个人恩怨,真正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家国天下的情怀……王珣娶了谢万(谢安的弟弟)的女儿,其弟王珉亦娶了谢安的女儿。虽然与谢氏结成姻亲,却互相猜嫌,后谢安更让二人离婚,王谢两家于是成了仇敌。当时谢安当国主政,在其意愿下王珣被任命为豫章太守,王珣不欲外出远地,便不去上任。后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王珣未接受任命,又调任秘书监。

王丹誉:天下家国情怀

谢安像

王珣和谢安双方结下了世代深仇。王珣在东边听说谢安去世,就到京都去见叔父王献之(子敬)说他想去哭吊谢安。王献之起初还躺着,听了他这番肺腑之言,喜出望外地起身说:“这是我对你的希望。”于是,他就去哭吊。谢安帐下的督帅刁约不让他上前,说:“我家大人活着的时候,从来不见这个客人。”王珣也不和他计较,径直上前哭吊,哭得非常伤心,结果没有按常礼和谢安次子谢琰(小名末婢)握手就退出来了。古人这种在民族大义面前不计私怨的心胸就是一种特别的“仁”。

隋唐到宋,“仁”在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延伸……

王丹誉:天下家国情怀

范仲淹像

公元1046年(庆历六年)九月十五,北宋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在千里之外,看到好友滕子京送来一幅刚刚重修竣工的岳阳楼的画作,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之叹。其实,范公这种古仁人之心,既有源远流长的儒家渊源,又有自己独有的身世和感受。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记载:范仲淹贬谪为邠州知州时,一次暇日(古代官员每十日休息一天,称十旬休暇)带领僚属部下登临高楼摆好酒宴,尚未开席,只见楼下几个穿披麻戴孝的人在为死去的亲人收拾葬具。范公立即询问,原来是一位客居邠州的读书病逝,亲属想将他安葬在近郊,可是还买不起棺木。范公感伤不已,立即撤宴,并慷慨解囊厚赠这家出殡人家,让他们妥善办理丧事。在场坐客感叹不已,竟然“有泣下者。” 他的善举还,不至于此。他还开创了著名慈善事业——义庄。这座仁爱的庄园在经后的900年间,不知救济多少困难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传承着雪中送炭的温馨。

在宋代这个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范仲淹与张载的互动,对程、朱的影响是都有史迹可寻。从范仲淹“先忧后乐”到张载的“为生民立命”,也是“仁”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王丹誉:天下家国情怀

王阳明像

明正德九年(1514年),43岁的王阳明开始“致良知”——这个传统“仁”思想的新探索。他提出:“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并且,他在《与黄勉之书》、《答欧阳崇一书》、《答聂文蔚书》、《与黄宗贤》等篇中,均对这一重要哲学命题进行深入研讨。他在这一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立言、立德、立功的完美人生,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知行全一”的典范。

王丹誉:天下家国情怀

邹元标像

大明万历五年(1577年)新科进士、刑部观察政务邹元标,因反对当朝首辅张居正“夺情”,被当廷杖责八十,发配贵州。邹元标还算幸运,被打断了腿,并且贬贵州。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邹元标平反还朝。当时,万历皇帝却清算已经死去的张居正,包括他推行的新政“追劾居正者遂起”。回到朝廷之后的邹元标看到,当时的官场贪污盛行,官员骄奢淫逸,官风世风日下,百姓怨声载道。邹元标如梦初醒,他认识到张居正当年之所以“夺情”也是国家而忘私情,一切都是以国事为重,体现出改革者的博大胸怀。于是,他又上书朝廷要求给张居正彻底平反,并且要求改革吏治,再次遭贬。天启元年(1621年)任吏部左侍郎,一直呼吁为张居正平反。等到大明王朝气数已尽的崇祯朝,已经去官多年的邹元标不仅给崇祯皇帝上书要求给张居正平反,还拖着当年被打断的残腿,在朝堂之上高呼长叹:“可惜啊,世上已无张居正。”他至死都坚持认为,只有张居正能挽救行将就木的大明王朝。为什么,当年被张居正(势力)打断腿并发配边地的邹元标,如此推崇曾经迫害自己的张居正?这正是古人的天下家国情怀。

王丹誉:天下家国情怀

张廷玉像

大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国家抡才大典殿试结束之后,雍正皇帝拆启密封的试卷,准备钦点三甲。开卷方知,新科花探(一甲第三名)为张若霭。满朝文武得知,探花是军机大臣、大学士张廷玉的公子,都当场恭贺。而张廷玉却立即跪拜坚辞:因若霭是我的儿子,万万不可。雍正说,试卷密封,阅卷你又回避。有主考官的考评,又是朕的主意,无妨。张廷玉诚恳启奏:臣两代宰辅,已经世蒙国恩了,天下寒门子弟很多,还是让给他们吧……张廷玉这种谦让兼怀的仁心,也是乃父张英“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遗风传承。

(王丹誉传统文化随笔:仁、义、礼、智、信系列之一《仁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