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最凄凉的一首送别诗,悲苦交织,读完让人想痛哭一场!

初唐诗人王勃早年一帆风顺,家世显赫,拥有旁人无法企及的瑰丽人生。他的祖父王通曾任隋朝大儒,被后世誉为“文中子”,他的叔祖王绩是初唐的大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无疑比常人优越了很多。

公元666年,王勃当上了朝散郎,成为唐朝最年少的命官。有一天,他才思泉涌,笔端生花,写下《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名声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王勃最凄凉的一首送别诗,悲苦交织,读完让人想痛哭一场!

那时候,宗室子弟喜爱斗鸡游戏,诸王纷纷豢养雉鸡,搏斗取乐。那时沛王总是输给英王,看到沛王为此苦恼,王勃便出手写了一篇无伤大雅的玩笑之作——《檄英王鸡》,为沛王抒发了胸中的闷气,却为自己埋下了隐患。英王看过之后大为恼火,便设计让高宗看到了这篇文章。高宗大怒,檄文者,用于征伐招讨之事,岂能用于手足兄弟之间。于是下令,将王勃赶出了沛王府邸,因为一时的意气,断了自己的前程,王勃为自己的一时之快付出代价。

此时的王勃没有了当年的豪气干云,变得感时伤世,郁郁寡欢。一次,在送别好友薛华的时候,写下了一首凄苦无比的《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王勃最凄凉的一首送别诗,悲苦交织,读完让人想痛哭一场!

在步步为营的官场,心性高傲的王勃一点也不懂得收敛锋芒,反而因为郁郁不得志,而愈发得趾高气昂,招来旁人的嫉妒。很快,王勃便因此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时一名官奴犯了死罪,乞求王勃收留,未能看清事态严重的王勃将这名官奴留在了府上,这件事情被嫉恨他的人告知了官府。在那时,私藏罪犯和包庇官奴是重罪。王勃害怕官府调查,便动手杀死了这名官奴。

包庇罪、杀人罪,两罪并罚。王勃被打入死牢。巧的是赶上了朝廷大赦,王勃的死罪得以免除,可活罪难逃,他的老父亲因为受到株连,被贬到了远在万里之外的交趾县(位于今天越南境内)。

王勃最凄凉的一首送别诗,悲苦交织,读完让人想痛哭一场!

经历了此番挫折之后,王勃心性有了改变:对于名利,他不再执著;对于人生,他有了更多的理解。此番整理心绪之后,他再次出门远游,去交趾看望那个他日夜牵挂、流落异乡的凄苦老人。却不料一场风浪席卷了王勃所乘坐的小舟,舟毁人亡,王勃就这样结束了自己二十七年的短暂生命,让后人唏嘘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