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然草》:周作人极力称颂的这部书,作者从来没想要发表

《徒然草》:周作人极力称颂的这部书,作者从来没想要发表

《徒然草》:周作人极力称颂的这部书,作者从来没想要发表

我对随笔的偏好,甚至超过小说和诗。如宽衣沏茶,与友人促膝谈心,陷进沙发里,歪在枕头上,话题不拘短长,谈到兴起,可以彻夜不眠,也可以莞尔无言——因为我是这样一个读者:一边读书,一边读人;比起高潮迭起,更爱余韵悠长。

《徒然草》最初触动我的地方,倒不是“日本文学史上最美的两大随笔之一”的荣衔,而在于它的著者吉田兼好,从没打算写给谁看。直到这位半世歌人半世僧故后,人们才把他贴在吉田感神院墙壁上的,和写在经卷抄本后面的散章,编集成书。没有发表意图,无所谓有没有读者,对受众口味更不挂怀,这样了淡的心态,比今人写博客还单纯得多。开卷直陈:无聊之日,枯坐砚前,心中不由杂想纷呈,乃随手写来。换言之,无聊才来弄笔墨——弦外之音,谁更无聊谁读去!

好吧,我便做了这么一个无聊赖的读者,从一堆散漫真率的断章里,觅食吉光片羽的趣味。兼好法师前半生在朝,繁华看尽;后半生出家,行脚四方。与这样的人生相照应的是,他最常着墨的题材不外两类:一类载录宫廷逸事,规矩典仪;另一类抒写四时风物,慨叹生死无常。他一面谆谆教诲,“要想往生的话,就连糠酱瓶都是多余的;在随身的佛经、佛像上讲究精美,真是毫无意义”,一面又饶有兴味地记录为经卷系纽带,旧制今法有何差别;刚说“隐居山寺,虔诚事佛”,又来回顾京都贺茂祭的盛况,从天明之际便悄然云集的车马,一直写到祭典过后还不忍丢弃的枯葵。大的课题如生死,小的细节如闲院殿的栉形穴,该是叶形还是圆形,都在笔下娓娓道来。

《徒然草》:周作人极力称颂的这部书,作者从来没想要发表

会心的读者不难领悟,正是这两类题材表面上的对立,将这位日本法师的人生观和盘托出:忘记了死就是眼前的事,才会活得不快乐;若时时记得生命不过如无常野的露水,鸟部山的云烟,自然懂得如何取舍,如何对四时风物、细致人情皆怀抱敬惜之心,却不生占有之念。法师自己的涂涂写写亦合此意,信手拈来,旋即弃置,写有写的意趣,丢有丢的自在,仿佛兴之所至的谈天,话音落处,言语蒸发,真意已道尽。

周作人说《徒然草》,最大的价值在于其“趣味性”,即使是议论和教训,“根底里含有一种温润的情绪”,的确如此。《徒然草》或许称不上是一本圣贤书,却是地地道道趣味书,趣味书与圣贤书的不同,在于圣贤有普世的标准,而趣味因人而异。事实上,将《徒然草》与类似体裁的作品相较,若说义理与使命感,与《论语》不可比;若说人物风采与境界,不及《世说新语》;若说禅家的机锋妙悟,又不比《碧岩录》或《无门关》。

《徒然草》:周作人极力称颂的这部书,作者从来没想要发表

然而就在种种不彻底的地方,让人读到别致的情趣与物哀的幽思,触到一颗缱绻的恋世之心。在雨声潺潺、竹簟生凉的夏夜,玩味兼好法师悉心存录的平常物事——长满苔藓的小径,虫声起伏的秋野,友人在世时馈赠的手迹,佳人隐居处弥漫的薰香,为防止乌鸦啄食池塘里的青蛙而特意设置的拉绳,大年初一清早静静萦绕的旧年的余味——诸般细处,清凉如泉水,又氤氲着一泓暖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