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寒冬會持續多久?

愛思考的普通人


18年下半年以來各大互聯網公司開始裁員和停招,下圖是主流互聯網公司裁員情況(部分有出入),今天又最近又爆出人人車倒閉,京東裁掉10%高管,整體給人的感覺是血雨腥風。但是另外一些數據來看,互聯網及消費經濟還是在快速發展。

18年雙11淘寶銷售額破2000億,春節期間消費同比增長40%,1月四大主流快遞單量增長都在40%,18年GDP增速還是超過6%,等等。很多數據表明經濟並沒有那麼惡劣,為什麼互聯網公司這麼慘烈呢,我覺得如下幾點原因:

1、大多數企業裁撤的都是沒有起色或者虧損的業務,這主要是因為各細分行業格局已定,沒有必要在對虧損或者做不起來的業務進行投入了;

2、關於末位淘汰,末位淘汰算是互聯網的一大特色,前幾年各個公司的高速發展,招聘的人員難免良莠不齊,但是較高的增速可以掩蓋,但是目前各模塊增速逐漸放緩,人員優化也是必然之道。同樣,目前還在快速發展的頭條系、拼多多還是在大量招人;

3、人才供大於求,某個行業快速發展後,會有大量的人才湧入,互聯網的高薪和福利,也影響著很多學生學校的選擇,另外也導致了大量的人才轉行,致使競爭加劇。

回到問題本身,多久會結束這種情況,我覺得需要1-2年吧,原因如下:

1、整體經濟形勢不算惡劣,互聯網公司並沒有負增長,較傳統行業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經過1年的陣痛調整後,會趨於合理;

2、互聯網發展階段,工業互聯網直接過度到了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又經歷了一個大爆發,而產業互聯網還在孵化中,沒有和當下巔峰時期的移動互聯網形成無縫對接,所以存在1-2年的陣痛;

3、中國互聯網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都有一席之地,在某些方面甚至優於美國,中國市場穩定之後,必然出走海外,目前BAT、TMD、小米、京東等頭部互聯網都在佈局海外。類似於八九十年代美日歐優質的工業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佈局。而這種海外佈局以及三線以下市場的深入,同樣也會產生新的崗位;

大環境回暖,產業互聯網形成,海外及鄉村市場佈局,說明互聯網還大有可為,預計1-2年行業會趨於正常,但是人才招聘也不會像前幾年那麼激進了。



雨落不息


我覺得會持續比較久,互聯網寒冬實際上是實體經濟衰退的表現,很多企業都做不下去了,還做什麼廣告。而且互聯網寒冬比實體經濟衰退滯後很多了。

互聯網平臺有幾個不是依靠實體經濟支撐(騰訊主要靠遊戲),如果沒有人在淘寶上賣東西了,阿里還能有這麼高的市值麼?頭條系目前完全靠廣告,經濟不活躍,誰來做廣告。

實體經濟到底怎樣了?不用看統計數據,從你身邊找實例就行,自從去年提出“社保入稅”以後,很多本來就苦苦支撐的小企業主直接撒手不幹了。雖然現在社保入稅被推遲,但仍然換不回大眾創業的激情。

身邊一個老闆,家裡八套房,沒貸款沒抵押,座駕路虎發現4,公司名下總共5部車。本來做建材生意,18年突然房地產形勢變化,工程接不到,以前投入的工程回款慢,僅18年下半年就抵押了兩套房產,賣了3輛車,包括路虎,員工只剩兩個,苦苦支撐。如果19年仍沒有起色的話,估計公司只能關門。

這個雖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卻是實體經濟的一個縮影,實體經濟正在進入一個下行期。我認為實體經濟下行和不斷加劇的老齡化還有多年來房價對消費的擠出效應有直接關係。本來要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90後現在普遍是負債前行,需求短時間是不可能快速增長的。

總結一下,短時間內老齡化不會改變。90後的花唄、信用卡賬單不會憑空取消。房貸該還還得還。需求不會快速增長。實體經濟不會快速復甦。所以,互聯網寒冬將會隨著實體經濟的衰退持續。


佛系神評論


首先,我並不認為互聯網寒冬已經到來,反而是行業迴歸理性的一個徵兆。


從表象上來看,確實有很多家互聯網企業開始裁員,一些小公司甚至倒閉。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兩個方面。


一、流量枯竭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退,現在互聯網上的流量資源已經接近枯竭,公眾號的打開率從10%下滑道3%,各家互聯網公司的獲客成本也越來越高,難度也越來越大。

流量枯竭的現象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各家公司根本沒來得及反應。招聘、業務劃分、盈利方式還是根據人口紅利時代的增長率來進行考量。

當流量減小之後,預計中的增長並沒有出現,原本為了應對業務增長招聘的人員反而成為企業發展的阻力。

互聯網發展才20年,幾乎沒有企業有應對這類問題的經驗,所以裁員成為企業生存的一種方法。

流量枯竭帶來的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在現有技術下,互聯網行業的從業人數峰值已經顯露出冰山一角。這個行業開始步入老年成為傳統行業,以前的爆發式增長很難再進行復制,行業門檻也漸漸升高,對創業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對從業者來說,要開始適應行業進入慢增長的週期中,增量市場一去不復返,做號存量市場才是未來的生存之道。


二、資本壟斷

互聯網行業融資難的問題,早在2016年便初見端倪。在2018年,多個行業暴雷,資本市場也不像前些年那樣盲目,投資也更加謹慎。

俗話說:“有錢好辦事。”對互聯網行業來說更是如此。

那些已經成長起來的公司就算大環境再怎樣寒冷,憑藉自身已有的業務最起碼能保證不會被餓死。對一些小公司來說,在業務成熟前能否活著都是一個問題,更何況憑一己之力撕開市場的口子。

強者越強,剩下的人就要捱餓了。


那麼,這一股互聯網寒流將持續多久呢?

預計是3年左右。


為什麼這樣說呢?現在短期內能夠預見到的增長紅利就是5G+物聯網。

而5G網絡大範圍覆蓋和設備大範圍更新,預計是在2021年~2022年。屆時5G將會賦能更多的行業,也會有更多的機會等待去挖掘。

這種由技術革新帶動的平臺遷移,只要抓住這個流量增長的時機,互聯網行業仍然會再次煥發青春。


寒冬?不存在的,有的只是現階段的技術極限。


這裡是艾拜偵探社。

關注我,探訪每日的科技前沿,讓一部分人先讀懂未來。


艾拜偵探社


這個問題有好多專家說,10年一個週期,2008年金融危機後,2019年又是一個輪迴。但是這種週期性的東西,我們重視並且做好過冬準備就都不是問題。互聯網的寒冬與經濟週期密切相關。

我們對互聯網寒冬中如何的生存和發展才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東西。好多行業已經走入了存量市場,互聯網裡面的線上獲客成本逐步走高,逼迫阿里、京東、華為、小米、瓜子二手車等企業去線下尋找增量。京東的10%的高管優化離崗指標,滴滴為代表超級獨角獸的裁員更能說明寒冬的來臨。

互聯網寒冬會持續多久?我們要在危機中找到生機。各大主要風投構都看好產業互聯網。B2F,產品不經過中間商,直接由廠家到達終端消費者手上。利潤更好,服務更高效,定製化生產,產品積壓更少。比如:農業方面有機食品直接上餐桌,小米手機、華為手機直供。特斯拉的銷售模式。等等

未來的趨勢主要以下幾方面:

新零售(線上線下打通,會員定製,行業優選)

新產品供給(因銷定產,爆款產品的迭代更快,個體定製化、個性化),

新售後服務(無人機配送,物流實時跟蹤,可追溯。SAAS、AI、大數據、雲計算),

新垂直平臺(各行業產生垂直平臺:物流行業菜鳥、京東、順豐。)


短信驗證碼服務商


互聯網寒冬看怎麼定義吧,不依靠資本的互聯網企業其實所謂的寒冬無非就是國內的經濟形勢和國民的消費能力,2017年開始的互聯網業下滑,是從資本到消費能力雙方面的影響,但國內的經濟形勢一旦好轉,一些不嚴重依賴資本輸血的互聯網企業馬上就能緩過氣來。


但是近年來,中國的互聯網業很多公司嚴重依賴資本生存,比如ofo,滴滴等企業,完全沒有實現盈利,所以當資本市場的支持下降,可能當即出現重大事故。


那麼資本由誰來支持呢?其實主要還是受到美國的影響,主要受到美國總統換屆及兩黨背後的財閥影響。民主黨背後站著互聯網、高新科技、傳媒等行業,而共和黨身後站著軍火、石油、醫療等傳統行業,這也是為什麼每次一旦有共和黨總統上任,就會向中東出兵的原因,說白了美國大選,財閥支持你在前臺當總統,等上任了,當然你就要為身後的大老爺們服務。


那麼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看一下總統的在任期間,也就大致明白中國互聯網業的週期律了,中國於1994年接入互聯網,至今23年,第一次互聯網公司的集中誕生實在97年開始的,1997年6月丁磊創建網易,1998年張朝陽創建搜狐、馬化騰創立騰訊、王志東創立新浪,1999年QQ出現、馬雲創立阿里,2000年1月1日李彥宏創立百度。

而這個期間,美國總統是誰呢?1993年1月20日克林頓(民主黨)上任至2001年1月20日卸任。


之後小布什(共和黨)於2001年1月20日上任至2009年1月20日卸任。

這8年期間,中國互聯網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實質性跨越,還是克林頓時期的那些公司,只是阿里成立了淘寶、社會化網絡被提出(博客、SNS、論壇、微博)、博客網成立,大家也都知道後來新浪和搜狐刮分了博客和微博市場,百度打一開始就佔據著搜索,而騰訊佔據著社交。


2009年1月20日小布什卸任後,當天由奧巴馬(民主黨)繼任,任期是2009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

那個期間,我們經歷了08-10年的SNS時代,2008年千橡改名人人網,獲得軟銀3.84億投資,成了後來紅極一時的校內,主打學生市場;同樣在2008年成立的開心網,同樣的SNS,主打白領。

後來的幾年我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喬布斯2007年發佈第一代iphone,但國內是在2010年也就是iphone4誕生的時代,才真正開始接觸移動互聯網,iphone和安卓的爆發,使得國內互聯網行業百花齊放。2010年開始的千團大戰,2011年新浪微博的全面爆發、微信成立,2012年微信朋友圈上線、中國移動端網民首次超過傳統PC端、2012年今日頭條上線、淘寶天貓雙11開啟,2013年餘額寶上線,2014年滴滴和優步打的火熱,2015年互聯網+被提出、大面積互聯網創業企業爆發,2016年直播行業的春天來臨、網紅市場應運而生、知識付費概念被提出,2017年自媒體百家爭鳴。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共和黨)上任,互聯網所謂的資本寒冬開始。

從2017年下半年至今,互聯網行業資本推動越來越困難,截止2018年底,互聯網行業出現大面積裁員現象,BAT都宣佈各自收緊業務,停止社招,減少應屆生入職人數。

於是大家意識到,互聯網寒冬真的來了。


據此,互聯網寒冬還有多久?

現在是2019年初,恐怕這個寒冬還要持續6年左右。好在大公司基本已經比較穩定,不再需要資本的推動,自我造血能力非常強。但創業公司的日子可能會一天比一天難過,過去燒錢的日子顯然已經沒了。

之後很可能出現互聯網行業崗位供不應求的現象,那麼曾經被推高的行業工資,很可能神話也慢慢會被打破,人工智能、AR虛擬現實、區塊鏈等短期內沒有很大應用價值的技術很可能被割肉,35危機很可能會愈演愈烈,985高校的軟件工程等計算機相關專業很可能不再那麼火爆。

總之一切已經發生,只能面對困局,尋找突破的可能。


未泯雙瞳


深切體會到了互聯網寒冬,正處於找工作的我,不時的聽說某某互聯網公司被爆裁員,先是知乎和京東大裁員,接著ofo、錘子科技資金鍊斷裂,還有美團攜程也傳出裁員消息,科大訊飛準備大裁員等等。從巨頭互聯網到AI獨角獸再到創業公司,都紛紛表示寒冬來了。

尤其前一段時間又聽說華為清理34歲以上工程維護員工,40以上的研發員工,工作十幾年的老員工都免不了,不過後來華為出面否認了這一消息,說是謠言,不過也反映出互聯網寒冬的寒冷。

寒冬還沒過去,也不知道持續多久,也許短到一兩年,長到三五年,甚至更長也說不準。這讓我想起了看過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裡的一句話,“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沒有到來”。沒辦法,為了在互聯網寒冬期間混一口飯吃,只能多學點知識,弄點裝備來驅寒御暖了。


羽樂生涯


互聯網寒冬其實從15年底、16年初就開始出現徵兆了。從規律來看,之前太過火熱,會馬上帶來大量的泡沫。這個時候投資開始變得清醒,不再以往一個ppt就能拿個天使投資的時候。

到2018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的下行,互聯網的確越發低迷,以往的企業因為財務數據不合理再沒有拿到進一步融資的情況下出現大量的倒閉現象。而這個症狀估計還要持續2年左右,市場需要時間來調整。

對設計師和產品的影響就是崗位的縮減,因為很多提供崗位的團隊會死掉。另外有些團隊人數會開始限定招聘。所以這個時期 相比於14、15、16年的高速提薪,18年、19年穩定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被淘汰更為重要。

建議同學在18年19年選擇工作儘量去一些大的團隊。並且切記不要裸辭。因為一旦裸辭屬於你的下一份工作不一定會那麼輕鬆。這點要特別謹記。


天空285979481


互聯網行業的寒冬的比喻在我看來不一定準確。

就像PC行業,早已經是成熟的行業,人們早已不怎麼關注它,也不討論它。目前的所謂互聯網行業寒冬,主要是共享經濟平臺餓了嗎、滴滴、美團在裁員,電商巨頭在裁員,這些熱點企業可能隨著經濟的發展會泯然眾人矣,成為一個普通行業,而更新的行業、企業在孕育,在萌芽,只不過我們還沒注意到。一個行業的寒冬也許是另一個行業的崛起,這才是社會的進化、進步與發展。



榮軍CK


互聯網不是所有的行業都是寒冬 主要找對方向


王宗輝v


互聯網本沒什麼感動,反而比十年前要好做的很多,做互聯網要有能服務大眾的硬思路,不能一味地模仿,找到好的項目,賺錢還是很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