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騰訊投資漫遊

2019騰訊投資漫遊

「八爪魚」or「海葵」,哪個才是真實的騰訊?

周天財經 特約出品

鮑曼博士正坐著太空船駛向木星。他一邊吃著壓縮成漿糊的碳水食物,一邊用大屏幕、窄邊、超薄的電腦播放電影。除了眼前無窮的星河,他還可以花費一點點美元撥打可視電話,找回遠方的地球家園。

這還是 1968 年,人類尚未在月球上邁出一小步。這部超前的《2001 太空漫遊》因為精準預言了平板電腦、FaceTime 和人工智能成為後來科幻迷的啟示錄。而那些影片中至今未實現的太空技術,比如月球殖民地和有人駕駛的木星任務,也變成了星空愛好者的科技情結。

不知道天文發燒友馬化騰有沒有看過這部經典電影,這兩項未來技術現在已經進入了騰訊的投資視野中。即使在如此小眾的太空領域,騰訊都扶持了兩支優秀團隊,一個關於月球無人機計劃,一個專注於小行星採礦項目。

這似乎就是騰訊龐大投資版圖的某種註解。根據剛剛劉熾平公佈的騰訊十年投資成績單:

騰訊整體投資數量已超過了 700 家,其中市值或價值超過 10 億美金的獨角獸企業共 122 家,幾乎觸碰到了方方面面的產業維度。

早在 2005 年 8 月,當時的騰訊還在香港上市不久,馬化騰就提出過一種名為「在線生活」的戰略主張:「騰訊希望能夠全方位滿足人們在線生活不同層次的需求,並希望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像水和電一樣融入生活當中。」

這種超前的想法一度被媒體批評為「迷失了發展的焦點」。如今看來,資本連接成為了實現這種商業夢想的重要手段。

搜狗、大眾點評、京東、拼多多、同程藝龍、丁香園、蘑菇街、特斯拉、蔚來汽車……隨著騰訊的這張投資清單越寫越長,一件重要的事正在悄無聲息中發生:普通人一天中不同層次的生活需求,都與騰訊密不可分。

回到 2005 年盛夏,那個和馬化騰一起摩拳擦掌想要探索「在線生活」邊界的人,正是後來集團的二把手劉熾平。經歷了 3Q 大戰的彷徨,二人的想法更貼近於用精準投資高效地搭建起一個全生態的商業帝國。

毫無疑問,騰訊正搭乘投資翅膀駛向未來的奧德賽,但資本永遠是帶著爭議的冒險。

1. 2004:「馬劉組合」初現

騰訊投資故事的開端要追溯到十五年前的冬天,劉熾平剛剛接受了馬化騰第二次拋出的橄欖枝,買了一張從曼哈頓飛往深圳的機票。

對於劉熾平來說,這意味他必須放棄在高盛這家頂級投行所拿到的 2/3 年薪。他沒有秘書,頂著一個騰訊從未有過的「首席戰略官」的頭銜,孤獨地投身波濤洶湧的中國互聯網創業大潮。

而這個時候的騰訊,急需找到一位具有思想和遠見、富有國際化視野的戰略先鋒。馬化騰已經嗅到起初那種依賴電信運營商的 SP 模式正在日暮西山,騰訊必須重新找到定位。他需要一位可以站在群山之巔眺望遠處的共事者。

2019騰訊投資漫遊

曾作為承銷商幫助騰訊上市的劉熾平成為最佳人選。這不僅是因為他陪伴騰訊走過 80 多場魔鬼拉練式的全球路演,由此結下了情緣,更是因為早在那段時期,他就已經對馬化騰解剖過這家如日中天的公司,直言帶來過五年黃金髮展期的 SP 模式不可持續,並諫言騰訊放棄追求過高的估值,迴歸到價值本身。這種樸素的觀念令兩人一拍即合,也奠定了後來十數年合作的風格。

這個時期,這位「首席戰略官」主要管三件沒人管的事:戰略、併購、投資者關係。對於本土程序員起家的騰訊團隊來說,這三件事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現在人們總是喜歡強調劉熾平出身華爾街投行的專業素養,認為他的最大貢獻在於為當時擺脫不了「土味」的騰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不過,馬化騰更看重的,很可能是劉身上那種與騰訊核心團隊高度匹配的特質。兩人的第一次見面,作為高盛代表的劉熾平的名片上就寫了一串小小的 QQ 號,令人倍感親切。為了更瞭解騰訊這位客戶,他還親自踏遍了頗具黑暗邊緣氣質的網吧,頗為接地氣。

劉曾經高度評價,騰訊團隊「在對於未來的預測上,他們不願意寫上可能做不到的數字」,這種務實的做派也正是他欣賞的。

時間似乎特別優待騰訊。劉熾平加盟僅僅半年多後,騰訊就收穫了對外投資史上最重要的一顆彩蛋。從金額上看,這不是集團單價最高的一筆收購,也不是因為單純的投資回報,而是因為這筆投資帶來了一個人。

張小龍,微信之父,是當時劉熾平主持騰訊收購的 FoxMail 的創始人。彼時他正打算賣掉公司,獨自到美國闖蕩。但他最終留了下來,將微信月活做到了現在驚人的 10 個億,成為騰訊乃至中國互聯網最重要的流量引擎。

在後來一次總辦會議上,馬化騰讓 16 個高管回答騰訊的核心能力是什麼,最後高管們將答案圈定在了「流量」和「資本」上。

簡而言之,QQ 時代就打下的低成本流量基礎,以及微信時代實現的月活大爆炸,是整個騰訊帝國的現金奶牛,而資本觸角的向外延伸為這張商業版圖滲透擴大爭取了時間。

「資本」和「流量」兩端的靈魂人物正是劉熾平和張小龍,所以 2006 年註定是騰訊歷史上風雲際會的關鍵時點。

也是這一年,劉熾平正式升任騰訊公司總裁,開始幫助馬化騰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和運營。

2005 年到 2011 年的 6 年間,騰訊投資鮮有動靜。從天眼查的數據來看僅有 11 家,每年僅呈算術級增長,已知的併購案例只有網絡遊戲公司網域以及內容增值服務商卓意麥斯、網典和英克必成等,所以被普遍視作小馬過河的試探期。

更多時候,劉熾平是陪著馬化騰坐而論道。「常常是我在說,他在聽。」劉曾說過。但也是在這一次次的頭腦碰撞中,兩個人達成了最重要的戰略共識。對於後來騰訊的投資理念有著重大影響的「在線生活」的概念就是在這個階段摸索出來的。

2. 2011: 3Q 大戰與巨輪轉舵

2008 年騰訊就成立了投資併購部,但早期還是以釋放業務線的需求為主。這可能和整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橫軸相關。BAT 無一例外地是在 1998 年 -2000 年之間的科網風潮中創立的,這種「上半場」的早鳥優勢基本保持到了 2010 年。

但是這一年,所謂巨頭的安逸被新浪潮擊碎,頭條、美團、滴滴相繼成立,這種「TMD」的新組合被視作中國互聯網創業的「中場」,當它們開始汲取移動流量爆發的紅利時,騰訊顯然也從中嗅到了新的氣息。

不過,這還不足以促使騰訊改變慣性行駛的軌道。

畢竟,在 2010 年的中報裡,騰訊的半年度利潤是 37 億元,百度約 13 億元,阿里巴巴約 10 億元,搜狐約 6 億元,新浪約 3.5 億元,騰訊的利潤比其他 4 家互聯網大佬的總和還要多。

這艘商業巨輪的組織架構上,每一顆螺絲都凝結著複雜的博弈,要讓如此龐然大物擁有同一個大腦是一樁艱難任務。

錯過大眾點評早期投資就是一個教訓。2008 年,彭志堅從 Google 中國加入騰訊投資併購部初期,就曾力推大眾點評,這是他在 Google 的投資項目。騰訊業務部門經過研究給出的結論是,花這筆錢不如自己做,騰訊有流量,把點評的內容遷移過來就可以。這直接造成了兩者聯姻計劃的擱淺。最終,騰訊還是投資了點評,只不過是 6 年以後,以 20 億美元的估值。

然而,一場兇險無比的颶風團已在急劇醞釀之中,騰訊並沒有慢慢調整、反覆試錯的時間窗口。

2010 年 7 月 24 日,各大網站突然被一篇檄文般的長文淹沒,名為《「狗日的」騰訊》。這極大程度衝擊了「馬劉」,據說在總辦會議上,馬化騰沉默良久,說了一句:「他們怎麼能罵人呢?」

2 個月後,奇虎 360 公司與騰訊之間爆發了血腥的用戶爭奪大戰。這場驚動了工信部的「3Q 大戰」不僅僅是兩家公司之間的商業競爭,背後更是當時幾乎整個互聯網生態圈對巨無霸騰訊的某種反感。

2019騰訊投資漫遊

一定程度上,手握著雄厚流量資源的騰訊早已建立起了堅固的數據「護城河」,這讓這支技術精英為主的核心團隊難掩「封閉」的色彩。那個時候,他們並沒有確立清晰的對外戰略,而是保持著「什麼火就跟做什麼」的心態。

由於騰訊體量龐大,這種策略極大撬動了其它友商的利益,也讓他們在那場 3Q 大戰中幾乎都站到了騰訊的對立面。一時間,「山寨之王」、「贏者通吃」、「以大欺小」的責斥鋪天蓋地。

3Q 大戰終於讓騰訊輸了輿論、元氣大傷,就連一向拙於言辭、極少面對鎂光燈的馬化騰此後都不得不反思以往的對外策略,甚至請來公關專家訓練與公眾的溝通技巧。騰訊人自己也承認,正是 3Q 大戰的傷痕帶來的慘痛教訓才真正觸發了後來爆破式的全面開放歷程。

2011 年一開年,騰訊即宣佈成立投資規模為 50 億元的騰訊產業共贏基金。從名字中的「共贏」二字就能看出它迫切想向整個互聯網世界展現出柔軟的身段。一年間,基金進行了 40 多次對外收購,而騰訊在此前 11 年內的併購交易總共才 30 多項。收購頻仍勾勒出的是整艘巨輪的對外戰略的轉舵。

「成就投資公司的理想,就是騰訊的理想。」痛定思痛後,這成為了騰訊投資的核心投資邏輯。「騰訊優先考慮的,是能幫助投資公司創造多少價值,而非投資公司能為騰訊創造多少價值。支持他們的理想,就是騰訊的理想。投資公司的成功,就是騰訊的成功。」

這種調性也在馬化騰本人的多次公開演講中得到呈現。他在第一屆騰訊合作伙伴開放大會上就說:「沒有什麼比把一年的利潤投給產業鏈更正確。」

他還不止一次表達過「將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這句話的意思是,儘管騰訊財大氣粗,但不會追求控股,董事會的話語權依然屬於被投企業自己。這徹底改變了此前想在被投董事會謀得一席的做法。

從此後股權佔比通常低於 30% 的角度看,騰訊的確踐行了這一點。僅以 2013 年到 2014 年底的幾樁併購大案為例,2013 年 9 月 16 日,騰訊 4.48 億美元投資搜狗,佔股約 40%,將除了地圖以外的搜搜業務並給搜狗;2014 年 2 月 20 日:騰訊 4 億美元入股大眾點評,佔股 20%;同年 3 月 10 日,騰訊 2.14 億美元入股京東,佔比 15%,QQ 網購、拍拍的電商和物流部門,以及易迅網少數股權併入京東;幾天後,騰訊 1.8 億美元入股樂居 15% 股份,又以 5 億美元認購 CJGames 公司 28% 的股份。

3. 2019: 海葵精神

雖然經過了一些波折,騰訊的投資步伐和美國那些商業巨擎的發展路徑如出一轍。一個多世紀以前,成就美國迎來鍍金時代的,是西屋電氣、美孚石油和卡內基鋼鐵這些提供以及週轉資源的商業大亨,有了它們的解決方案,才有消費時代的福特汽車、可口可樂和波音。這些基礎建設巨頭就相當於奠定中國流量管道的電信運營商們。

隨後,可口可樂們的商業地圖做大,也開始選擇戰略性的「後退」,依靠投資拓寬整個生態的邊界。可口可樂對外公佈的投資領域就包括了食品、菸草、廣告、農業、信息收集、通信衛星、金融和製造等等。

騰訊在 2011 年開始大力踐行的資本開放策略,同樣符合商業的根本利益:前端的業務邊界能夠藉助投資佈局實現擴張,可以爭奪到更多的用戶時間,後端的基本盤,也就是社交關係、搜索服務、消費平臺、人工智能這些基於數據的技術能力保持穩定。

由於掌握著大量交易信息,所以騰訊投資極少面對鏡頭。但每一次在公眾面前的露面,核心團隊都會重申強調「共生」的投資邏輯。他們將之歸結為八個字:「只求共生,不求獨佔」。

這也是劉熾平的主張之一。在這位「前高盛人」身上依然可以發現這個門檻比哈佛大學還高兩倍的頂級投行特有的性格傳統。高盛人活躍於美國政壇,前總統高級經濟政策顧問溫伯格、前副國務卿懷特黑德、特朗普的首席策略師和高級顧問班農等等都是高盛出身,高盛人「總是把自己看成全球資本主義車輪上的重要角色」,並希望追求「比個人利益更重大的一些東西」。

而在騰訊,「比個人利益更重大的一些東西」就是一種共生的商業生態關係。

特別耐心尋味的是,其它互聯網巨頭的投資策略大多是圍繞自己的主營業務,他們希望通過投資併購來鞏固自身在產業鏈上的話語權,最終被投企業成為整個商業系統的螺絲釘。而「馬劉」的思路恰恰相反。

馬化騰和劉熾平堅持扮演「海葵」的角色。在海洋世界裡,海葵和小丑魚就是經典的共生關係,海葵帶毒刺的觸手可使小丑魚免於被掠食,而小丑魚則會協助海葵清理身體。同時,海葵還是寄居蟹的「宿主」,可以藉著寄居蟹的活動能力改變環境。

美國一位微生物學家曾說:「大自然的本性就厭惡任何生物獨佔世界的現象,所以地球上絕對不會有單獨存在的生物。」這也成了馬劉開放騰訊資本的價值信條。

騰訊收購全球最賺錢的手遊公司 Supercell 的例子就是這種信條的應證。2016 年,劉熾平尋求收購 Supercell 的機會。在具體談判時,對方提出了一個重要要求——不變更 Supercell 的企業註冊地,維持芬蘭的稅收管轄權。Supercell 的吸金能力已經超過諾基亞和憤怒的小鳥,成為芬蘭歷史上單一年度最大納稅人。

2019騰訊投資漫遊

騰訊總裁劉熾平、Supercell CEO Paananen

馬雲和史玉柱都曾對 Supercell 表達興趣,但劉熾平對其家國情懷的巨大尊重讓公司高層的決策天平最終有所傾斜。

最終,雖然騰訊財團佔有 84.3% 的公司股權,但無改 Supercell 的本土情結。

時間證明,這種只求共生、不求擁有的姿態確實也讓騰訊的投資之路越走越深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騰訊系投資的公司就開始掀起上市潮,當時有媒體稱「每隔一兩個月,騰訊就能喜提一家上市公司」,包括眾安、搜狗、閱文、易鑫、希瑪眼科、嗶哩嗶哩、Spotify、虎牙、映客、拼多多、燦谷燦谷、同程藝龍、美團點評、趣頭條等等。

此外,騰訊還以 LP 的身份投資了二三十家左右的基金,包括紅杉、雲鋒、中信產業基金、經緯中國、晨興、創新工場、高榕資本、金沙江創投、鐘鼎創投等等行業明星。

買下賽道是紅杉過去的策略,現在似乎更適合用來描述騰訊。

4. 20XX:爭議與前行

從投資清單來看,騰訊所投「準上市公司」的名單還會越拖越長。騰訊投資的公司中,體量達 10 億美元的公司有 122 家,大量公司處於 IPO 前夜。

劉熾平主導的這些投資也為集團內部帶來了高額收益。騰訊去年的財報上,「其他收益淨額」高達 201 億元,相比 2016 年的 36 億元翻了 5 倍之多,主要變化原因就是騰訊此前投資的多家公司,包括易鑫、搜狗、眾安保險等在去年完成 IPO。而在 2013 年,騰訊的「其他收益淨額」僅有 9 億元。

由於騰訊很少做控股型投資,作為數百家被投公司的小股東,騰訊 2017 年「非控制性權益」高達 210 億元,比 2016 年翻了近一倍,而這一項在 2013 年僅有 5 億元。

可以這麼說,一個互聯網用戶睜開眼度過的一天,所有常用的 App 類型,背後幾乎都有騰訊的身影。

通過多個管道爭奪更多的用戶時間,正是騰訊跨領域投資不輟的原因。

2019騰訊投資漫遊

不過,也有批評指出,騰訊當前的投資行為近似「八爪魚」,「什麼都投」的邏輯背後是團隊自己疏於創新。騰訊更是因此背上了「沒有夢想」的罵名。在批評者看來,一條昔日的科技創新大鱷已經變得與華爾街投行無異。

但騰訊顯然無法接受這樣的質疑。在他們看來,騰訊投資絕不單純是為了追求財務回報,而是撬動騰訊核心資源,助力創業者實現夢想。另一方面,投資週期長,騰訊也表示有耐心等待企業在產品、商業模式上的打磨與創新。

而之所以被投公司願意敞開資本之門,與騰訊形成結盟關係,幾乎全部是看中了騰訊巨大的入口價值。劉熾平在騰訊 2019 投資年會中指出,騰訊提供給合作伙伴第一個能力,就是公平的平臺。

現在接通微信的第三方服務,能看到不少被投企業的入口,包括拼多多、京東、美團外賣、蘑菇街女裝、唯品會特賣、轉轉二手等各自領域的強勢公司,相當於騰訊在向並不控股的公司開放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流量的開放,在於雙方的雙向選擇。有接近騰訊投資人士表示,不是投資就一定能獲得微信合作,而是雙方的合作,能不能達到共贏。

未來,騰訊恐怕不會停下對外投資的步履。正如劉熾平宣佈的 2019 騰訊投資不會收縮一樣。在他看來,騰訊投資是幫助騰訊探索未來可能性的團隊,不僅關注現階段與騰訊戰略相關的企業,更放眼未來。

回到文章的開頭,「探索未來可能性」也解釋了以務實著稱的騰訊為什麼會涉足太空領域。

高盛日前高呼第二次太空時代已經來臨,它在一篇近百頁的報告中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未來,人們或許可以到小行星上去挖金礦、找稀土;在外太空喝著咖啡欣賞地球;充分利用地球外充足的空間來發展 3D 打印、在軌制造技術。

如果現在拍攝一部《2001 太空漫遊》的續篇,站在當下的節點眺望幾十年後的宇宙圖景,熱愛星星的馬化騰、對生態充滿想象力的劉熾平篤定會是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別忘了,微信的登陸頁面正是一個男孩在太空凝視著蔚藍色的地球。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