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ic熱點直擊」一張表看懂新個稅制的減稅效應

應納稅年薪為6萬-36萬的減稅幅度最為明顯,對應消費升級的中堅力量——中產階級群體 新稅制下,人均減稅額相當於4.2%的應納稅年薪,可選消費增長空間可期;個稅改革無法惠及最廣大的底層群體,減稅的核心仍在於降低間接稅負;政府財政支出應逐步向公共服務和轉移支付傾斜,補足發展短板、縮減貧富差距;

8月31日,備受社會關注的新個稅法終於落地。前期坊間圍繞著起徵點高低、專項扣除範圍、最高邊際稅率等議題都有相當熱烈的討論。為避免霧裡看花、人云亦云,ceic數據庫計算並彙總了新舊個稅制下的實際稅負水平,以此考察新個稅法的減稅效應。


「ceic熱點直擊」一張表看懂新個稅制的減稅效應


由上表可知,應納稅年薪為6萬-36萬的減稅幅度最為明顯,介於36%到100%不等。這部分收入人群對應消費升級的中堅力量——中產階級群體,體現了提升納稅起徵點和擴大低稅率級距的效果。若考慮新增的五項專項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贍養老人支出)之後,可較大幅度減輕家庭負擔。

新稅制基本滿足“收入越低減稅幅度越大、收入越高減稅幅度越小”的公平邏輯。但在應納稅年收入15萬-20.4萬、100.2萬-102萬收入段出現“收入越高、減稅幅度越高”的現象,公平讓位於效率。

新稅制下,高中低收入群體“雨露均霑”,人均減稅額相當於4.2%的應納稅年薪,體現為所有納稅群體收入效應上升4.2%。其中,應納稅年薪介於20.4萬-36萬(即月薪1.7萬-3萬)的中高收入群體的收入效應上升最多,其收入邊界組分別減負8.1%和6.8%,減稅額分別為16560元和24360元。減稅的絕對值雖難以覆蓋部分一線都市租金的上漲,但對於生活在二線及以下的中高收入群體而言,這部分真金白銀提升了購買力,可釋放的消費升級空間巨大。一旦新稅制落地,餐飲與休閒、跨境電商的優質產品和家庭耐用品等可選消費(Consumer discretionary)增長空間可期。全組別的減稅也為消費價格通脹留出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